社会上,某一个体的自由,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的自由和利益,否则,任何自由的实践,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由侵犯另一个人的自由。因此,必须有一种社会控制、解决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用爱去包容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的天性。
6、包容是创造的需要
创造总是有风险的,任何成功的创新都是建立在许多次的失败基础上。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失败者必然要远远多于成功者。以一颗包容心对待这些失败者,对他们依然尊重如故,是搞好创造的前提保证,因为包容是创造的需要。
胜利常常和创新并存,成功多半与冒险同在。因此,“容忍在创新中的失败”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品质,它可以使下属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激发起下属的创造热情,干出一番成就。
世界著名的奈尔顿公司有一条60天规则:在没有消极后果的情况下,经理可以在主管的单位冒60天的利润风险,以试验新的方法。美国3M公司的董事长里尔极力鼓励创新。他说:在3M公司内,有坚持到底的自由;有不怕犯错误、不畏惧失败的自由。
这位“探索”出身的企业家认为:一个人从来没犯错误,那多半是因为他毫无建树。正是有了3M公司领导者的“容忍失败”的管理风范,才使该公司拥有了持续不衰的创新业绩。
“别担心,只管去做。”这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创始人诺伊斯最常用的口头禅。该公司把鼓励尝试风险作为公司文化的6条基本原则之一,鼓励员工发掘更多的新事物,尝试更新的方法,善于从失败与错误中学习。公司甚至规定,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如果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就要被解雇。正由于此,英特尔公司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竞争对手望尘莫及,从而牢牢地掌握着电脑芯片市场的主动权。
在日本本田公司,员工虽然职务不同,分管工作不一,但要求上下级关系融洽,处理问题要有透明度。公司坚持这样的原则:下级认为自己的办法可行,就要坚持;上司也应该坦率地认可。有时虽然有争议,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试一试,给员工以机会。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告诫说:“即使有某种程度的过激和错误,只要是积极的,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由于幼稚或经验不足所致的错误也是允许的。这是年幼者的特权,不能随随便便就丢掉。”明智的总裁认为:“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聪明的老总不看轻“败军之将”。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那里的失败者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常常会得到善待,有机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
诸葛亮说过这样一句话:“善败者不亡。”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是在几千次失败之后。诺贝尔研制炸药,不但屡遭失败,为此还失去亲人。卓越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摘取成功的花环。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善待失败,需冷静自持,也需理解支持。宽容失败,一声问候,一句鼓励,一把扶持,都能让人备感慰藉,并给人以自信。建立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是许多知名企业成功的秘诀。
“失败也是一种创造。”在一个充满宽容与理解的社会里,如果我们都能以这种创新思维去对待那些敢于越雷池、敢于创新的人,人才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人才的能量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社会和企业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创新,揭开前人、别人的未知之谜,登临前人、别人的未及之巅,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总会遇到各种艰险。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历史上,多少科学家以屡败屡战、最终取胜的实例证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果。
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美国政府在审批科研支持项目时只要认为这种“好奇心”有价值,它就支持。钱拨下去后,只关心钱是如何用掉的,至于研究项目最后出了什么样的结果则反而不怎样关注。以癌症研究为例,每年政府在这方面经费支出不计其数。尽管实际进展其慢无比,但只要你在这方面提出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新想法,政府立刻又会给予大力的经费支持。
美国科研部门的宽容文化还经常地体现为不给科研人员施加压力。在美国大学的一些顶尖级的实验室里,甚至没有任何考勤和业绩考评制度,更谈不上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之类。甚至于出了成果没有表扬,不出成果也没人说你。
对美国人来说,科研工作应该是由那些乐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做。而对这些人来说,施加压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而事实证明,这些实验室却往往能出好的成果。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在进人的时候,它就注意挑选那些乐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当然,包容的思想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实践证明,要在全社会或者一个较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彼此宽容的风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前提,即大家需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和最卑微的人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世俗的荣耀在人这个本体面前都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部分人天然地认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随便地对他人气指颐使,大范围宽容风气的形成则无从谈起。
从西方现代科技实践活动来看,许许多多的杰出成果都得益于这种“创新+宽容+平等”的文化氛围。
在科技探索活动中,有些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但对正确观点的发展和完善也可以提供借鉴;有些观点有部分的错误,但其正确的部分可以得到吸纳;有些不同的观点各有所长,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如从光本性的“粒子说”和“波动说”发展到“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就是这样;有些观点开始不为多数人承认,但后来却被证明是正确的,如李四光的陆相生油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才越来越显耀出真理的光辉。正反经验都说明,倘若以不准失误、失败作戒律,或者任意裁决某种观点是错误的而加以排斥,只会压制科学研究,搞得死水一潭,窒息创新的活力。
7、包容是差异的需要
差异是永恒的,是无法消除的。五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人没有了差异就成了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
承认差异是不难的,可当面对差异时,要正视它却不容易。正确地对待、处理差异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包容是差异的需要。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有关教育的故事,名叫《特殊的作业》:
周武老师到五年级接了一个新班。周老师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接班的第一天就向学生提出一个练笔要求一每周写三篇日记,学生们爽快地答应了。 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周老师发现有一位叫钱锡的同学,他的语文基础较弱,作文写得挺糟糕。于是,周老师就请钱锡到办公室,给他个别指导。一钱锡认真地修改好作文后,对周老师说:我能不能一星期只写一篇作文?
“为什么?”周老师觉得有点奇怪。
我的意思是,另外的两篇作文不是写好交给你,而是画给你。
“噢?”周老师教书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作文是可以“画”的,“是不是把想写的内容用图画表达出来?”
是的。钱锡点点头。
“行。不过,你得给画取一个好名字。”周老师同意了,还加了一条要求。
“也!”钱锡痛快极了。
就这样,同学们交作文,钱锡交图画。每次周老师总是认认真真地在画的背面写上评语,就像是在批作文一样,有时说说钱锡哪儿画得好,有时还指出不够的地方。说来也怪,钱锡那篇“必写作文”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还越写越好了。周老师见他进步快,就在班级里大大地表扬。渐渐地,钱锡每周交给周老师的画和作文多起来了。
美术老师说,这一年里钱锡的绘画水平提高得很快。暑假期间,钱锡的美术作品,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被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命名为“小画家”。
进入六年级,学习显得紧张了一些,可钱锡还像以往一样把画当作文交给周老师批改,周老师也不硬要求钱锡在写作方面和其他同学一样。1996年,钱锡代表浙江省青少年艺术团出访日本,受到了日本朋友的赞赏,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国争了光。
古代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万紫千红自会争奇斗艳。如同自然界的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的多样性则有利于社会的生态平衡。所谓和谐,是多样性的和谐,是差异的和谐。推崇单一、强求一律、抹杀差异,就会窒息人的发展,窒息社会的生机活力,导致社会各种人为的矛盾,反而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
我们清醒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是普遍而深刻的。以自我为中心而形成的种种偏见,会遮蔽人的智慧,而实际的利害关系又会迷惑人的良知,再加上语言交流的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即使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都不容易,至于互相包容、互相吸收就更困难了。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已经能够遨游太空,为什么不能放弃种种狭隘、固执和偏激的想法,以广阔的胸襟,对待文明的差异呢?为什么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呢?为什么不能充分尊重各个民族或国家自己的选择呢?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只有运用大智慧,展现大手笔,在不同文明之间找到密切沟通之路,搭起畅通无阻之桥,才能促成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才能造就世界的永久和平。
有人问某人:“你对最近公布的一个法律草案怎么看?”
该人回答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那人追问道:“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我赞成我的朋友的看法。”
这种看似什么也没说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心灵开放的一种基本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即容纳相互对立的观点。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认为,如果你把两种对立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你的思想就会暂时处在一个不定的状态。这种思想的“悬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跃起来,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立的思想的纠结缠绕,为新的观点的奔涌而出创造了条件,这样,你的思想也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玻尔本人有很大关系的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说,就是这种思维策略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事例。
我们能否更好地与人相处,并从这种相处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同样也必须具有这种开放性,包容人们不同的观点是克服主观、武断之妙法。
如果你觉得那些不同的观点是缺乏理智、蛮横无理、令人厌恶的话,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们的眼中,你或许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讲,或许两方面都是对的,但不可能两方面都是错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你的想像力很丰富,那你不妨假设一下自己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例如,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痛恨铁路、汽船及机械,如有可能,大有要毁灭整个工业革命全部成果之势。也许,你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真正同这种人辩论,但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与甘地争论的话,他会如何驳斥你的观点呢?在这种假想的辩论中,你很可能会发现,对手的观点也有正确之处,而你则应当改变原来的武断看法,即使你的看法也有正确之处。
差异与不平等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在一个和谐社会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对待差别与不平等,并在差别与不平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一种社会利益平衡的配置目标。因此,和谐社会的体制是,不能用差别原则制造差别,而应当是以平等原则限制差别,使人人都有机会改变先天偶然因素和初始条件的安排而成为一个可以超越人人的人。于是,差别仍然存在,但人人实现了自我。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让我们更多、更好地与不同观点、不同信仰、不同国别、不同肤色的人们和平共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