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容者允许广开言路
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包括五湖四海的人。用古代的语言说,就是要能够容众纳谏。
汉末大乱,起而逐鹿的群雄,大多是世家贵胄或据有州郡的实力派,织席贩履,刘备的出身最为微贱。可因为他器识不凡,敬贤容众,虽然无尺寸之地,但在士人中声望很高,为众望之所归。起家之时,他的核心骨干是关羽、张飞等,这是他生死与共、相从一生的铁哥们。
后来在公孙瓒处遇到赵云,即一见如故,有相见恨晚之感,相待如同手足。赵云也就披肝沥胆,追随他奔波一生。后来到徐州,州牧陶谦能够“三让徐州”,徐州英雄豪杰如陈登、糜竺、糜芳、孙乾等争想归附。他几度失败,曾依附过袁绍、曹操和刘表,袁、刘都能出郭相迎,待以宾礼。曹操与他出同车,坐同席,待以宾客之礼。在荆州时,更为南州士望之所归。
诸葛亮素无渊源,三顾而致,即倚为腹心,如鱼得水。庞统、徐庶、伊籍、黄忠、马氏兄弟、蒋琬等都是这段时间罗致的英杰人物。依靠了这支队伍,他又吞并了巴蜀。他领益州牧后,史书说他,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嫉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陈寿的这一段话,很好地勾画了蜀汉政权的骨干阵容,它是个容纳五湖四海的班子,蜀汉政权能够稳定地存在几十年,这是个基础和前提。
法正、许靖等本都是刘璋的下属,其中个别人如法正是主动参加刘备集团,攻蜀中作过贡献的。而黄权、刘巴则曾是他的死对头。刘璋听张松之议准备招刘备入蜀,黄权即是坚决的反对派。他深知刘备是个不凡人物,把他请来,当部下对待不合适;当宾客待,一国又容不下二主。他以透辟的分析劝阻刘璋。
刘璋听不进去,到涪城欢迎刘备时他更以衔衣死谏。刘璋后来把他放到广汉当地方长官,刘备攻略郡县时,郡县都是望风归附,黄权却是闭境坚守。对这样一个忠于对手的死硬派,刘备不仅未曾将其杀害,而且给以重用。
刘巴本来是受曹操之命招抚荆州南部三郡的,因为刘备捷足先得,刘巴完不成使命就逃到交趾去,刘备对此还“深以为恨”。后来他又从交趾辗转来到巴蜀,在刘璋处他也是最坚决的拒备派。刘备攻下成都后,刘璋下属纷纷归附新主子,刘巴却闭门不出。当时众将忿怒,将往杀之。刘备却下军令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
而且亲自登门拜访,给予重用。后来刘备伐吴,黄权曾经谏阻,谏阻不成,受命督江北之师以防魏。夷陵大败,黄权的退路被隔断,不得已降魏。执法者建议根据法律收治黄权妻小。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
不予追究。黄权归魏后,曹丕封侯拜将,从蜀中传来消息,说他的妻小被诛戮。黄权说不会的,不予发丧。不久,确切的消息传来,果如所言。刘备能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人物,故能延致英杰,创成帝业。
容众必然能纳谏,听得进不同意见。虚怀纳谏,从善如流,才能搞五湖四海,团结大多数。刘备包围成都时,任蜀都太守的许靖曾打算逾城投降,后来因为暴露了未能成功。许靖是名望很高的人物,他既不能劝刘璋早降,又不能为之效死,他这种做法是不够光明磊落的,因此刘备在刘璋投降后很鄙薄和冷落他。对此,法正颇不以为然。他劝谏刘备道:天下有许多名望很高但其实不副的人,许靖就是典型的一个。但是他誉满天下,播流四海,如果主公不用他,而他的缺点你又不能逐户宣告给每一个人,那么人们只会说你不能礼贤用才。请主公像战国时燕昭王礼待郭隗一样,敬重许靖,以树立敬贤的形象。
刘备马上采纳了法正的意见,厚待许靖,分封部下时,许的班位还在诸葛亮之上呢。
刘备的纳谏还有一件趣事。一次因为天旱,刘备下令禁止酿酒,违者治罪。吏人在一户人家搜到了酿酒的器具,办事者拟议依酿酒罪给以处罚。许多人都觉得这样处罚显得证据不足,但都未正面提出反对意见。不久,简雍陪同刘备游观,看见有男女同行,简说:他们欲行淫,为什么不逮捕?
刘备感到很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的?简雍说:他们都有淫具,跟那想酿酒者不是一样的吗?刘备听毕大笑,就原谅了藏有酿器的人。
谁都知道,最难容的就是反对的话,就是逆耳的忠言。电视剧《延安颂》里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位农妇咒骂了毛泽东,有些干部把她当作反革命分子给抓了起来。毛泽东知道后,把她请来,好言抚慰,问她为什么骂人。她说村干部强收公粮,她丈夫去世,上有多病老人,下有年幼儿女,家里揭不开锅,只剩下20斤种子粮也被村干部抢了去,她只知道毛泽东是大官,就骂了他。从农妇的骂声中,毛泽东反省征粮工作的失误,对有关政策作了调整。全国解放以后,凡是这样广纳忠言的决策,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反之则失了民心,误党误国。
但毋庸讳言的是,总有一些领导干部只喜欢听恭维话、奉承话,只准歌功颂德,不许稍持异议。他们对舆论监督管得甚严,设置重重障碍,稍不称心,就以违反宣传纪律整人。
这种状况,已非一日,致使许多媒体和记者只写、只发正面报道,省得自找麻烦。类似“三农”这样的尖锐难题,往往避之若火。但愿全国今后能一改此风,敢于揭露矛盾,破解难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呼声。
2、包容者善于理解差异
由于每一个人都受到遗传基因及后天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必须肯定差异的存在,并且要学会理解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外貌等,有人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有人则喜欢热闹;有人喜欢独来独往,有人则喜欢结伴而行;有人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有人则喜欢说三道四;有人懂得谦让,有人则非常自私。因为不同,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也因为不同,给这个世界增加了许多纷争,不同的思想、生活习惯等都会在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中发生碰撞。
矛盾来自差异,必须掌握与人沟通的要素,掌握了消融矛盾的方法。与人沟通的要素包括真诚、尊重、接纳和信任等。
第一,要做到真诚,在沟通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要尊重和接纳他人,尊重和接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等,接纳并不等于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普遍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理解差异在家庭生活也是非常重要,夫妻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婚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任何两个人的背景、个性、需求、目的、动机以及情感反应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阿拉伯文学大师纪伯伦对婚姻的描述:“快乐的在一处歌唱,却仍应彼此静独,连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单独的,虽然它们在同一音调中颤动。”
这说明,虽然夫妻俩是共同携手在爱情的王国里遨游,编织着五彩缤纷的爱的花环,弹奏着甜美动听的爱情歌曲,沿着洋溢着情爱的路,迈向悠悠的人生;但是,两人的相互的结合并不等于思想认识的完全交融。因为夫妻的各方都是以单个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存在于社会中的。
作为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应该充分地尊重和承认这一事实,针对这一事实做出积极的反应。这反应决不是强求对方与自己各方面都雷同或按照自己所希望、所理想的模式去做,而应该是理解——理解自己,理解对方。记得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我愿意静静地听着你那轻音乐般的声音/却不愿意勉强地与你和上那音乐中的每一音符……”
理解,是爱的别名。只要有爱的引力,就会有情的潮汐。只有你首先懂得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真诚的爱。如果说夫妻之间的爱是一种燃烧持久、温暖心灵的火焰,那么,心灵的沟通和理解便是这火焰的燃料。人人都需要理解,理解自己,理解别人;尤其夫妻之间只有在相互交流、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建立比较一致的兴趣,培养新的习惯和经验,才能得到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和谐,才能够使婚姻美满、稳固而久长。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不是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
异构成了个体或群体之间错位竞争的条件和凭借,有差异的个体不一定要在同一空间对垒,各个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
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
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
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做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
3、包容者善于认同差异
现在社会是个文明、自由的社会,什么思想都有,你能去全部统一思想吗?所以“认同差异”这个思想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启迪和教育。认同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就会非常客观的对待自己,善待他人,整个社会才会是一个平和的社会。
什么叫认同?简言之,认同就是同意和一致。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认同本身是一个心理过程,是理解、包容、默契、融合和支持等;从文化对社会作用的角度上看,认同是指选定共同的目标,把握和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付之行动。
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国家,经济相当发达,早就已经现代化了。可是,他们却突然发现,在他们的国内的一个孤岛上,居然还生活着一群非常落后的居民,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要倾国家之力,彻底改造这个地方,使这里的居民也跟他们一样,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就其国力来说,完全可以做得到。可是,却有人却提出了更妙的建议:与其彻底改造,不如利用落后,把落后看做优势,进行开发,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一开发,来这里旅游的,络绎不绝。自然,也就财源滚滚,两全其美。
我们,却老爱用求同的眼光做事、待人。房子装修,人家怎么装修,自己就跟着来;买汽车,别人买怎样的,自己就决不买异样的。待人,看到别人有点跟自己不一样,就把人家视作“另类”。
差异是什么?按照我们传统的观点,差异就是不足,差异就是差别。一句话,差异就是与别人、他处相比而存在的距离。言下之意,差异意味着还必须迎头赶上。
在教育中,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因为我们几乎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在办我们的学校——追求升学率!
在对待学生方面,我们常常又总是看到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相比而存在的差异。我们总是以求同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常常都是以一把相同的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孩子,用同一个标准去比较他们的差异。这个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在我们的眼光里,仿佛考试成绩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不管你是什么学生,也不管你有何种特长,只要在学习成绩上比不过别人,你就一定不是好学生。
以唯一的一个标准来衡量任何东西,往往会造成削足适履式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消灭差异!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消灭差异的教育,在以求同的标准办教育。所以,我们就把差异看得十分可怕,把差异当作必须改造,必须消除的东西。
其实,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可怕的教育,这样的做法,才是非常可怕的做法。这就仿佛武大郎开店,个子比他高的,一概不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像那个国家对待落后的态度、理念,换过一面看问题,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劣势就可能成为优势。
曾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按高矮次序排队,一般而言,总是认为高的一头具有优势,把矮的一头看做劣势。可是,如果换过一种思维来看,转过身来,矮的一头就成为优势,高的一头就成了劣势。
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换过一种思维来看待,劣势就会成为优势,优势也可能会变成劣势。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这样。
原先,我们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尽我们最大的力气改造大自然,结果呢?我们遭到了自然的报复,尝到了苦果。
在对人的改造上,50年代的反右,60、70年代的文革,都给了我们血的教训。今天,我们还能不顾客观事实,按照一个模式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吗?
实际上,差异就是个性的表现。存在着差异,就表明个性的丰富性,就表明世界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换个思路看人的差异,不是看它与别人的差距,而是看成各自的特长,各自的发展潜能,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另一幅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