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片扁扁的阳光
7512000000057

第57章 男性卖笑者

舞台上演出的每一场戏,无论是戏剧,还是杂技,更不用说曲艺专场了,都少不了丑角。他们鼻子上抹了一团白粉,双眼上画着夸张的黑圈儿,光光的脑袋中央留一支炮捻子独辫,插科打诨,表情丰富,形象夸张,一出挺平淡的戏,或一出正剧,由于有了他们的表演,显得提神,热闹,饶有风趣。

生旦净末丑,丑本来是排在末位的,可是丑角在演员中的地位并不低,观众最容易记住的也是丑的表演,按习惯的说法,这些丑角叫“三花脸”,除“三花脸”外,还有“二花脸”,二花脸也叫二丑,他的地位比三花脸高,他有些知识,琴棋书画都会一些,能陪公子下棋唱曲解闷,他在舞台上不光一味插科打诨,还常常向观众揭出主子的短来。比如,他一面躬身向主子喊老爷,一面又背着主子扮一回鬼脸道:这老家伙,真不是个东西。

杂技专场中更少不了戴着假鼻子,脚穿翻盖皮鞋,动作滑稽的小丑,每每几个正点节目后,小丑都要做出一副极笨拙的样子,装腔作势出来表演一番。

曲艺艺术简直就是二花脸三花脸艺术,不论捧哏或逗哏,自嘲或互骂,嬉笑或逗唱,整个表演过程中都加入了太多的丑角元素。

戏剧是把一个故事唱给人听,相声是把一件零碎抖落给人听,杂技是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表演给人看,过程中并没有丑多少事,但是都离不开丑。

丑的作用是引逗,是撩拨,是调节,是渲染,是专门挠观众痒痒的。人们花钱看节目看戏,大都是找乐的,很少有人是专门为了受教育去看戏的。一出悲剧,哭哭啼啼,把人哭出一把辛酸泪,一点儿乐子没有,看后反而心情沉闷,观众虽然也感叹剧中人的悲欢离合,但下一次他就不愿再去花钱同流辛酸泪了。可是,丑在里面一逗乐,观众哈哈一笑,把烦恼忘掉了,他就觉得,花钱买这个乐子,值!

艺术上是需要丑角的,那么生活中呢?

生活中更需要丑角。

不过生活中的丑角不需要在鼻子上做文章,不需要把鼻子涂白或涂红,不需要刻意打扮怪异惹人发笑。但是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生活中的丑角和舞台上的丑角都要有临机应变、插科打诨的本领,生活中更需要二花脸三花脸艺术,丑角们在舞台上受欢迎,在生活中同样受欢迎,出类拔萃者,甚至还能直上青云,被皇帝老儿宠幸,享受荣华富贵哩。

比如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尽管他低贱,品质不怎么好,但是他特别会搞笑,走到哪里都能带来一片笑声,被称为“活宝”。他肯定会大受欢迎,人们宴请宾客,往往要专门请了他去,用他的特长活跃气氛,使人尽兴,酒宴过后,可能人们想不起设宴的东家,独独会对他的一个段子记忆犹新,而且广为传诵,奉为经典。

笑的功用有时竟和酒一样,使人在纵情开怀中,感受到神经的战栗和愉悦,无法言喻的放松和快感。引逗你去纵情大笑,则是一种艺术,丑角则是创造这种艺术的人,他也是艺术家。

生活中的丑角们不但讨人喜欢,还有逢凶化吉的本领。

清朝时,乾隆皇帝每年都要去木兰围场围猎。有一天,他骑的马忽然失了蹄,把皇帝摔倒在泥坑里,弄了一身泥浆,他十分愠怒又无法发作,大臣亲兵心里暗笑又无人敢上前。刹那间,气氛像是凝固了,十分尴尬,忽然间一个大臣故作失足,也跌落在泥水里,还认真滚了几滚才爬起来,乾隆没好气地说,我跌了一身泥,怎么你也跌了一身泥?那大臣奏道:天子都跌了,我们不跌还等什么呢?一句话把皇上逗笑了,一肚子的愠怒马上烟消云散。

丑角们的这种急智,一般人还真是做不出来。

不过,他们自己不把自己叫三花脸,认为那样说身份低下,他们为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叫“弄臣”。

有一次,乾隆问和珅:你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和珅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奸臣,但若说自己是忠臣恐怕皇上也不信,他灵机一动,说:我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我是弄臣,专门伺候皇上吃好玩好,顺着您的意思,让您高兴。和珅一席话倒也道出了弄臣的特点和有别于三花脸的地方,弄臣乃狎近戏弄之臣,专门陪皇上逗趣解闷,陪皇上说笑嬉戏的。察言观色,投机钻营,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本是术有专攻,这套技艺又被他们揣摩得精到圆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就连圣君贤臣,在弄臣全面热烈的吹、拍、捧下,也一个个化成了一摊泥,不但任由他们胡来,还给他们搭了上天的梯子,送他们平步青云,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有意庇护,对他们恩爱有加,视为心腹。

明代和清代反贪力度都是比较大的,嗜杀成性的朱元璋竟然把有受贿劣迹的大臣剥皮揎草,悬挂在大堂一角,作为警示。清代皇帝打击贪官也毫不手软,和珅受贿的财物折合白银八亿两,是彻头彻尾的巨贪,圣明如乾隆者,自然也心知肚明,为什么不惩处他,反而容忍他呢?正是因为和珅这弄臣“弄”得极好,把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拍得心花怒放,以至于一日不可分离。皇上每日处理枯燥的政务,心情一点儿也不放松,有了和珅的巧言逢迎,皇上才有了欢乐的情绪,就像我们紧张地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家,逗逗小狗一样,借以放松心情。

弄臣和丑角们工作性质一样,都是制造娱乐的人,都是男性卖笑者,但二花脸三花脸搞笑是为了艺术,而弄臣们追求的是官位权势。

他们拍马为的是骑马,越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越有可能投井下石。在他们眼中,拍马的对象不过是攀援的大树,借财的财神,避祸的保护伞。在他们热烈的包围中,圣君贤臣都会耳聋目盲,飘飘然任其摆布,何况一般的小官小吏?

我们的生活中,弄臣大量滋生着。他们玩弄的是技巧,走的是捷径,察言观色,精于揣摸,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需,百般逢迎,唯恐不周,大胆吹捧,不惜代价,等到领导飘飘然时,弄臣暗笑道:鱼儿咬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