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的手法在论辩中屡见不鲜,常与各种相似的手法,诸如敲山震虎等综合运用,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会为你的论辩增加生动的色彩和有力的论据。使你仿佛一个武侠小说中的内功高手,化解敌人的攻势于无形之间。使得对方的攻击就像是遇到了一堵棉花墙,发不出力,不打,又难受之极,可谓绵里藏针。指桑骂槐虽然具有人身攻击性质,但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好的方面。
明代才子解缙少年得志,官高爵显,令许多人眼红不已。一天下雨,解缙上街去玩,不小心摔了一个大跟头,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泥巴,狼狈不堪。同行的众官见此情景,都哈哈大笑,借机奚落。此时,解缙不慌不忙,掸掸泥土,随口说出了四句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众人一时鸦雀无声,心里气愤不已,但苦于无言反击,只好讪讪一笑,支吾过去。
话说解缙少年时就才名远播。一次参加府里的考试,正值盛夏,天气火热。解缙袖中有表妹所赠的一方罗巾,想拿出来擦汗,却不小心掉到了地上,监考以为是作弊,便带罗巾与解缙上堂见主考。主考见确实是一方罗巾,又知解缙是才子,于是说了一副上联:小童子,袖内怀纱,暗藏春色。解缙应声即答:大宗师,堂上阅卷,明察秋毫。此下联对仗工整,既掩饰了自己的失误,又暗中对主考官大加恭维,同时也显露了自己的才学,提高了自己在主考官心中的地位,可谓一石数鸟,此科高中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指桑骂槐在论辩中具有独特的功效,这也是长久以来其广受论辩者喜爱的原因。
巧用诡辩与反诡辩之术
在论辩中,人们把似是而非的论证以及似是而非的强辩称为诡辩。黑格尔曾对诡辩作过这样的注释,他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着虚假的证据,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好听,好像真的一样,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给否定了,弄得动摇了。”
古今中外,诡辩的例子很多,“白马非马”就是诡辩的代表。公孙龙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诡辩大师。他是这样解释“白马不是马”的:白非马,马非白,白马非白,白马非马。短短14个字,白马就不是马了,这段论述,堪称诡辩之经典。
诡辩虽然看起来是在强词夺理,甚至近于胡说,但如果能够巧妙地将其应用于论辩之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来到濠水的小桥上游玩。看到桥下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庄子深有感触,对惠施说:“你看,鱼儿们游得真快乐啊!”惠施听罢,立刻反驳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道:“如你所说,我不是鱼,所以我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但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在这段论辩中,庄子和惠施都采用了诡辩术,先有惠施说庄子不是鱼,不知鱼知乐在先,后有庄子反问惠施: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儿之乐?这段精彩的论辩,不仅巧妙运用了诡辩术,同时还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法。
世上的事物,往往都是相生相克的。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有诡辩就有反诡辩。一般说来,反诡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事实胜于雄辩
在辩论中,诡辩是最难应付的一种论辩,但只要仔细审视推敲,就会发现其前提、推理、结论,都是有着虚假的成分。而此时,你若能及时摆出事实,诡辩自然不攻自破。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怪论:运动是不可能的。他口若悬河,在众多的学者面前进行论证。这时一位名叫第欧根尼的哲学家走到芝诺面前,并不说话,只是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又从那一头走到这一头。他的用意很明显,是让芝诺知道:“你不是说运动是不可能的吗?那我在干什么呢?”
运动不可能的结论,在铁的事实面前就不攻自破了。诡辩之所以有一定的迷惑性,是因为诡辩论者进行论证或强辩时,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诱使对方跟他一起闭上眼睛,而忽视了活生生的事实,到概念的世界里去兜圈子,最后得出离奇的结论。所以,指出众所周知的、连诡辩者都无法否定的事实是反驳这种诡辩的最有力的武器。
《纽伦堡:1945年审判纳粹主要战犯实录》一书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参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他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希特勒第三帝国20名活着的纳粹党头目作为战犯审判的事实,其中对德军元帅、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审讯有下面一段记载:
当盟国检察当局开始审讯戈林时,他已经在证人席上呆了一个时期。第一个起诉人是美国方面的罗伯特·杰克逊,审讯开始不到10分钟,杰克逊就陷入了困境,他很快就被文件搞得晕头转向,而戈林则看出了每个问题后面的企图,他甚至用洪亮的声音表示愿意帮助杰克逊。在整个审讯中,戈林越来越主动,而杰克逊则越来越被动,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现失态的举动,怒气冲冲地摔耳机,有一次几乎要哭了,而戈林则仿佛仍然是第三帝国的元帅。在这个斗争回合里,戈林获胜了。他先在证人席上呆了一个星期,对审讯程序特点有所了解,也有所准备,同时,他熟悉盟国所缴获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杰克逊对文件没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主动权掌握得也不好,不仅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力,诱使证人陷入预先设好的圈套,反而允许他长时间地夸夸其谈。结果,原当以雄辩获胜的杰克逊反而败在了戈林的诡辩之下。
在下一个星期天,戈林故伎重演。在作证时,戈林坚持说,当50名英国皇家空军的战俘军官于1944年春被枪杀时,他正在休假。此事是对这位前帝国元帅最明确的战争罪行的指控之一,可是他声称,在他们被处死之前,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但是,英国的起诉人戴维·马克思韦尔·法伊夫爵士对材料烂熟于心,他像审讯小偷似的套出了戈林的一个“口供”。戈林声称他是3月29日到达大本营的,这时越狱发生已有5天。法伊夫当即指出,枪杀飞行员是分批进行的,一直持续到4月13日。针锋相对,以事实戳穿谎言,接着他向戈林出示了文件。文件证明,德国空军作战部曾就此事告知他们的总司令戈林。以物证、事实进一步戳穿谎言,至此,戈林阵脚已乱,而法伊夫则不紧不忙,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将其逼进了死胡同。
作为诡辩的老手,戈林对盟国掌握的材料又非常熟悉,不难想象,仅凭一般性审问是难以制服他的,但法伊夫则凭着对材料的高度熟悉,以戈林难以否认的文件和他自己口供的矛盾,用事实最后击败了戈林的诡辩。
2.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韩非子》中有个“自相矛盾”的寓言,其中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一个极好的反驳诡辩的方法。
一天,古希腊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吃饭。厨师还未将牛肉烤好,可是他已经饥饿难耐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到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欧伦斯庇格坐在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到肉味都闻饱了。”说完后就躺在火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向他收烤肉钱时,因为没有吃到烤肉,欧伦斯庇格拒绝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到肉味都饱了吗?所以你应该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
于是欧伦斯庇格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接着,他马上拾起银币,重新放回到自己的口袋里。“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的钱了。”此时,店主无可奈何。
在这个故事中,店主把“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黑白混淆的诡计一眼就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钱声”交“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了。
移花接木,巧拨千斤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里把这一辩论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曾出现过如下一幕:
反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论据,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据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最终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辩论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辩论技巧。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己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辩论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
“……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辩论比充饥更重要。”话音刚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
正方以“有饭不吃”论证贫困不足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要旨,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移花接木是辩论中常用的手法,意即巧妙偷换概念,使自己脱离困境的同时陷对方于困境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说话技巧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100元,给丈夫的父母寄50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与妻子闹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他一反常态地走到五岁女儿的身旁,把五岁的女儿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五十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一百元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长篇累牍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巧妙地达到了说话的目的。
妻子一听,脸就红了,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100元了。
有时候,移花接木还可给别人一个台阶下,让对方在开怀一笑中体会语言的含义。
运用移花接木的说话艺术,关键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往往紧紧扣住了对方的言行,所以分量很重,使对方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无理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与“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土泥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绝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一句话,说得长官顿时对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士兵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又巧妙地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遭到当地某个妇女组织代表的指责:
“你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考虑到国家的形象,可是听说你竟和两个女人发生过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观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而是十分轻松地说道:
“不止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关系’。”这种直言不讳地回答,使代表和群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
然后,政治家继续说:
“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我当然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这五位女士就是我的家人。”
结果,那位代表无言以对,而观众席中则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表面上甚至都没有反驳那位代表,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移花接木”,把代表口中意指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发生关系”,偷换成他口中正当的报答和支持的“发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评议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效果。
以谬制谬,以毒攻毒
以谬制谬和移花接木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谬制谬就是以错制错,以毒攻毒,即对方作出错误的言论,并有意将对方的荒谬观点引发出来,使其表达得更为清楚,然后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论来反击对方,进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
欧布里德是古希腊有名的诡辩家。一次他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了。邻居找到他时,只听他轻飘飘地说:
“没错,我是向你借过钱,可你要知道,万物都是在变化的,从前的我绝不是现在的我,从前的你也不是现在的你,因此我没有义务为从前的那个我还钱,而你也没有资格替从前的那个你追账。你找错人了。”欧布里德得意地瞅着这位邻居。
邻居一听,二话没说,抄起棍子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欧布里德吃了大亏,叫嚷着要去告官。邻人说道:“你看明白了,我不是过去的我,你也不是过去的你。就像你刚才说的,万物都在变化,现在的你有什么资格替过去挨打的你要求现在的我替过去打人的我负责?”
欧布里德反倒被邻居给绕糊涂了,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