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7504200000047

第47章 生活心理学(12)

尽管人际关系纷繁复杂,每个人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循。心理学家从最一般的方面总结出了4条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即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同步变化原则。

(1)交互原则。大量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地,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作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作出相应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如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人际交往、不值得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4)同步变化原则。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7.情绪与健康

情绪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动物或人的抵抗力,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我国古代就有“内伤七情”之说。认为当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绪过度时,就会使人产生生理疾病。

凡是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都可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如愤怒、憎恨、悲愁、焦虑、恐惧、苦闷、不安、沮丧、忧伤、嫉妒、耻辱、痛苦、不满等。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的特征,消极情绪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是机体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必要反应,能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消极情绪是一种人体心理的不良紧张状态,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过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内分泌腺,使人体失去心身平衡,从而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现代医学证明,有些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而是与精神状态不佳、情绪异常有关;经常、持久的消极情绪所引起的长期过度神经紧张,会导致心身疾病。比如高血压,如果人的不良情绪反应不断发生,就会首先产生间隙性的高血压,之后就转为顽固性的高血压,或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并可能转变为精神障碍或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疾病。

再比如癌症,大量的研究表明,充满心理矛盾、压抑、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绪体验的人,免疫力减弱,容易患癌症。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忍气吞声、“有泪往肚里咽”的人得癌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忍气吞声型”的人,往往过度克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悲伤、愤怒、苦闷等情绪,不让发泄。恶性情绪长期作用于大脑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给癌症以可乘之机。这类人群应学会自得其乐,及时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趣味扩展

“心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主宰着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效率,还能指点你的为人处世。如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不妨关注一下心理学界的热门研究。

(1)电脑游戏是与非。2010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玩PSP游戏机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但是,还有科学家发现,打游戏,尤其是动作类游戏可以让人反应更灵活,是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训练方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还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戏会让人心肠好、更热心。

(2)出国激发创造力。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盖尔范德等人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人群进行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谈判能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三位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旅居国外,学习并吸收外国文化,能帮你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增强创造力。他们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数CQ)这一概念,并发现CQ在国际谈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冲动让人不理智。2010年7月,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姆·特罗普和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构水平理论”的说法。他们指出,制造一点“心理距离”,比如想买手机时别马上掏钱,过几天再决定,会让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话质量好不好”这种主要矛盾,而避开如“铃声好不好听、颜色好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和感性的干扰,帮助我们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4)广告很有用。2010年8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梅勒妮·邓普斯等人在《消费者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表明,给某一商品“戴高帽”,会激活大脑愉快的情感反射,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实的质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质一般时,也会屈服于广告的效应,这一过程被称做“情感调节”,也叫“移情”,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例子。

(5)花钱过程添开心。2010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的研究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日常情绪的影响极小,这种联系与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无关。随后,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钱的绝对值,而是与身边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们挣得要多。此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崔维斯·卡特和汤姆·基洛维奇发现,与花钱买到的东西相比,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人开心。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花钱买礼物送人或捐款做善事,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6)清空大脑空间恢复记忆。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存在“工作记忆”这个“内存”里,太紧张了,不良情绪把“内存”装满,原本存储在大脑里的其他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

(7)有自信就能成功。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8)“贴标签”影响判断。2010年11月,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阿曼达·布兰登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苏珊·吉尔曼在《认知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也有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把一个事物归到某一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会把这一类物品的特点强加到它身上,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独生子女问题多”、“有钱人不靠谱”。研究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想找捷径去认识世界,而“分类”是最便捷的判断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见和歧视正是由于轻易“贴标签”造成的。

(9)左右大脑能对话。2010年,“核磁热”横扫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让人在没有创伤和痛苦的情况下,看到大脑的活动。以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大脑思考时的活动状态。而2010年,新研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