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7504200000046

第46章 生活心理学(11)

(5)想象美容法。每晚在临睡之前,盘腿端坐在床上,深呼吸三次,然后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想象自己置身于清澈的湖水旁,头顶明月当空,湖畔绿草如茵;想象自己的皮肤如月亮般皎洁,清澈的湖水滋养着皮肤。如果你面部有雀斑,则可想象雀斑点点消退,皮肤变得光滑、细嫩。每次15分钟左右,坚持下去,约两周即可见效。虽然想象美容法听起来有点玄,不过确实是有效的心理美容方法之一,不妨试一试。

4.爱情的原动力

研究和观察表明,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这是繁衍后代的本能。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一生从没有坠入过爱河。不过他到中年时也说过,对异性的倾慕是男女之间其他所有激情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霭理士在他的《性心理学》一书中写道:“恋爱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双重的。第一重的发展是由于性本能向全身释放……第二重的发展是由于性的冲动和其他性质多少相连的心理因素发生了混合。”

可是人类发展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内,性欲被认为是丑陋、淫秽的东西,而以其为动力的爱情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对爱情中的性欲的扭曲表现为两个极端:贬低压抑和过分夸大。

性科学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性生活可以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协调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长期的性压抑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会导致一些身体及心理疾病。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对性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就已经有大量科学的论述。如《素女经》中说:“素女曰:阴阳不交,则生痛淤之疾,故幽、闲(指阉人、闲人)、怨(怨女)、旷(旷夫)多病而不寿。”这里的“幽、闲(指阉人、闲人)、怨(怨女)、旷(旷夫)”,即指长期得不到性满足的人。《千金要方》亦云:“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以上观点都是反对性压抑的,主张正常的性生活是人类天性之需,是生理和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为的抑制这种功能,就会带来许多疾病。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是一致的。研究发现,人丧失配偶后,患病率增加,容易衰老和早逝;感情越深者,影响越大。我国心理咨询案例资料说明,由于婚姻问题或性生活不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和心理冲突,可以使人出现种种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焦虑状态、抑郁情绪等。巴黎夏科教授和维也纳罗巴克教授研究证明,大量精神病患者的患病诱因在于:在某种条件的性压抑下,人的正常的性满足欲望被剥夺了。性压抑还可能导致性变态,如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等。有相当数量的性变态者都承认,自己的性变态行为是在强烈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作出的。

性欲的满足与否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针对一千对夫妻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妻子对夫妻生活需求的排列次序是:爱情、互相忍让、互相尊重、性生活美满。

丈夫对夫妻生活需求的排列次序是:爱情、性生活美满、思想沟通。

法国民意测验调查所对各行业、各年龄阶段的一千多人的调查中,当问及“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时,83%的人认为性生活美满的人最幸福。反之,性压抑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例如,我国天津市的离婚情况,1980年离婚27万对,1983年上升到37万对,到1985年竟达41万对。其中,由于性生活不满足而离婚者居多。江苏盐城某工厂,有女工290人。几年中恋爱结婚的有76人,婚后闹离婚的有24人,占31.5%,离婚缘由中性生活不协调占1/3以上。

另一个极端是爱情中性欲的夸大。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把情爱还原成性欲,认为性爱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他在《文明及其不足》中写道:“性爱为他提供了最大的满足,所以对他来说性爱实际上是一切幸福的原动力,曾驱使他循着性关系之径追寻更进一步的幸福。”他把爱情、仇恨、雄心、妒忌等解释为性本能的各种形式的诸多结果。虽说性欲是爱情的原始动力,但是性并不是爱情的全部,不要把性进行夸大;爱情的起点是性的吸引,但性本身却并不就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既包含了性,又超越了性。其实性欲是人潜在的力量,社会观念及道德标准有力地控制着它。只有当理想对象出现、爱情开始之后,性欲才开始释放。爱情是可以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和关怀上的,没有性的情况下爱情仍然可以是美好的。因为双方确实是相爱的,只需要挽手共度一辈子就满足了。延续没有性的爱情,需要双方的绝对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甚至还需要忍耐和经历痛苦的折磨。你或许听说过“找个爱人一定要找能和你聊到一起的”,这反映了部分人们的真实感受。

5.结婚的动力

男女的热恋终会有两种结局:分手或结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可人们仍然前赴后继地迈上红地毯,后面的动力是什么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婚姻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变化。最早实行的是群婚制,分为血缘婚姻和亚血缘婚姻两种。血缘婚姻是指在同一个群体中,同辈男女都互为夫妻,属于族内婚。之后发展为亚血缘婚姻,即两个群居集团之间的通婚,属于族外婚。群婚制逐渐发展为对偶婚姻,即男子在众多妻子中有了一个主妻,或女子在众多丈夫中有一个主丈夫。对偶婚姻最终发展为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一夫一妻制是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结果。一夫一妻制婚姻通过社会、法律限定了两性关系,可以抵制外来力量对爱情的摧毁,是爱情的保护伞和围城。

一夫一妻制的前提下,人们结婚的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需要是结婚的动力之一。结婚可以使两性情爱得到社会认可和法律保护,婚前同居等非婚两性关系则无法得到认可和保护。不受社会认可的情爱是不能健康发展的。比如你有了婚外情人,但只能和必须与合法配偶公开出入自己的社交圈,情人的恋情只能是地下的。所以和情人,最终不是结婚就是破裂。

如果纯粹为了得到某种社会地位而结婚,则走入了一个误区。比如为了提升官位,尽管毫无感情,却和某某高官的女儿走进婚姻;为了得到豪华生活或某种社会地位,弃感情于不顾,一些年轻女子和有钱有势的男性结婚。这类婚姻即使没有矛盾重重或破裂,也不会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2)爱情的意愿。大部分人结婚是两情相悦的结果,即出于爱情的意愿。

热恋中人们总会有“海枯石烂”的誓言,都希望爱情永驻。他们希望永远占有对方,永远持续这种爱的幸福,于是发自内心地选择结婚,希望通过婚姻这种社会契约来保障爱情的永恒和美好。正如恩格斯所言:“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的持久程度,如果不能结合或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风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婚姻给了恋人们一个社会认可的、法律保护的排斥其他异性干扰的保护伞,使恋人们充分地、安全地体验到了爱的满足。

任何人都有爱的欲望和权力,不应该有学历、年龄、性别、人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区别。恋爱结婚不应只是年轻人的特权,那些离异或丧偶的老年人也有自由恋爱和结婚的权力,儿女或亲戚不应横加干涉。

(3)满足性欲的需要。满足性欲望往往是被人回避的结婚动力,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饮食、睡眠等一样,满足性欲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在西方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列的人的需要阶梯表中,性欲与空气、水、食物、住所、睡眠一起被列为人的最基本需要。尽管如此,为了满足性欲望不能乱来,性生活过于随便会受到疾病的侵袭和社会的谴责。而结婚则可以使人得到安全的性满足。

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使人们在性放纵中得到了发泄,却失去了爱情的温馨、安全与稳定,带来了艾滋病的流行。因此许多人开始呼唤婚姻的重要和爱情的忠贞。

(4)繁衍的欲望。自我繁衍也是结婚的动力之一。繁衍后代是所有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和任务,对于人类也不例外。结婚后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生育会让人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结婚之后才有了家庭,有了家庭才能够养育孩子,给予孩子成长所需。正是夫妻情爱孕育了后代,人类才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6.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