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7459100000044

第44章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3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曾国藩在使命的重压下出生了,刚出生,就被曾祖父来了一个高帽,光耀曾家的重担全靠曾国藩了。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曾国藩几乎没有选择,只能读书,走“学而优则仕”之路。

尽管出生之时,曾国藩的曾祖父梦见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曾家老宅左右,并进入曾家室庭,而且蹲踞良久。这事到底有没有呢?从曾国藩曾祖父的梦来说,这事是有的;但若从现实生活来说,这事真没有,这一点从中国最伟大的统一者秦始皇的出生就可以知道,人家出生的时候,风平浪静,后来照样统一天下。

曾国藩的曾祖父很早就希望曾家通过读书来光耀家门,这事是真的。曾玉屏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见识,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往事,很是后悔,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儿子身上了,让儿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想法的确很中国,道光后来也是这样想的。

作为家里的长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然就成了曾玉屏的希望所在。尽管老人家的期望很高,无奈曾麟书天性钝拙,书读得并不好,其实就是没有背好书。曾麟书自己都够郁闷的,但老爸曾玉屏对儿子的要求是四个字——坚持到底,就是说,不会读也得读。

曾麟书自己参加了15次童子试,每次都满怀希望,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名落孙山。虽然曾麟书自己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同样也对自己的儿子曾国藩充满了希望,期待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儿子出生后,在遥无期限的科考路上,曾麟书开馆授徒为业,一方面为了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发愤督教自己的长子曾国藩读书。于是,曾国藩在5岁开始读书,曾麟书在他7岁的时候开始给他课读。自此,8年间未曾离开父亲的身边。

道光四年(1824年),14岁的曾国藩平生第一次随父亲赴省城长沙应童子试,这已经是曾麟书第16次参加童子试了。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曾氏父子,父子双双落第。

有一句话叫做“天道酬勤”,曾麟书和儿子的努力太多了,也许老天都感动了,终于在第17次开花了。这一次,曾麟书居然“得补县学生员”,终于获得了俗称秀才的名号。这个名号了不得,有了这个名号就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同时享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这次曾国藩幸好未能考中,否则就很搞笑了,曾麟书面子上肯定挂不住。曾麟书毕竟比儿子早中了。第二年,曾国藩考中童子试,名列第七,父子俩改写了曾氏家族入湘五六百年间没有功名的历史。

任何一个父亲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遭受自己受过的苦难,曾麟书也是如此。为了能让儿子的科举之路平坦一些,道光十年(1830年),曾麟书送20岁的曾国藩离开家乡到衡阳双桂书院读书,师从汪觉庵。之后,曾国藩又成了欧阳凝祉的学生。在汪觉庵、欧阳凝祉的影响下,曾国藩学会了注重经世致用。

父亲栽培,聪颖慧质的曾国藩也勤勉好学,而且年轻时就立下了“做人就做圣贤人”的宏大志向。道光十一年(1831年),21岁的曾国藩在涟滨书院读书期间,对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推崇极高,于是,自己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立志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于国家、朝廷的忠臣。

曾国藩说过,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官,他为自己立定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他对自己抱有很大的决心。

曾国藩经常以诗言志,在自己的一首《感春六首》中就十分自信:“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相信自己,终会有引来九州震动的一天,他更深信自己,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怎么办呢?一个贫家子弟,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人脉、没有好爸爸,只有学习,也只能通过学习实现梦想。

曾国藩的确比他父亲会读书,也比他爸爸聪颖许多,但这并不是说,他的科举之路就能一帆风顺。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并娶老师欧阳凝祉之女为妻。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随后,就迎来两次会试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