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7459100000040

第40章 咸丰没有“咸庆丰年”(1)

14咸丰没有“咸庆丰年”

就这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道光决定了自己的继承人,把写有奕詝名字的圣旨密封在匣子里面。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道光帝病危,急命人打开匣子,宣读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在道德模范的标准下,道光选择了奕做接班人,正如奕詝的谐音“遗嘱”一样,奕就成了道光的最后“遗嘱”,也是大清朝的遗嘱。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道光看中的奕的“德”,实际上也很不咋地。

奕詝做了皇帝,年号是“咸丰”,寓意“咸庆丰年”,但事实是从咸丰做皇帝到死,整个国家就从来没有“咸丰”过,倒是年年战乱,炮火连天,民众流离失所。

咸丰面临的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内忧”就是农民起义,在咸丰即位的一个月前,也就是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就已经用上帝名义在广西起义了;“外患”就不用细说了。

这两件事,没有容易的,没有轻重缓急,都是火烧眉毛,都必须立即做,而且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内忧”部分在后面会专门讲述,这里先讲一下外患。

一个太平天国就把咸丰搞惨了,不说是束手无策,也是办法不多。偏偏这个时候,洋人看到大清朝乱套了,于是就趁火打劫。洋人是不讲究仁义的,他们眼里只有利益,一看有利可图,于是就结伴而来。

洋人的这次打劫,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多获取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英国和法国联手。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抓走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叶名琛,还成立了傀儡政府。由于没有达到要求,英法联军随即北上。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大沽口,攻破大沽口炮台,清政府被迫签署《天津条约》,这条约比《南京条约》更为耻辱。但英法政府对所攫取的权益仍不满足,决定在第二年利用换约之际重新挑起战争。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在大沽口又发战争,这次清政府小胜。一看取得胜利,咸丰感觉自己了不得了,于是全面撕毁条约。

英法本来就嫌利益少,正愁找不到借口呢,没想到咸丰送上门来,叫嚷对中国实行大规模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成为中国的主人”。鉴于上次的教训,英法绕过大沽口,从没有设防的北塘登陆,一举突破清军的防线。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双方谈判,由于英法方面所提条件极为苛刻,清政府无法接受,谈判破裂。9月7日,咸丰表面上要与英法联军决战,暗地里已做好逃往热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