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54

第54章 千山大佛

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北沟的中心部位,坐落着一座巨型天成弥勒大佛。这尊大佛,吸引了中外成千上万的佛门弟子、信徒和居士前来朝拜。每逢初一、十五,进山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香烟缭绕。

弥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为佛教菩萨的名称。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原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僧侣阶级)家庭,后来皈依释迦,在释迦牟尼之前逝世。

天成弥勒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著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圆圆光亮的大头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

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

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

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圆形的空洞,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

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

在对这尊大佛的挖掘考证中,考古学家发现曾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对面200米,高约70米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1米宽、6米长的古拜佛台,其花岗岩台面已经风化,据地质专家鉴定,花岗岩风化到如此程度,起码要有上千年时间。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处,人们还发现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质供碟、近尺厚的香灰。据考证,这些“供碟”是明清时期的瓷制品。由此可见,大佛早在明清时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识,并供奉膜拜。

令人不解的是,千山大佛,至今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且明清时期就有人拜祭过大佛,为什么在千山的文献中没有文字记载?

有人解释说:宗教的本身就是保守的,况且即使个别高僧、道士发现了大佛,他们也把大佛视为是上天赐给他们本人的佛。加之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无人敢到大佛附近拜祭,所以没有记载,人们也就把大佛忘记了。不管这种解释正确与否,究竟为什么千山的出家人不把大佛的事公开,仍然是人们心头的一个谜。

现在,自从千山弥勒大佛被重新发现,它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千山风景区的吸引力,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回国后都专程来膜拜千山大佛。这座千山大佛也日益显出它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