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11

第11章 行星形成之谜

在19世纪下半叶天体物理学创立之前,太阳及太阳系中的行星、彗星和月球一直是天文学家研究的重点。随着航天飞行器的问世,人类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些大行星,从而开始探究行星形成之谜。

宇宙中的行星是由恒星诞生之后的宇宙尘埃所形成,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微小的尘埃是如何形成行星的呢?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天体物理学家。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太平洋西北国立实验室提出了新观点:行星形成可能像“滚雪球”,微米尺寸的宇宙尘埃外面包裹有一层冰,而这种冰是具有黏结性的,起到类似胶水的作用。当宇宙尘埃互相碰撞时,冰将它们“粘”在一起,于是这个“核”一点点变大,形成原始状态的行星。

研究人员模拟太阳系初期的环境,在温度100开尔文以下的真空舱中让冰生长,然后让直径1毫米多的瓷球向冰面坠落,结果发现瓷球的反弹高度只有坠落高度的8%左右,而在普通冰面上,瓷球反弹的高度达到坠落高度的80%,这说明实验中冰的反弹力量大大削弱了。实验证明被冰包裹的宇宙尘埃会产生弹性下降的现象,如果考虑冰之间的电引力,就能模拟宇宙尘埃像“滚雪球”一样形成行星内核的过程。

宇宙中行星的形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所做的一次观测表明,宇宙中的气体发生剧烈活动后,那些细小的尘埃由浮尘渐渐变成地球大小的行星需要几亿年,而不是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的1000万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有些1亿年到2亿年的行星周围还环绕着耀眼的光环,这表明这些行星的地表还依然发生着剧烈的活动。

还有科学家对行星形成提出了其他观点,首次观测到可以孕育行星的不断旋转的碎石盘状物,揭开了在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脉冲星周围如何形成行星之谜。

这是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因为这个围绕脉冲星运行的弥漫尘土的盘状物,与导致地球出现的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云团颇为相似。科学家说,这项最新发现可能会帮助人们了解行星系的形成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迪普托·查克拉巴蒂说:“这表明行星的形成在宇宙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强劲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生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中。”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借助美国航天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在一颗距地球1.3万光年的年轻的脉冲星周围,由碎石组成的盘状物发出明亮的放射线。这颗脉冲星曾是一颗巨型恒星,大约10万年前,该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坍塌。

虽然研究人员没有直接看到行星正在盘状物中生成,但他们相信组成行星的石块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