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艺术批评
7.2.1 艺术批评的发展及作用
艺术批评是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作为文化系统中一个重要因素,与艺术鉴赏、艺术创作息息相关。艺术批评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之上,对艺术鉴赏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理论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对艺术品进行研究鉴别,并最终做出理论上的科学判断。【25】
艺术批评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理性,同时也蕴涵着艺术性:艺术批评也是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之上,对艺术创作的再创作,艺术批评的这种创作性是以艺术创作为客观依据的,所以它只能限制在艺术创作的范围之内进行,而不能像艺术创作一样自由,艺术批评必须要有理性来限制自身。艺术批评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馈,也推动促进艺术创作的健康进行,艺术批评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直接的信息反馈,使艺术家直接了解社会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创作活动,使艺术创作更符合社会需要。艺术创作造就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反过来促进艺术创作。
艺术批评的产生是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众多问题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并提出了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其艺术批评的成就十分重大,这些对当时的文艺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艺术批评更是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流派,甚至出现了对艺术批评本身的批评,这些现象充分证明艺术批评在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艺术批评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提高欣赏者的鉴赏水平和鉴别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判断和评价,来帮助欣赏者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使欣赏者在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当然艺术批评所提供的方法不是单一的,由于艺术批评方法的多样性及流派复杂性,所以它所提供的理论评价也是多样性的。
艺术批评标准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向艺术作品提出的要求以及所遵守的准则。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艺术作品水平不同,所相应的艺术批评标准就不同。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艺术评价标准,例如中世纪的艺术批评是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权思想出发,认为艺术是宗教的派生品,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作品应该体现宗教精神并具有教导功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艺术应该打破封建神权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自由,于是艺术批评中要求崇尚自然,追求人性解放为标准,而到了19世纪,艺术创作中艺术流派不断增生,所以艺术欣赏者要接受正确的艺术批评,正确的批评具有高度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判断的研究,能够深层次地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能够通过逻辑的判断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因而可以帮助欣赏者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和道德情操。
例如电影评论,可以说是电影批评中比较标准的一种批评类型。电影评论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完善和进步,它是对一部影片的创作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又对其失误进行具体分析的电影评论,在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电影的表现方式不断丰富,电影艺术手段也日益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投身到电影的评论工作中来,并促使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和观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艺术批评的主要作用之二是规范艺术创作,引导艺术创作健康发展。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只是艺术家自己情感的宣泄,而应是为艺术欣赏服务的,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创作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艺术批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沟通的桥梁。艺术批评反映了广大艺术欣赏者的需要,帮助艺术家进行创作,艺术批评具有前瞻性,它可以引导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可以指导艺术创作,并不是表示艺术批评就凌驾于艺术创作之上,它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批评可以指导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推进艺术批评水平的提高。
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发展有两大使命,一是推进颂扬向上的艺术创作:二是批评消灭腐朽落后的艺术创作。对于在人民群众中能引起积极效应的创作要加以推崇,相反对于内容落后不健康的艺术创作要批评,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艺术批评在提高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讲:“只有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同极为发达的审美感觉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可以做艺术品的优秀批评家。”【26】艺术批评要对艺术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具体创作特点要加以总结,艺术批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从艺术性的高度来评价艺术作品,指导艺术创作,鼓励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多样化,倡导不同的艺术观点进行碰撞交流,以利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的繁荣昌盛。
艺术批评主要作用之三是充实艺术理论宝库,为艺术理论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艺术批评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完善了艺术理论体系,丰富艺术理论成果。
艺术批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进行艺术批评的方法上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示我们,在从事艺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形式分析和审美阐释,同时更应该深入剖析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艺术作品除了美观的外形和良好的审美功能之外,它还应该是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的载体。在艺术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科学理性成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艺术行为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忽视艺术作品的文化品质追求。艺术家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艺术技能和手段,也要有积极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建设态度。
7.2.2 批评家的才能与修养
批评是一种判断,批评家需要的是判断力。首先,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仅凭单调的生活是不可能充分理解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的,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扩展眼界以及体验,才有可能融入艺术作品之中,从而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作为艺术批评家的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美术批评家的身份直面现实,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理智地分析和讨论了当时艺术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仅如此,傅雷还试图通过加入新兴艺术团体“决澜社”,把个人对中西艺术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融入到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之中。傅雷在艺术批评上的成就与他的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是分不开的。
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批评家在生活中不断成长,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经历的改变,其批评思想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同时,生活经历的缺乏也会导致批评家不能客观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艺术批评家要尽量全面地接触这些生活,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获取信息,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
其次,批评家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艺术批评的水平。艺术感受力的获得取决于作者内心感情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艺术的敏锐程度。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直接作用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引发写作动机、深化构思等重大内容,并直接影响艺术批评中的表现力,使作品体现出艺术性。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能力,对于一个希望自己能写出好作品的艺术批评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灵感受能力。它直接影响对生活感受的理解和判断。一个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力强,他的感受力也就丰富深厚。培养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对于艺术批评家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那么,如何培养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呢?首先要注意训练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感情,广泛接触社会,不断增长自己情感,艺术批评家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文学写作功底外,还要了解并且能爱好各种艺术门类,如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通过对各种艺术门类的研究,来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
最后,艺术批评家必须具备极强的理性和理论道德修养。在艺术批评中,理性和感性是统一的,批评家的感受力要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重在以理服人,其次才是以情感人,仅仅以情感人只能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因此艺术批评要提升理性评断力,而不能仅停留在感性层次。
艺术批评家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来提高理性评判能力,需要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与此同时还应在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上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由于艺术批评作用在于促进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此艺术批评家必须要具备相当高的道德素养,正确运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艺术批评的方法,引导文化艺术走向繁荣昌盛。
注释:
【1】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4.
【2】建华,张占国.百科辞典: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36.
【3】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4.
【4】晓旭.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0.
【5】建华,张占国.百科辞典: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36.
【6】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1.
【7】克.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50.
【8】书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4.
【9】辛.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1.
【10】辛.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0.
【11】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
【12】书文.心理学词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286.
【13】宾.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53.
【14】晓旭.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63.
【15】思寰.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6.
【16】格尔.美学:一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500.
【17】思寰.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6.
【18】思寰.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6.
【19】书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6.
【20】思寰.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9.
【21】晓旭.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68.
【22】书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5.
【23】思寰.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0.
【24】建华.百科辞典: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54.
【25】沅.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刘子·正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61.
【26】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