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概论
7399600000020

第20章 艺术门类(3)

6.2.3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指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韵律等本体语言要素和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相结合所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并对其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作用的综合艺术形式。

建筑是首先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了人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和活动场所,是人为了自身而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建筑必须首要考虑能否使用,建筑的使用空间性与建筑的实用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正如英国建筑史研究学者帕瑞克·纽金斯所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建筑,这一被黑格尔称之为“最早诞生的艺术”,它一出现就与“实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前提下,建筑还应该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需求,正是上升到这个层面上,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建筑也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人对于美的追求。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具有雏形的“房屋”,建筑就表现出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正是这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了建筑艺术最基本的特点,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尽管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从总体说来,建筑仍然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抽象性和象征性相统一,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早在古罗马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衡量建筑的三个标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标准为历代建筑学家不断重申,成为支配建筑艺术的经典法则。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学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首先是和谐美。和谐美是形成建筑形式美的最基本原则。建筑的和谐美是通过建筑内部各部分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空间有机组合体现的。它贯穿了形式美的法则,如变化和统一、均衡和对称、对比和微差、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等。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建筑艺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它拥有多种造型手段,包括空间、比例、形体、布局、韵律、色彩、尺度、装饰和风格等。建筑艺术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建筑风格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包括时代的审美要求,也包括民族的审美要素。它代表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以独特的外在风貌深刻反映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俗,体现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称为建筑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不同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在建筑的造型式样上具有各不相同的鲜明的特征。

建筑是以构造内部空间实现其功能的。空间作为建筑的出发点,也成为建筑走向审美领域的结构性依据。布鲁诺·赛维指出:“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进行中来感受它的效果。”【7】这样,建筑语言有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实体的语言,一方面是空间的语言。建筑从平面到立面、从内部到外观、从细部到体量、从个体到群组,正是依靠变化和统一,才能形成有机协调的空间构成和体量组合。建筑艺术就是要用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这之间的矛盾。如美国杰出现代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山涧溪谷,建筑造型由竖直的烟囱、墙壁及水平的挑台等几何形体构成,参差俯仰,高低错落,对比强烈,相互照应。建筑依山就势,凌空飞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当代意大利建筑理论家泽维认为,“流水别墅”达到了建筑空间的形成和体量的组合两全其美,是建筑形式和谐的高度体现。

现代建筑艺术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在其中居住和活动而去建造的,内部空间就成为重中之重。赖特【8】指出:“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所以,外部空间就成为了内部空间富有逻辑的延伸,实体性外墙面及其轮廓,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内部空间要素集合的表现。

建筑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与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关系最为密切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一个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其审美功能也总是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原始的木结构建筑,到砖石结构建筑,到钢筋混凝土建筑,再到当代的轻质材料建筑等,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纽约的帝国大厦、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就是对文化的审美和对历史的审美,也是对超越空间形式的时间的审美。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建筑一般只能用外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建筑以象征方式暗示的意义,就是建筑的内在意蕴。建筑不仅具有外在形式美,而且具有蕴涵内容的美。建筑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同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直接体现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理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爱好。建筑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有着最真实的记录。

6.2.4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以真实的自然物为材料,经过艺术的人工改造而形成的空间环境,是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审美景观。通过叠石、流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开拓路径等改造地形地貌的活动。在一定的地域内,园林艺术将山水、花木、建筑等组织成为具有空间性和氛围性的立体环境,以满足人们休息、娱乐、游览的需要。它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园林艺术是设计师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将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构成了特定的艺术形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的审美整体,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园林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地域、文化、民族的不同,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就像文化本身呈现出多样性一样,园林艺术也在审美理想、艺术风格、艺术表现、审美经验等方面表现得丰富多彩。

园林艺术的不同层次的构成要素,给人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审美经验。园林环境提供的是对园林景物(建筑、山水、植物等)的直观感受,追求大自然的真实性,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园林艺术的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园林人文内涵引发联想,产生丰富的情感活动,使人获得无限的情趣和体验,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这是一种通过审美理解而获得的美感,也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层次的审美经验。

园林艺术是大自然延伸的产物,自然景观是由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所造就的,一定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地形地貌,一定的气候条件又造成了一定的植被,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园林艺术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园林艺术主要有三个基本类型,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欧洲园林的主要样式是欧洲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法国古典园林为几何式园林,其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建造不依自然节奏,而是要遵循理性的逻辑,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并且在理性的安排之中寄托人们的情感,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创造,强调人工美,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强烈的支配态度。

阿拉伯园林是以古代巴比伦园林和波斯园林为原型发展起来的。因为阿拉伯地区长期干旱缺水,人们十分重视对水的利用,并想了很多巧妙的用水办法。他们以建筑物为顶端,向前延伸出两条分别和建筑物平行和垂直的十字形交叉道路,并在十字形道路交叉的位置修建一个巨大的水池,解决植被的灌溉问题。后来,这种格局被延续下来,成为阿拉伯园林的传统样式。

东方园林发源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生长于东方文化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文学的影响。许多绘画论著,已被公认为造园的指导原则。如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感情的倾注,而非以“理性”为基础,这种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西方是大相径庭的。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园林,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注重情感之间的交融,把理性融于情感之中。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追求“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自然美与建筑美有机结合,重视意境美,庭园的设计均尽可能采用曲线或模仿自然物之形象,强调自然美。中国古典园林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支配,十分重视山水的自然形象,推崇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布局一般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被置于其中,与山水融成一片。明代造园家计成就曾在《园冶》一书中讲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就是对中国园林基本特点精确适当的总结。

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园林建筑布局的高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中国园林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方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它是王权和神权统一的象征。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这些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景观,景观与景观,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与自然。例如在颐和园、北海这样的皇家园林中,前者以佛香阁建筑群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后者以白塔为全园的制高点,这种具有强烈轴线的空间艺术布局,构成了极其宏伟的艺术形象。南方园林主要是私家园林,精致优美、意味隽永,园林建筑通过错落有致的结构变化来体现节奏和韵律美,小至亭、廊,大至宫苑,均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有起落、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园林建筑空间的组合和音乐一样,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而且常用不同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实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而空间的组合则常常利用粉墙、廊、亭、阁的透空以取得空间对比关系,使空间更加迷幻深邃,如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怡园、网师园)等。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水、建筑、道路等诸多的语汇,构成了富有情趣并饱含意境的山水田园境界。

日本园林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东方园林形式,它受中国园林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园林受佛教和禅宗影响甚深,追求清静之趣,但又很注重形式感,显得细腻、雅致。

6.2.5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力使其独立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它不是画,没有绚丽华美的色彩,却能造就画的深邃意境:它不是音乐,没有和谐悦耳的乐章,却有与音乐相通的旋律韵味:它不是舞蹈,没有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却也有与舞蹈相似的节奏和造型:它不是诗,却与诗一样能表达人的情感。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娇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天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或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涟漪,就而察之,有若自然”。它形象地描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是在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家手中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个人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家通过作品能够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艺术是一门很强的综合性艺术。

每个民族的文字的创造,都曾经历图画象形阶段,这是因为只有将现实之象再现于载体上,才能表达现实之事。中国汉字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即钟鼎铭文)和石鼓文、战国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以及魏晋六朝开始形成的楷书等阶段,也据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体。从书法的角度讲,一般有篆书、隶书、真书、草书、行书五种书体。

先秦时代是中国汉字的创始期。这一历史时期,汉字由仰韶文化期的陶器符号,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阶段,演变发展到战国石鼓文已经成熟,书法艺术也在它的实用中逐步形成。从广义上讲,凡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统称为大篆,大篆和小篆又统称为篆书。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书同文”政策,进行文字改革。首先把大篆简化为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小篆是大篆的简体,两者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但小篆比大篆要简化、工整、规范,其点画粗细均匀,结构均衡对称,章法整齐划一,转角处多呈弧形。代表作有:小篆的鼻祖——战国李斯的《泰山刻石》等。后来又演变出更为简便的新字体隶书,隶书是由篆书发展变化而来,又称为佐书、史书。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其势以横易纵,以欹易正,以方易圆:其笔以散易连,以折易匀,以挑易顺。代表作有:蔡邕的《熹平石经》等。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又被称为真书、正书,更趋简化,字体趋于方正,用笔时省掉雁尾,转折处亦用顿挫之法,形成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造型特点。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乐毅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等。草书是在隶书盛行之后,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代表作有:张芝的《书断》、怀素的《宣和书楷》等。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行书的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米芾的《苕溪诗卷》等。

书法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不以虚拟的现实形象为依托,不具有绘画的色彩、光影等因素,但有与绘画相似的平面艺术的视觉要求,体现为现实所分割的平面构成关系——气势、速度、节奏、虚实等。它讲求用笔、用墨、章法、结构、韵律、风格等,通过线条表情来表达书法者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灵感。书法的点画、线条、造型所构成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结构和章法布局的美,极具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书法艺术的特征是整齐和节奏,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和谐,主从与层次,生动与完整,多样与统一。书法艺术的成熟,已经使它不仅停留在其形式美之上,而是通过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使之具有了生命,就像人一样具有了血、肉、筋、骨,从而升华了原有的价值,达到一定的情感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带来愉悦与满足。从宇宙自然获取的生命运动情意,将书法创造成具有神气骨肉血、具有情性的生命意味的形象,是中国书法所独有的,这就是书法民族性的一个特点。

书法十分讲求形象的生动性,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抽象的形象要显示出具体的情致、风采和精神境界来。中国书法艺术很早就自觉到它是主体的对象化,用的是抽象形象,却十分重视它的审美境界。书法所称的审美境界,当然不是借自然境界创造的如绘画描写的那种境界,而是透过书法的点画结构、它的视觉形象展示出来的意趣、精神境界。这是西方抽象造型艺术中所没有的。

一定的历史条件,形成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民族有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背景,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书法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书法的美的创造和关于书法的审美感受、评价,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宗白华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9】

6.2.6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门很年轻的现代造型艺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相机为基本工具,运用胶片的感光原理,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拍摄,进行暗室技术处理,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艺术家主体审美感情的艺术样式。一帧妙龄女郎的玉照,一幅车水马龙、繁华无比的城市风光照片,一张神奇、美妙、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照片,一件构思新颖、独特的艺术摄影构成照片,都能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1893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技术,在当代科技浪潮的迅速发展下,短短不足两百年的时间,摄影技术就有了惊人的发展,并且在艺术上也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每张图像的记载都带给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无限情意与便捷。摄影艺术同建筑艺术一样,都是科学与技术、情感与理智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摄影艺术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创作者的暗房创作,是关键的创作环节。当然,其创作的成功,是与创作者内在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到的摄影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的。

摄影艺术属于造型艺术,它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但它与绘画艺术和雕塑不同,必须在特定的时空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摄影者和被拍摄者必须处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缺一不可,而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可以凭借艺术家的想像力进行创作,不需要面对实体。所以,摄影艺术是一门拥有瞬间纪实性的艺术门类。它可以通过相机把现实世界中的瞬间图像抓拍或抢拍进行保留,使其变为永恒的、可以回忆的图片,它能精确逼真地将摄影对象完整地再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摄影它要把生活的真实性变为艺术的真实性,摄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是有取舍的,该摄什么,如何去摄,什么是主次,这都要靠摄影师敏锐的观察力。摄影的构图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对角线构图、十字形构图等。后期摄影师还要借助一定的专业手段来进行处理,为其增添艺术创造的品格。光和影是摄影艺术特有的造型语言,如何解决光和影的关系就变为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摄影所用的光分为两大类:自然光与人工光。前者是太阳光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自然反映:后者是布置的光源,主要是灯光,当然也有利用遮挡物或反射光在自然光中所造成的特殊光线。不同的光源将会在拍摄对象身上产生不同的照明效果,摄影师正是要利用这些效果去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摄影用光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具体在拍摄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创造气氛,烘托主体,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摄影艺术作品的品位和艺术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具体的照片上。因此,成功的摄影艺术创作,依赖其构图、光线、色调等语言要素的创造性运用。不仅如此,摄影艺术作品的主题表现和艺术形式美的获得,也要借助其要素才能顺利实现。

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摄影艺术的种类很多:从色彩的角度,可将摄影艺术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最初是因为技术的限制,只有黑白摄影,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产生了彩色摄影,彩色摄影被一般家庭所喜爱,用于生活。但彩色摄影并没有取代黑白摄影,而是给摄影师多了一种选择,因为不同的表现效果,有些摄影更偏爱黑白摄影。摄影艺术从设备和技术的角度,有航空摄影、水下摄影、立体摄影、显微摄影、全息摄影、红外摄影等:从体裁角度,有新闻摄影、生活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体育摄影、静物摄影、风光摄影、建筑摄影、舞台摄影等。新闻摄影就是其中重要的类型,它是最能体现摄影基本功能的种类。它以图片为表现形式,突破了文字的障碍,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及时直观地反映给大众,给人们最逼真的现场感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摄影是以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为手段,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人文风俗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认识价值,对不同区域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依据。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观、城乡景观、名胜古迹等为题材,运用自然元素,赋予其情感,达到审美的要求。体育摄影和舞台摄影都是一种需要较高摄影技术的种类,它们需要对正在运动的物体进行清晰抓拍,表现其感染力,达到审美效果。广告摄影是通过拍摄的作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其产品促销手段,主要目的是要体现产品的优点和质感为商家服务。

摄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主要可划分为绘画主义摄影、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从模仿油画起步,从结构布局、色彩运用都力求达到绘画的效果:纪实主义摄影要求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对象的特点,逼真再现客观现实性,崇尚朴实无华:印象主义摄影主张摄影师应抓住瞬间的印象和独特的感受表现摄影对象:超现实主义摄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对摄影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的艺术。

6.2.7语言艺术

所谓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现在一般指“文学艺术”。这种艺术的根本特点来源于其载体——语言,依靠的基本元素是文字。

语言艺术因为其特殊的物质媒介,绘画以线条和色彩为媒介,音乐以乐音为媒介,色彩和线条一经看到、乐音一经听到,就会立刻在我们的眼中和耳中呈现出具体而直接的形象,文学艺术却不是这样,它的媒介是抽象的,感受其形象还要经过转换。因此黑格尔说:“所以诗人的创造力在于能把一个内容在心里塑造成形象,但不能外现为实在的外在形式或旋律结构,因此诗把其他艺术的外在对象转化为内在对象。”【10】文学艺术的形象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具体生动完整的生活画面:二是这幅图画中应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普列汉诺夫就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主要的特点。”【11】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形象是作家、诗人表情达意的凭借。

语言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其不能直观表现效果,是语言艺术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正因为此,它摆脱了直观性的束缚,可以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使语言艺术在表现上具有了广泛性和灵活性,可以进行最充分、最自由的描写。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这的确是文学的特殊功能之一。例如,虚荣心理,是一种十分抽象的现象,如果我们读一读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就会感到虚荣心的可笑、可憎和可怕。作品描写俭朴的小公务员罗瓦赛尔,为了参加一个晚会,为了满足太太玛蒂尔特的虚荣心,让他太太借了一挂项链。由于太太不慎,将借来的项链丢了,为此,罗瓦赛尔夫妇省吃俭用,付出了十年幸福生活的巨大代价,才赔了那挂丢失的项链。到后来他们才知道,要赔的那挂项链原来是假的!艺术大师莫泊桑通过形象的描写,使人们对虚荣心感到震惊!这是文学的力量,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言是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它既与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又与人的理解和情绪相联系,凡有一定阅读能力,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能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而语言艺术塑造艺术形象往往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它易唤起人们的想像和激起人们的情感,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四大类,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在原始时代,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诗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形成了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点。例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所谓“弦诗三百,歌诗三百”之说。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载体,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作品,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诗歌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间接反映对现实社会的想法。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不同,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和风景诗等。

散文是一种运用范围最广泛的文学体裁,它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也基本不受限制。散文的含义和范围随着文学形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内容。我国古代的散文范围很广泛,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作泛指诗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里面。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五四”以后盛行的现代散文的含义。

散文在创作过程中要求“行散而神不散”。就是指,虽然在语言、结构等表达方式上,散文享有极大的自由度与灵活度,但是必须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凝练的主题。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散文都要借生活中的事件与人物,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种蕴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刻思想意蕴,就是散文的“神”。朱自清的早期散文《背影》,作品描写的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但仔细回味分析,读者不难从中发现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寓意,因而这篇作品成为散文名篇。实际上,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从散文的选材来看,它几乎是无所不包,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它是具有真实情感的艺术。

散文依据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三大类:根据其内容与形式的差异,可以分为小品文、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虽然抒情、叙事和议论都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不过在每篇作品里各有侧重。事实上,抒情散文离不开叙述和议论,叙事散文也需要夹叙夹议,议论散文更要依靠叙述和抒情来增加文学色彩。抒情性散文倾向于表情达意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变化才是文章贯穿始终的主线。

冰心于1923年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散文《往事》,通过作者三个晚上观赏月光的不同感受,抒发了自己身处异邦的思乡之情,抒写了作者独特的情绪感受。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虽然也是通过对月夜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但又俨然是另一种艺术风格。朱自清这篇散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移步换景、情随景生的方法,从小路到荷塘,到伫立环顾,再到凝神遐思,逐步展开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将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清香的荷花,潺潺的流水,写得那么意境清幽,淡远恬静,与高洁的志趣相协调,抒发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

议论散文,主要是指杂文,将政论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反语等手法,乃至幽默、讽刺等作为锐利的武器,通过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妙趣横生的议论,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以理服人的理论说服力和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议论性散文的杂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的杂文更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成为现代杂文的典范。从散文的风格来看,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韩愈的文章雄奇豪放,柳宗元的风格清俊奇崛,朱自清的散文清新优美,鲁迅的杂文尤如匕首和投枪一样富于战斗性。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设计情节为基本手段,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小说以散文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的虚构世界,多方面地表现出现实人生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是一种拥有最大容量的文学载体。

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小说的最重要特征是通过多方面和多手法塑造出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心中一目了然。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他的外貌特征是“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他的衣着打扮和语言的特点是:“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通过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描写,孔乙己这个穷愁潦倒、善良而又迂腐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情节作为小说人物关系之间的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作家所描写的事情最好要经历过,因为经历过,才便于观察和捕捉形象。文艺作品是作家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的产物。

小说的类型也涉及很多标准,根据题材分为神话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科幻小说、传奇小说等:一般人们所认可的最常用的分类就是按照小说的篇幅的长短和结构方式来分的,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说篇幅的长短,意味着容量的大小以及结构的复杂和简单程度,因而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6.2.8音乐艺术

音乐是以声音为元素,通过在时间上的组织乐符,是以结构化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现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绘画、服装、雕塑等的社会生活再现,往往是通过塑造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人们可以直接观赏到它。音乐却要凭借音响(即声音)的先后次序来表情达意,人们只能从那变化多端的声音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它是在时间过程中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所以,人们称音乐艺术为时间艺术。音乐形式的各个要素及组织手段都必须在时间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体现出来,而当音乐形式的各种组织手段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按先后顺序展开的时候,人们感受到音乐在延续。这一过程说明了音乐时间与现实时间的不同,它是一个虚幻的时间序列。

在整个艺术领域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例如工艺、建筑、雕塑、舞蹈、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等,每一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规律性和特殊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价值。但是,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音乐素有“艺术王冠”之称。音乐以它特有的表情魅力,强有力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灵。2000多年前,抨击艺术“伤风败俗”、“遮蔽真理”的柏拉图,偏偏对音乐格外青睐,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文学家巴尔扎克,毫不嫉妒地把音乐放在文学之上,赞颂音乐为一切艺术中最伟大的艺术:面对音乐的陶冶情感作用,没有比歌德的描绘更生动的了,他说:“音乐,能使愤怒的铁拳变温和,使赫赫的野猪被驯服。”在我国,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这些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对音乐予以很高的评价,这说明音乐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企及的魅力。

物体振动发出了音响,音响就是音乐所使用的原始物质材料,所以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是有一定规范的乐音为媒介。它是人类心灵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将人类情感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提升到了美的境界,是情感化的艺术,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认为:音乐是表达作为人类主观内在体验的情感的最直接、最适宜的符号系统。黑格尔也把音乐比作“心情的艺术”,并强调:“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法国作曲家圣桑认为:“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够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心灵状态’”。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论断。《毛诗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语言艺术,它是在一般语言形态还不能完全表达情感的状态下,用以表情达意的高级语言形态,是情感思维的物质外壳之一。

其实最难用文字表达的就是音乐。情动于中,故行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是表现情感的,每一情感、每一心情状态本身就有自己的特殊音调和节奏。音乐的流动能给人造成听觉刺激,形成心理反应,并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美的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音乐通过自身特有的性质,有着比其他艺术更加具体、更为鲜明的社会作用。

音乐最容易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是典型的一例,它运用哀怨、悲愤的旋律,描写了黑暗的旧社会,新婚夫妻别离,丈夫被迫去当壮丁,在受尽折磨后,死在他乡,剩下新婚夫人,孤独艰难地生活着。面对滔滔翻滚的江河水,新婚夫人诉说着心中的悲凉和对旧社会的愤恨。被誉为我国民族交响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属这类范畴,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故事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三个主要情节,把一对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反抗和控诉陈腐的礼教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化蝶的音乐极富浪漫色彩,表达了恋人的愿望和理想。

乐曲作为音乐艺术的实体,由一些具体的语言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

旋律在构成音乐语言的诸要素当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承载着音乐表现的基本内容。旋律是按一定音高和音量所构成的单声部乐曲,既可以独立构成一部乐曲的整体。旋律是组织音乐形态、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所有音乐要素中,旋律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曾一度被视为音乐的灵魂。19世纪俄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经指出:“音乐的主要魅力、主要的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之中。”【12】旋律体现了音响构成的连续性,其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综合了长短、强弱等各种要素,是各种音乐要素的有机结构形式。

旋律离不开节奏。从旋律的构成要素看,它包含了赖以构成音乐思想的基本要素:音高关系(调式关系和旋律线)、节奏、节拍、音色等,甚至暗含了和声的思维。节奏是组织音响而成为音乐的最初要素,也是音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包括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节奏的根源在于运动,即乐音有规律地运动及其变化。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艺术个性。所以朱光潜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节奏,旋律就不能存在。最初的音乐就诞生于节奏之中,音乐的节奏不仅来源于大自然的节奏,也来源于心灵的节奏和情感的节奏。节奏不同于节拍,而是由节拍、速度、音符时值的长短、重音的位置、休止等几个因素相结合而成的。每一种乐曲都有一定的节奏类型,体现为不断重复的典型节奏,称为“节奏型”。爵士乐、摇滚乐、中国民间鼓乐,是快节奏型的乐曲:轻音乐则往往是慢节奏型的乐曲。构成节奏的主要因素是节拍,节拍按强弱轻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构成了节奏。常说的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不同的节拍,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旋律还体现出一定的调式特征。调式,就是一部乐曲中以一个基本音为主调,归纳若干基本音的组织序列,主要是音高关系的序列。一般来说不同的调式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感情色彩,如大调风格明朗,情感雄壮:小调风格淡雅,感情柔和。

旋律是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进行的。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组合方式,也就是曲调在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段落结构。乐句组合在一起构成乐段,乐段是小规模的曲式结构,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达一个乐曲的思想。旋律还可以通过和声与复调等重要手段丰富其表现效果。

音乐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首先,以发声器为标准,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以时代风格为标准,可以分为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以体裁为标准,可以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以表演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演唱和演奏。抛开时代风格不谈,其余的几种划分方式都是彼此相关联的,有了声乐和器乐之分,才分别有了歌曲和器乐曲、演唱和演奏这些区别。

声乐可以从音质上,分为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声乐还可以根据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齐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还可划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器乐可以从乐器的材料上分为管弦乐、铜管乐、木管乐和打击乐等。还可从演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独奏、伴奏、合奏、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歌曲可以分为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等:器乐曲可以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套曲等。演唱可以分为独唱、合唱、齐唱、重唱等:演奏可分为独奏、合奏、齐奏、重奏等。如按照时代风格,以西方来说,从中世纪算起,传统音乐先后经历了宗教音乐、古典派音乐、浪漫派音乐以及19世纪各地方的民族音乐:现代音乐则有印象主义音乐、无调性音乐、反印象主义音乐、原始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结构主义音乐、自然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电子计算机音乐等多种类型。

音乐直接传达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情绪活动,从中体验到的是具体的情感内容,这种情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音乐的,对这种情感内容的理解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听众根据音乐的揭示,通过想像去捕捉某些具体的视觉形象,唤起听众的联想,从而感受到这些声音赖以存在的环境。音乐形象的真谛在于表现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作曲家的审美感受与趣味、审美判断与理想。

6.2.9舞蹈艺术

诗、歌、舞在我国古代是同源的,有舞必有乐,有乐必有舞。我国古代的“乐”,又指音乐、舞蹈和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有时又通称为“乐舞”。关于乐舞的本质,《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乃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东汉文学家蔡邕也说:“舞者,乐之容也。”【13】《乐记·师乙篇》中对乐舞的起源也作了生动的说明:“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舞最初都属于“乐”的范畴,是表现性艺术中的三姐妹,后来才各自发展成独立的艺术。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媒介,以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来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艺术情感。它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表达内心情感。舞蹈艺术也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的方式。

舞蹈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行为,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水平的提高,舞蹈成为一种以表达人类情感活动的、具有娱乐性与审美性的时空综合艺术。到了现代,舞蹈已是一种典型的高雅表演艺术,舞蹈在原始社会,它是各种巫术和宗教性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那时的舞蹈家同时又是能够传达神的旨意的巫师。至奴隶社会,原始舞蹈逐渐分化,出现了模拟性的舞蹈和操练性舞蹈。模拟性舞蹈大都展示战争和狩猎场面,操练性舞蹈展示上帝神灵的威力。至封建社会,取悦于神的舞蹈逐渐被愉悦于人的舞蹈代替,除了展示神的巨大威力的激烈高扬的动作之外,又增加了种种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的缠绵温柔的动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趋向复杂,艺术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在人类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蕴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特色与风格的舞蹈。其都有其各自显著的个性特征。但是,作为人类整体文化中的一种共同具有的艺术形式,又有着诸多共同的特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而艺术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它就应该比生活更美。所以舞蹈必须讲究美,美的形象,美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舞蹈就是要通过美的一切,给人以美感的享受,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净化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美是舞蹈的本质与形式,如果失去了美的特质,舞蹈也会失去它基本的品格和艺术功能。

舞蹈艺术运用的物质媒介是人的身体,身体在特定的空间运动,形成舞蹈的原型,动作就成为了舞蹈的语言。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艺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创造出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欣赏价值。舞蹈的这种特殊艺术语言并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和技巧性,既要有审美的形式法则,同时也要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内涵。诺维尔曾说:“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舞蹈动作必须在节奏内进行,因为节奏是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动作是随着主观情感起伏的,因而身体上的动作,有快、有慢(速度):有强、有弱(力度):有重、有轻(沉浮):有大、有小(幅度):有虚、有实:有圆滑有顿挫:有静、有动:有放、有收等不同节奏的对比。舞蹈正是通过巧妙安排的各种对比中去获得形式美的条件。

不同类别的舞蹈,根据要求拥有不同的动作规范和技巧,它用其独特的舞蹈词汇组合出优美的作品,向观众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美的形体动作还会折射舞者美的精神气质以及人性美的某些方面,体现出内与外、神与形的统一性。芭蕾舞剧《欧根·奥涅金》中达姬亚娜与奥涅金的双人舞比普希金的诗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于形象的感染力。而《天鹅湖》中奥杰塔与王子的双人舞,再美丽的语言也难以描述。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像一首田园诗,但它却比抒情的田园诗更美丽。《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一书上也曾讲道:“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揭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舞蹈的艺术形象又是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节奏的和有组织的变换构成。”

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相互依存的,舞蹈是踏着音乐节拍而起舞的,音乐就与舞蹈相伴。曾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在于节奏。格罗赛曾说:“跳舞的特质是在于动作的节奏调整。没有一种舞蹈是没有节奏的。”【14】这种节奏和音乐节奏没有本质区别,音乐的节奏渗透在乐音之中,舞蹈则把节奏体现在动作上。在舞蹈的整个过程中,舞蹈表演都始终是紧扣情感而展示的,并有机地利用表演时设定的特有时空环境进行舞蹈意境的营造,以便有效地把观者引入一个以审美为主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个体独有的美感享受。因此,舞蹈不像戏剧艺术那样,还要借助一定的台词、道白来升华完成其表演过程以吸引观者注意。舞蹈要凭借音乐来进行创作,它与音乐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舞蹈本身受音乐的影响,音乐会强化舞蹈的表现力,增强舞蹈的感情色彩。舞蹈艺术完全是美感化了的人体姿态抽象展示的过程艺术。

舞蹈艺术有多种类型,按照表演形式为标准,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舞剧等舞蹈类型。独舞即一个人表演的舞蹈,也叫单人舞,并不是一定得由一个人完成整部舞蹈,才能称为独舞。它也有多种形态,可以是完整的舞蹈作品:也可以在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中完成独立的段落,都可以叫做独舞。双人舞是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多数由一男一女合作完成,对舞蹈演员的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需要个人的舞蹈技巧,还需要双方的相互配合。三人舞是由三人配合完成,群舞是由四个人以上合作表演的舞蹈,需要集体配合性,营造舞台氛围。舞剧是具有戏剧情节的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也属于戏剧样式之一,有特定的情节和人物,并且采取戏剧那样分幕分场的结构形式。舞剧比一般的舞蹈有更多的综合性内涵,它由多种表演形式组合而成。

舞蹈按照美学分类标准,可分为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

芭蕾舞(Ballet)是一种由古典舞和民间舞结合而成的、影响巨大的西方经典舞剧形式。芭蕾舞的法文原意是“跳舞”,起源于欧洲的民间,15世纪进入意大利宫廷,16世纪在法国宫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的特点:一是女演员用足尖直立进行舞蹈,故又称“足尖舞”:二是动作具有向高空伸展的轻盈性:三是用带有标题性管弦乐曲进行伴奏:四是具有情节性的舞剧形式。芭蕾舞将舞剧、哑剧、音乐、美术结合于一体,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芭蕾最初常作为一种带有情节性的自娱歌舞被应用于宫廷的庆典活动,后来才开始排演。随着芭蕾舞和演员动作的专业化的发展,18世纪中叶,法国舞蹈改革家诺维尔主张,舞蹈不应该仅仅显示技巧,应该成为有情节的、动作的戏剧。当时在这种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芭蕾舞名剧《关不住的女儿》等。【15】19世纪成为芭蕾舞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天鹅湖》、《吉尔赛》等。

古典舞(Classical dance),顾名思义就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是在一定民族的民间舞蹈基础上,通过结合其他艺术因素,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古典舞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规范化的动作、严谨的程式和较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各个民族在其自成体系的文化背景中创构舞蹈语言风格时,因认识和创造方式与方法等的不同,导致各民族舞蹈语汇的不一致,故而形成了舞蹈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代表其各自不同传统的古典舞,如西欧的芭蕾舞、印度的卡达克舞、波兰的玛祖舞、捷克的波尔卡舞、匈牙利的瓶舞、朝鲜的道拉基及我国的剑舞、雅舞、巫舞等。如刀美兰表演傣族舞蹈《水》,可以使你感受柔媚、轻婉的形式美,阿依吐拉表演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可以使你感受到热情、奔放的形式美:崔美善表演朝鲜族舞蹈《长鼓舞》,可以使你感受到蕴秀、清丽的形式美……不仅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如此,同时汉民族的舞蹈如马力表演的“二人转”,高倩表演的“花鼓灯”,张浔表演的“鼓子秧歌”也给人不同的形式美的感受。

民间舞(Folk dance)是指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中,经过世代相传,长期流传于一定地域和一定民族民间的舞蹈样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因文化水平、审美观念、生活条件等的影响,致使其对舞蹈的钟情方式、喜爱内容有所不同。民族舞是基层人民群众的自娱方式,更是民间生活的反映,反映了一定民族和地方文化,与当地民间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均有深刻联系。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民间舞蹈难以计数,例如,光是汉族,就有秧歌、龙舞、狮舞、高跷等:蒙古族筷子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等。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和“先锋”意识,追求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创造的独特性。美国舞蹈家伊莎贝尔·邓肯被公认现代舞的创始人。她的革命性主张是针对芭蕾舞开始的,要求摆脱古典芭蕾舞的程式约束,使舞蹈真正成为自由表现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艺术形式。

尽管人们都认为舞蹈是表现艺术的一类,重抒情而不重模拟,但对客观事物的模态,在舞蹈作品中还是颇为多见的。因为“模态”也是一种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借物寄思”的抒情。舞蹈创作中,舞蹈家对客观事物的模拟是为了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而这些被模拟的对象也的确是有其深刻的内涵的:鞠躬尽瘁,死而“丝”尽的蚕:象征吉祥、幸福的孔雀: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荷花舞》)等都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妙肖的摹态”不是外形上的酷肖,而是所谓的“情物交融”、“形神兼备”。舞蹈形象与其所模拟的对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为“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具有深刻内涵的“妙肖的摹态”,何以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了。舞蹈对人类个体或者群体发挥着积极的娱乐、审美、情感维系、价值认同等方面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