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7399500000004

第4章 普度众生·一叶一如来(3)

佛经说:远离人间的欢乐,为接近智慧,愿独处于寂寞深山。达摩在少林寺后山的一处山洞静坐了下来。从入洞开始,他便再也没有动过,也没有说过话,开始了漫长的修行。背朝洞口,面向石壁,这一坐就是整整九年。

九年,可以让一个垂绦孩童成长为一名壮志满酬的青年;可以让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老了红颜,白了青丝;还可以让山前的那两株桂树花开花落九个轮回。可是,时光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尘世痕迹,有的只是他更为精进的佛法,从此达到一种无我的空灵超凡之境。

在达摩面壁坐观的九年里,他的声名早已远扬,无数的人都想一睹真容,前来朝圣,拜见活佛。

世人关注传奇,往往只是折服于表象,惊叹于达摩的静坐时间之长时,僧人神光却为达摩的意志所触动。他跟随达摩的脚步,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嵩山少林寺,一心求佛的他立誓要入达摩门下。

在达摩壁观的时间里,神光晨曦日落,寸步不离,尽心地服侍了达摩六年。六年的等待,他始终不改初心。

一日,忽然天降大雪,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飞覆盖了大地。神光双手合十静跪在雪地里,很快就变成了一个雪人。达摩知他已默默跟随身后很久,便转身问他为何跪立雪中。神光立即匍匐拜倒,向达摩行了大礼,希望达摩能收他为徒。

“我心不安,求师父给我安心之法。”神光双手合十说。

达摩眉目不动地看着神光说:“把你的心给我,我帮你安。”

“我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了。”

“这就是你安心的法门。”

听罢达摩的话,神光怔在了雪地里,望着达摩那洞悉了一切事物的眼神,神光心内一动,了然大悟,他给达摩恭恭敬敬地磕首后,取出了随身带的利刃砍下了自己的左臂,霎时鲜血如柱,染红了地上的白雪。神光面不改色,他将断臂送到了达摩的跟前,以示自己求佛的决心和诚恳,也表示自己将彻底了断尘缘,摒弃一切外缘,做到内心无波无澜之境。

达摩随即将神光收入门下后,重新赐名慧可。

(四)只履归西的传奇

在洞中面壁九年,达摩的佛法已经超凡入圣。他居住在少林寺里,开始传扬禅宗,创立了“壁观婆罗门”,以壁观静悟为主要的修行之法。他创立“二入四行论”。所谓“二入”便就是“理”、“行”,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如果遇到障碍,便可令其舍弃虚假回归本真,这时需要凝住壁观,内心坚定而不随波逐流,不随他教。

达摩门下有慧可、昙林、僧副、道育四人。在完成了“二入四行”的禅法传承后,达摩有意回到故乡去,他将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经》四卷授给慧可,言在汉地只有此经才适合得到传扬,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可,叮嘱他,禅宗传至六代便可不再传下去。

正如达摩所言,禅宗在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的传承后,在慧能手上大放异彩,形成了:沩仰、临济、法眼、曹洞、云门五宗,遂成“一花开五叶”之局。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达摩卒于洛宾,后被葬在了熊耳山。在他圆寂的两年后,魏国使者宋云曾碰到只穿着一只鞋的达摩往西而行。后来,弟子们打开他的棺木一看,棺中果然无人,只有一只草鞋静静地躺在其中。于是,世人无不震骇,达摩“只履归西”的传奇很快就流传开来。

达摩的一生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再达无物无我之境,从二十八禅祖到东土第一禅祖,他的传奇在历史上都是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笔。但褪去传奇的外衣,你会看见,一位佛陀在面对误解,面对苦难时展露的宽容与慈悲,那样一种坚韧的力量,才是佛法真正的精魂,它能穿透历史风云,直达众生的内心。

1.4博学多才道安

公元378年,前秦古国的皇帝苻坚派长乐公苻丕以十万大军围攻襄阳城。战火纷飞,苦战一年,直至襄阳城沦陷,将士们俘虏了守城的将军朱序。

苻坚闻知却大笑起来:“朕以十万之师攻打襄阳,只得到一个半人。与朱序无关,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耳!”

这位被秦王视为奇人的安公,便是一代高僧释道安。

(一)默默无闻的岁月

公元312年,常山扶柳一户读书人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他便是后来的高僧道安。他初生之时,没有光芒夺目的传奇,只是样貌黑丑。

动荡的东晋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那些贫苦的众生犹如浮萍。道安年幼时,父母双亡,此后便一直在外兄的照料下坚强地面对生活。聪慧的道安七岁开始读书,领悟能力很强。然而,过人的智慧,却并没有让他躲过贫苦的命运。

为生活所迫,道安剃度出家,修习佛法。可最初,走入佛门的他,并没有发生什么巨变。道安跟随剃度师父修习的前几年里,因外形黑丑而未受重视,便一直被安排在田地劳作。

每一位伟大的人,在成就一切之前,都有一段默默无闻的岁月。三年的时光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任劳任怨。而他的智慧没有被这无声的岁月掩埋,反而在劳作中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而他闪光的机会,也终于到了。

一日,道安向师父求得一卷《辩意经》在歇息时阅读,傍晚交还给了师父,已经熟记这一本经书,想再求其他经书阅读。师父望着道安平静如水的眼眸,深为叹服,更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渐渐地,道安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师父的完全认可,外出游学,至此,道安开始走上了高僧之路。

(二)“漆道人,惊四邻”

岁月本身是寂静平淡的,而当它与每个人的生命碰撞,便有了不同的意义。公元335年,道安二十四岁。云游至邺都的他,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一个贵人——佛图澄。

这是一个知见超群的西域传道者,声名远播,常引得各方名士跋山涉水前来聆听他的讲学,而他也成为了道安的伯乐。

可以说,在佛图澄与道安对视的第一眼,便看到道安眼眸里深藏的智慧与慈悲,并坚信道安此生不凡。

此时的佛图澄已经年逾百岁,却仍愿意与道安终日讨论,探讨佛经真理,参悟佛谒,可见其对道安的喜爱与重视。而在那些深入的讨论中,道安的佛学领悟也愈加深厚。遥想彼时,细雨飘洒窗前,水珠滴落瓦檐,一盏青灯摇摇,昏黄暗光在窗户纸上打下两方剪影,从此万籁俱寂,万物皆空。两个虔诚向佛的僧人,或低声交谈,或不言不语与天地共呼吸,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去感悟与思考,一切不言之意已了然于胸。

佛图澄门下弟子大多只看到道安形容丑陋不堪,因而轻视他。更因佛图澄对道安的重视而感到愤慨,他们曾在讲说中故意刁难道安。然而,道安才学击垮了众僧鄙夷和轻视的目光,他们一次一次地被道安的见解所震惊,从轻视到赞许,道安最终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从此,“漆道人,惊四邻”传扬开去,成为人们称赞道安的美誉。

一番波折后,生活终于回归寂静,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公元348年,那一年,佛图澄圆寂。道安痛失良师,加上战乱连连,他在短暂的安定之下,又开始了漂泊之旅。

(三)行者无疆

每个人都奔赴在一条未知的生命旅途,而生命的意义,不在最终的终点,而是在这条曲折坎坷的路上。无论何人,都是行者。

虔诚的传道者道安在路上艰辛地前进,他将佛法带到他的脚步所及之地,也渐渐汇集了不少弟子。

一日,道安带着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前行。茫茫荒原,不见人影,暴雨忽然肆虐,众僧忽见前方有灯火闪烁。道安走到房外,四下一望,便喊道:“林百升,快开门。”主人听见有人叫自己,赶忙开门,一看是削发僧人,并不认得,以为遇见神人,连忙请进屋内,热情款待。

徒弟中有人以为道安与主人相识,可道安却说并不是认识,徒弟疑惑,道安便说:“你看他家门前有两根马桩,中间悬一马篼,双木为林,篼可容百升,他怎么不会叫林百升呢?”

身处如此险恶的境地,道安仍在冷静地用智慧观照一切,从佛法到一草一木,体察万物,以身弘法。

从邺都到薓泽,再从薓泽到飞龙山,然后短暂回到邺都,从邺都到王屋女林山,到达新野,最后到襄阳,道安一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颠沛流离。

一路南下目之所及尽是战火燎原,尸横遍野,道安只能含悲长叹,在难民最后的期盼中寄予他们以来世的希冀。这是无奈之下的慈悲之举,却在当下最能安抚人心。

在襄阳,道安开始安顿下来,致力于讲经,因为发现经书典籍错译误译较多,便开始重译典籍,并汇集诸经,撰成了《经录》。与此同时,道安的声名远播,与众多名士僧人结交中,他的超群思维与智慧也愈发得以体现。

道安在飞龙山的时候,曾与对禅定极有研究的僧光相谈,留下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对话,记载在《高僧传·僧光传》里:“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光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教理,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僧光认为,先达传下来的格义只需运用而不必求问,道安则认为但凡是正确的理论都值得传扬,而不一定要沿用旧人所用。如此对比看来,僧光的思想就显得禁锢而死板。

在道安落定襄阳之后,前去拜访的名士不计其数。在众多名士之中,与道安相交最深的必然是习凿齿。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僧人,一个是文满天下的名士,这两个传奇人物,连初次会面也是一段佳话。

习凿齿也久闻道安之名,特意修书拜访。两人一见面,习凿齿便介绍自我为:“四海习凿齿。”五个字,足见习凿齿满满的自信风采,那是人生得意风发的一种自然展现。

面对这样挑衅的拜书,道安不疾不徐:“弥天释道安。”仅“弥天”二字,便悄然压过了习凿齿的锋利言辞。

习凿齿继而道:“四海习凿齿,故故来看尔。”

道安却仿佛林中品茶般地从容不迫:“弥天释道安,无暇得相看。”

机锋相对,却充满着对彼此肯定,思想的火花碰撞,也让这段友情更放光芒。

彼此言语交锋,你来我往,最终习凿齿为道安所折服,两人也谈学论道,成为了至交。

(四)战火里的佛光

因为道安的威望很高,得到了巨大的外力支持,也使得佛法宣扬得以顺利展开。道安要建造寺庙,富贾之家,无不赞助。而前秦的君主苻坚亦是对道安仰慕已久,见他造寺,也派人送来外国金箔倚像、金座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以供弘法使用,无不彰显佛的威严。

晋孝武帝对道安亦是十分钦佩,并下诏书:“安法师器识宽宏通达,为人风神俊朗,身居佛门,训化俗众,业绩显著,不只规范当今,也将陶冶来世,奉给一同王公,资财由所地方出。”

随着佛门不断壮大,道安所管理的僧众越来越多,参照旧的规范,制定了许多新的戒律,并统一僧人的姓氏,以“释”作为僧人的统一姓氏。

道安在襄阳一住便是十五年。他每年讲两遍《放光波若》,从不缺失。只是,这平稳的弘法岁月终是没能躲避战火,而战争的起因,便是道安。

前秦苻坚常说西域的鸠摩罗什,襄阳的释道安,都是神器,应让他们来辅佐自己。因此,苻坚命十万大军,出兵征战襄阳,求得道安的辅佐。

383年,苻坚又派吕光征讨龟兹诸国,去取另一个神器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西域,也早知道安的风范,时常遥相礼拜。只是战火阻隔,两位高僧终是不得相见。

道安在长安,住在五重寺中,徒众数千名,随他弘扬大法。他组织僧众,译出经典百万余言。他又常和法和审定音韵文字,详细考核修辞意旨,新译经典,由此得以订正。

道安的才学之高,令苻坚十分钦佩。曾有人以为道安形容丑陋,不可与皇帝同乘车辇,而苻坚却说道安的道德为世人所尊,与他同乘车辇是自己的荣耀。

于是,当后来这个国家陷入危机之时,众人便想到了道安。

苻坚已将完成了初步的大统一,而只有建康一隅尚未征服。骁勇好战的苻坚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誓要平定江东。而多位重臣都极力反对,因小失大必会造成混乱,而苻坚却一意孤行。众人绝望之际,便想到了道安。

道安劝谏苻坚效仿尧舜之德治理国家,而不要以百万之师,去求东南一隅。只是刚愎自用的苻坚一意孤行,御驾亲征,便有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自此前秦元气大伤,国势急转而下,苻坚悔之晚矣。

朝代一代代更替,时代的祸患不停。此种境况在他生前已开始,在他死后仍将继续。道安闻讯只能摇头叹息,多少生灵又化作枯骨!他不由得对人说:“世事如此,祸患将来,我该去了。”

相传有一日,寺内突然有异僧到访,称为道安一人而来。道安谦恭地问询自己的来世归宿,异僧在庭院中对着西天挥袖拨云,便消失不见。此后不久,道安便无疾而终,安然离世。

道安完成了自己弘法传教的使命,最终归去。

注释佛经,制定戒规,译经传教……道安的生命轨迹不过短短数十年光阴,然而他沿途散播开去的精神力量以及信仰,却辐射整个中华大地。

可以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那些战争车轮碾过的每一个岁月里,所有人的神经都在忍受着日夜的煎熬和巨大的折磨,而道安法师像是一剂温润的良药,慰藉了无数苦难的灵魂。而对于其他潜心于佛学义理或者玄学世界的思考者而言,道安法师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虽然生命终有尽头,而传奇却永不落幕。

1.5莲宗初祖慧远

在遥远东晋时代,在战争纷扰中,众佛子心怀慈悲,将佛传扬。时光流转,道安禅师的传奇渐渐平寂,而弘法的重责,将由他的弟子肩负起来。

道安常说:“使佛教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而这个名叫慧远的弟子,终是没有辜负师父的瞩望,竭尽一生,弘扬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