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7399500000015

第15章 因果佛缘·一花一世界(4)

(三)完美的一程

文偃禅师与雪峰禅师的师资道合在佛史上被传为美谈。经历了几年的相处磨炼,雪峰禅师终于将宗门密印传授给文偃禅师。正是文偃禅师身上的那股傲然正气和奋发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雪峰禅师。

受法之后,文偃禅师惜别了雪峰禅师,游走四方参礼度日。他既以自由的心灵放达世间,又以高觉的智慧折服众人;其独立而自由的傲岸身姿,谱写着一个佛子的传奇。

上苍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无论是权倾朝野的王侯将相还是身无分文的黎民百姓,最终都难逃生命的终点,终有一日都会化作一抔黄土。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的那样“太匆匆”。也许,生命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完美,充满了缺陷的人生才是真真切切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一程。

公元949年,南汉刘晟乾和七年,一代宗师云门宗文偃禅师圆寂于光泰寺,享年八十六岁,后来被追谥为“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法师虽逝去多年,但英魂还久久徘徊在中华大地,在智慧的路上,他比我们走得更远,更深。

3.6济世癫僧道济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幽默歌曲,二十多年前,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长城内外,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脍炙人口。近年来,虽有诸多改编,但那基本的形象并未改变,疯癫性格,以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的种种美德并没有被削弱。

人们习惯了他那一副疯疯癫癫的模样,但历史上的济公绝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形象,他身在佛门,却“唯同诗酒是因缘”,俗人不晓、僧人不解,“茫茫宇宙无人识”的济公又该有怎样的豁达心胸才能化解那无比无际的孤独呢?

(一)善因

公元1129年的一个春天,那是一个“东风袅袅泛崇光”的日子,在浙江天台山的李茂春和其妻子王氏到国清寺拜佛求子,当他们来到罗汉堂前跪拜时,正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忽然倾倒在地。时光飞逝,转瞬一男婴呱呱坠地,济公的出生似乎被赋予了不一般的寓意,人们纷纷传言罗汉投胎,遂成济公。

夫妇俩大喜过望,觉得这个孩子与佛有缘,于是给孩子取名为“李修缘”,含义不言而喻。传说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可以推测这个孩子的出生是与佛门有交集的,这便是因缘了。

提起杭州,人们的心总是会柔软起来。白娘子,雷峰塔,那西湖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以它的悲情感染着苍生大众。但生长在这繁华之地的济公,却是另一番光景。

少年时的济公,在赤城山雾月楼的明月下苦读了四年诗书,不过他于应试之前在国清寺遁入空门,这四年的寒窗苦读最终成了学佛的善因。

在李修缘十八岁时,他母亲逝世,二十一岁服丧完毕后,父亲又逝世了。也许是一连串的打击让一个还未成熟的年轻人难以承受,也许是他在亲人的连续逝世中参悟了生死。所以在服丧完毕后,李修缘就前往杭州灵隐寺拜在慧远禅师门下,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这一年,他二十四岁,便在灵隐寺开启了他的传奇。

开悟后的济公,洞悉了佛性的天真自在,因此显现出大空癫狂的行径,疯疯癫癫痴狂不已。在灵隐寺的道济闹出了很多笑话,也许是他心性太过于活泛了,总是难受那些清规戒律的束缚。几乎在每一个佛门清规上都让人大笑不已,坐禅睡着、跟僧人嘻嘻哈哈、穿浴裙上大殿……这类故事传说之多数不胜数。

僧人们看到道济整天癫癫痴痴的模样,在清净的佛寺显出了诸多丑态,结果长老反而不加以惩治,而自己稍微犯错就受到严厉的惩处,于是纷纷感到心中不平衡。

执事的众僧以及监寺在道济穿浴裙上殿的事后,觉得应该对其施加惩处以维护佛门清净,于是他们禀报慧远长老说:“禅门本有清规,执事僧依着禅规持守,使修行得以清净。现在道济在佛前无礼,在师座前发狂,已经犯了禅门的戒法清规,应当责罚他二十棒。如果这次饶了他,以后如何惩治他人呢?希望长老千万不要姑息。”

慧远说:“既然如此,那惩戒的单子在哪里呢?”众和尚连忙欢喜地呈上单子,要长老批示惩戒。长老拿了单子,令人取了文房四宝之后,对众人说道:“法律的设施,原来是为了常人,岂可都是一概而论呢?”

于是大笔一挥,在单子后面批上了十个大字:禅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

众僧虽怨,却也无奈,从此以后,道济就被称为济癫了。

言行不拘,嗜酒好肉,放浪形骸,狂啸于天地之间。道济癫僧似痴若狂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一颗学问渊博、积善行德的高贵心灵。只是他不愿把这些作为世俗中炫耀的资本,只是安然地做一个真实而自在的自由之人。多亏了宽容的慧远禅师,道济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逍遥在天地之间。

(二)“今年尚是好时光”

慧远禅师说,修禅之道好比关公与颜良对阵,目的是最重要的。直到连佛法之念都断绝,善恶的思维都消失,才是正处。济公的大空癫狂不是寻常,他是在最轻松自在中,出生入死,立下绝世的功勋。

一日,正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五陵年少公子王孙,青年才俊佳人闺秀,街头熙熙攘攘,济公自然也不愿少了这份热闹,于是拿着一盏金灯,引领着许多小孩子,打着小鼓,乱哄哄地跟在他的身后。这济癫唱着山歌,竟然与一伙小朋友,共同舞进方丈室里去了。长老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对待孙悟空一样,甚为大度,只是稍微责怪一下。

但济癫说,“师父,别听那班贼秃胡言乱语。禅堂本来就是清净的,弟子何尝吵闹呢?今日是元宵节,难逢难遇的,弟子唯恐辜负了好时光,所以在此安乐,这乃是人天解脱的一条大路,可来可去的,与这班贼秃有什么相干呢?”

在后来的开悟当中,济公又一语道破人生的无常:“今年尚是好时光,只恐明年是彼岸。”既然生命如此无常,为何不在好时光的时候尽兴一番呢?

(三)大空境界

在纸醉金迷的南宋,济公的癫狂,正表现着最深刻的清醒与觉悟。在秀美的西湖背景中,他用不可思议的狂草,猛画出难以言妙的壮阔,令人拍案惊奇。

济公的境界是空的。他自己本有明珠一颗,却“无端地夺取了恩师的禅门大宝”,惹得慧远禅师乐在心中却开口叫贼,确实是空得有趣。这一幕禅剧,背景是空,师徒两位主角是空,所夺得禅门大宝也是如空,是一段空空如也的闹剧。以空夺空,才能以空会空。

济公的癫是慈心与智慧的展现,世间的诸事无了无不了。他用浑身褴褛和瘦骨交代了生命的真谛,挥一挥蒲扇,扇来缕缕清风,让人清醒。在大空癫狂的掩护之下,他的所作所为显得不再那么惊世骇俗不可理解。

在慧远禅师入灭以后,济公在灵隐寺更遭排挤,只好投身净慈寺的德辉长老,继续展开他活泼空癫的广众事业。如此无所谓的形象,正像道济自己的描述那样:“两只帚眉能扫愁,一张大口只贪吃酒。不怕冷,常常赤脚,未曾老,渐渐白头。有色无心,有染无着。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兼疯症。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有一日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这份自知与天真,芸芸众生,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呢?

六祖禅师慧能曾经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道济法师深得个中滋味,唯有大自在才能得真心性,以真心对世界,世界才可能会还我们一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