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绅在《悯农》这首诗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付出与回报的道理。其实,我们要想得到好的结果,也要懂得“播种”。
可是,看看今天有许多男孩,他们不但没有给予与奉献的思想和态度,相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但不去考虑他人,甚至也不去考虑身边的亲人。
小伟今年刚满6岁,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长得虎头虎脑,很可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疼他。可能是小时候被惯坏了,他的东西别人都不可以碰,否则他就又哭又闹。
有一天,邻居家的阿姨去他家串门,带了他最喜欢吃的葡萄。妈妈刚洗好,小伟就一个人独自霸占去了,而且还大口吃了起来。妈妈想拿几个给阿姨吃,小伟就是不肯拿出来。看到小伟吃好出去了,妈妈就趁机赶紧拿了几个葡萄给阿姨。小伟进来看到妈妈正在和阿姨吃葡萄,马上大哭起来,还拿着剩下的葡萄砸向妈妈。
现在,像小伟这样的小男孩并不少见,或许很多父母对孩子这种自私的行为已经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孩子走向社会,别人还会容忍他的这种行为吗?
让男孩学会给予,不是让他变得多么崇高,而是让他心中有别人。学会给予别人东西,开阔自己的心胸,他所感受到的将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给男孩给予与奉献的态度呢?首先,让孩子感受索取占有的痛苦。
我们想让男孩学会把东西给别人,首先就要帮助他克服自私自利的心。不要因为男孩小,就只是嘴上要求,真正做的时候又不舍得,怕亏待他。我们心中始终要有一个信念:这样做是为了男孩的成长。
有对夫妇中年得子,他们对儿子非常宠爱。现在小男孩7岁了,他很喜欢吃西瓜,所以爸爸妈妈经常买西瓜回家。
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西瓜,当还剩最后一块的时候,小男孩指着西瓜说:“没有了,就剩最后一块。”他没有要给爸爸妈妈吃的意思。这时,夫妇俩互相看了一眼,知道“没有了”的意思是“只有一块,让我吃了吧!”但是爸爸还是坚决地拿起最后一块西瓜说:“来,分成三份,我们一起吃。”分好后,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拿起自己的那份吃起来。
小男孩看着自己最爱吃的西瓜被“瓜分”了,感到很委屈,心想:“为什么那么爱我的爸爸妈妈不把最后一块西瓜留给我吃呢?”
其实,分掉最后一块西瓜,是在让孩子从自私中走出来,让孩子体验给予前的挣扎,然后才能从索取占有的痛苦中走出来。
其次,诱导孩子体验给予的快乐。
我们想让孩子越来越慷慨,就要让孩子体会给予的乐趣。强制性地让孩子去给予,这样很可能使孩子当着我们的面时很大方,但这只是为了做给我们看看而已,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给予意识。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方式,诱导孩子体验给予的快乐。
有一位爷爷非常疼爱宝贝孙子,经常对孙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这样慢慢小孙子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就拿进自己的房间,谁都不可以碰,否则就又哭又闹。
慢慢地,他的房间就像一个小仓库,塞满了许多东西,里面有新买的雨伞、香皂、手表、鞋子等等,光是小玩具就有几十样。当家人跟他商量从他的房间里拿出东西时,他就会大发脾气,不准家人靠近他的房间。
于是家人统一意见,决定要改掉他的坏习惯。由于这个男孩很好动,于是家人就给他安排一些家务活,让他把房间里的拖把拿出来一起拖地等等。他每拿出一样东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及时表扬他,或者摸摸他的头。男孩房间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有时候,他还会主动把东西拿出来给别人。
这个故事中的男孩从小就被娇惯,想用强制的方法改掉他的坏习惯很难。男孩的家人选择了让他在自愿的情况下拿出自己的东西,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他接受,时间久了,男孩愿意给予他人东西的习惯就会渐渐地养成了。
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男孩越小越单纯,教育起来也越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多给他讲一些关于无私奉献的故事,并通过书籍、电影、动漫等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当然,我们还可以带男孩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方义务做点事,还可以带他到一些慈善活动的现场,让他感受奉献的快乐与意义。这样,男孩积极奉献的思想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