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一定要知道的管人智慧
7394200000007

第7章 言由心生,语有心控——领导一定要知道的听声识人法(1)

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里所说的“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这一点似乎容易做到;还有一点,就是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善于从对方说话的习惯中来揣摩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口头禅”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说到“口头禅”,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几乎全世界的人都有说“口头禅”的习惯,比如“其实”“似乎”“但是”“可能”等,人们对这些口头禅可谓是信口拈来。有的人的口头禅还会随着时间或境遇的改变变换,由此我们得知,口头禅作为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当时的一种情绪和心态。

我们常说,“口头禅就像粘在嘴上的膏药,甩也甩不掉”。事实上,一个人爱说什么样的口头语,与他的性格相关,也是我们识人知人的小窍门。

口头禅是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语言反应模式,它经常在不经意间暴露一个人心底的某些私密信息,是内心情感与意识的真实流露,反映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价值观。而且,相对于一般语言,口头禅的重复率极高,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将其从“心理词典”中快速地提取、诱发出来。因此,领导要善于倾听员工说话,留意那些不起眼儿的口头禅,这对你了解员工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为你解读一些最常见的口头禅。

(1)“我不行”。平时爱说“我不行”的人,许多人以为他们很谦虚,其实不然,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他们做事情往往还真的就不行。

(2)“随便”。平时爱说“随便”的人很多。这种人几乎把“随便”挂在嘴上。对于这种人,如果双方是偶尔见面,他这样说有可能是出于客气,但如果彼此都已经很熟悉,还喜欢说“随便”,那么这种人大多数是性情比较随和的人,不过这种人做事比较没有主见,凡事爱听从别人的安排。

(3)“绝对”。有心理专家研究发现,经常爱说“绝对”的人,生性比较主观、自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种自爱的倾向。在工作中,这些人也爱用“绝对”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和被证明错了时的挡箭牌。比如“绝对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会有下次了”等,初次听到这样的保证会让人产生一种信任感,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种人其实很难说到做到。

(4)“我”“我们”。平时爱说“我”的人既缺乏主见又爱慕虚荣,在人前的自我表现欲也很强。而常说“我们”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5)“我只告诉你”。平时爱说“我只告诉你”的人,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说“我只告诉你”,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了所有人。这种人很单纯,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种人不会保守秘密。

(6)“我知道”。爱说“我知道”的人,一般都是在与他人聊天时这样讲。其实他说这话,意味着不愿意再听对方说下去了,这时你最好结束谈话,或者转换话题。

(7)“所以说”。爱说“所以说”的人,其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以聪明者自居、自以为是,用“所以说”来强调自己博学多才。

(8)“对啊”。爱说“对啊”的人很随和,自我意识不强烈,人际关系也不错。但你要注意,别看他们嘴上说“对啊”,但这也许不是他们的心里话,而只是他们用来迎合别人的一种方式。

(9)“果然”。爱连续说“果然”的人自以为是,喜欢凡事以自己为中心。

(10)“其实”。爱连续说“其实”的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并且多少有点自负。

(11)“这个”“那个”“嗯”“啊”。爱说这些话的人,思维比较慢,说话没有逻辑,反应也比较迟钝,由于讲话时理不清自己的思路,所以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导致不能顺畅地说话,才用停顿、缓和的语气词来遮掩。同时,这种人比较小心谨慎,乐于助人,不会招惹是非,是人们眼中的老好人。

(12)“最后”。爱说“最后”怎么样怎么样的人,多半是潜在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13)“确实如此”。爱说“确实如此”的人,大多数浅薄无知、做事没有主见,但却喜欢表现自己。

(14)“真的”。爱说“真的”的人缺乏自信,做事没有信心,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15)“我个人的想法是”“是不是”。爱说这些话的人比较和蔼亲切,做事不独断专行,平时对人也很尊重,人缘好,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16)“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爱说这些话的人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喜欢感情用事,平时一遇到事情,就会情绪失控。

(17)“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爱说这些话的人性格暴躁,做事很自我、固执、骄横,有强烈的领导欲望。

(18)“说实在的(话)”“老实跟你说(讲)”“说白了”“不骗你”。爱讲这类话的人通常做事都比较认真,生怕对方信不过自己,总爱强调自己的观点。这一类人比较老实、忠厚、可靠,比较讲信用,是值得信赖的人。

(19)“应该”“必须”“一定(要)”“肯定(是)”“必然会”爱说这些话的人通常判断力比较强,自信心十足,遇事时能够做到冷静思考问题,常常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人很适合做领导、管理者。

(20)“据说”“听说”“听人说”“他们都说”“一般来讲”。爱说这些话的人多精于人情世故,比较圆滑,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很会给自己留余地,平时他们不显山露水,到了关键时刻却能“一鸣惊人”。

(21)“可能(是)”“也许(会)”“大概(是)”“大致(是)”“差不多”。由于这类口头禅有以退为进的含义,所以,爱说这些话的人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一般不会将自己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懂得含蓄,处世老练圆滑,待人接物方面冷静而周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到位。

(22)“不过”“只是”“但是”“而且”。爱说这些话的人有相当强的分析能力,他们在与人讲话的时候,会对自己与对方的话进行分析思考,力争出言不误。而且,由于这类语言委婉中听,从而使双方沟通、交流的气氛更加融洽。所以,使用这些口头禅的人,比较温和、谦让。他们在用否定对方的观点来为自己辩解时,会说得委婉得体、容易接受。不过他们多少有点固执。

把“我”字常挂嘴边的人内心不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说话时常常在无意间大量使用是“我……”“我的……”这种话听来非常刺耳,让人感觉到对方太自以为是。但偏偏这种情形却屡见不鲜。特别是在职场上,领导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员工,即使在跟他们讨论工作计划时,他们也会顺口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好像他们什么都知道似的,可是如果你问他们具体怎么做时,他们又不能给你满意的答案。对于这种员工,有些领导称他们是“吹毛求疵”、自我显摆。但如果领导这么想他们就错了。实际上,这些人并非是在自我显摆,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那些动不动就说“我……”“我的……”的人,一般不会考虑对方的立场,由于内心自卑,希望用这样的话来显示他自己的存在,才会开口闭口话题都围绕着“我”打转。

李健是一家私营公司的老板,最近因公司业务扩大,打算招聘一名助理来帮自己打理工作。在招聘前,他告诉招人的部门经理,等到最终确定人选时,他要做最后的面试。

由于部门经理有多年的招聘经验,所以,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确定了两个合适的人选,然后把这两个人的资料给了李健,让老板来决定录用谁。

其实,李健对招聘并无经验,他之所以要自己来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助理做事过于干练,让他觉得这样的人反而没有了人情味。

在面试时,李健一下子就认定了毕业三年、有过此类工作经验的张珊。张珊外表虽然很普通,但她说话温婉亲切,非常随和。唯一让李健有点不满的是,张珊在说话时,开口闭口总是讲“我”如何如何、“我的”如何如何,让他听了非常不舒服。

但是李健看看还没有脱离学生味的张珊,心里就软了下来,他想:“她可能年纪小,说话才不分轻重的。说不定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慢慢改掉的。”于是就确定了张珊。

张珊来公司工作后,工作能力还不错,工作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一点。有一次,张珊上班迟到了,而当时工作又忙,李健忍不住想训她几句,但不等李健开口,张珊就涨红着脸解释:“我真的很抱歉。李总,我这次迟到是有原因的,我起晚了,可我打车了,我后来看到路上堵车,我就跑了一站地来公司,可是我还是迟到了。我保证下次再不迟到了。”

听她这一番语无伦次的辩解,李健倒没有火了,只是说:“不要说别的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

让李健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张珊奇怪的表现:中午时张珊没有出去吃饭,而是泡了一包方便面,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加班工作;下午时她连口水也顾不得喝地工作着。但她却一次次地跑到李健这里,一会儿给他泡茶,一会儿给他冲咖啡。

“李总,我看你累了,休息一会儿吧。”

“李总,我给你泡了最解乏的绿茶。”

“李总,我给你冲了你爱喝的咖啡,我觉得这次冲得很好。”

“李总,我……”

李健当时工作虽然很忙,可看到张珊这样勤快,还是忍不住夸了她几句。这让张珊工作得更起劲了。下班时间到了,张珊没有要走的样子,李健对她说:“今天你忙了一天,别加班了,早点回家吧。”

张珊听后高兴地连声谢李健:“李总,我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再向你保证,我以后不会再迟到了。我求你别辞了我,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听了张珊的话,李健一愣,然后问:“不就一次迟到吗?你怎么没完没了地提呢?”

张珊听后,越发感激了,接着讲了一件事情。原来,她前两次的工作,就是因为迟到了一次就被公司开除了。由于公司小,没有签合同,所以,张珊还有半个月的工资没要到呢。直到此时,李健才明白张珊紧张的原因,是因为在公司没有安全感。于是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放心,等你试用期一过,咱们就签订劳动合同。即使公司因故解雇你,也会提前一个月告诉你的。不过,只要你好好干,我想不会有这种可能的。”

从那以后,张珊工作更加卖力了,后来还升了职。而她的“我的”口头禅也渐渐改掉了。

由此可见,这种喜欢说“我……”“我的……”的人,有一种急切地寻求安全的心态,他们生怕自己被人遗忘,才在说话时强调这个代表自己的“我……”“我的……”。所以,领导在指派这类员工从事某项工作前,要多鼓励他们,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尽量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工作,即使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也不要气馁。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若频繁地使用同样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最能体现说话人的真实心理和个性特点。这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在哺乳时期,与母亲之间会有一种身心合二为一的安全感,到了断奶时期,这种感觉就会受到威胁。断奶时期的孩子为了免除这种受到威胁的不安,会想办法寻回以前的安全感,正好这个阶段是他们开始学习语言的时期,所以他们第一句会说的话大多是“妈妈”,因为呼唤母亲,正表示其需要安全感。此外,孩子学会“我”这一类的语言,是为了向母亲提醒他的存在,想从母亲那儿寻回以前的安全感。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母亲的悉心照顾便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与母亲有密切的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