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可以想象并且可以充分理解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改良,所有的教育体制无一例外都无法做到完美。更进一步令人毫不惊讶的是——实际上它们有的非常失败,古今中外皆如是。教育体制最为失败的地方在于很多人接受所谓“教育”,在学校里读了许多年书的最终结果竟然是“发誓再也不学习了”。过去我总认为拒绝学习的人实际上并不多。阴差阳错,我竟然最终以教师为职业,而这许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太多太多的学生在不经意之间早已下定决心只要有一天离开学校就“坚决再也不受那份罪了!”——他们最终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事实上,他们可能很早就开始拒绝学习了,只不过没有那么“嚣张地”表现出来而已。
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我总是尝试着用“进化”去比喻“成长”,用“适应”比喻“学习”。我想,如果我运气好的话,在这些年中总是有机会成功地转化一些人的态度,使他们明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进化,当很多人实际上不过是猴子的时候,他们早已经通过学习进化为真正的人甚至尼采所说的“超人”(Overman)了。
学习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考试”——只不过基于种种原因,连所谓的主流教育都变成了“应试教育”。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使人们看得更远;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使人们算得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且往往仅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学习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对人类来说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我见过很多“拒绝学习”的人。我曾经多次尝试劝我的一个朋友花20分钟学习一下批处理命令,未果——他拒绝的理由是:现在谁还用Dos啊?早就是Windows时代了!我尝试过很多次同样未果:劝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花10分钟学习一下Google上的通配符的使用——她说,不用那东西也一样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啊!我曾经替他们着急过,可是后来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我痴迷于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如此看来,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很多年前当我学会了BASIC编程语言,我当时并不知道它会给我这一生带来无穷的好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当我学会了当众演讲,世界就变了,就算是脱胎换骨了;当我真正学会了如何教书,我才发现我已经身处另外一个世界,我早已重生无数回……
事实上,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有机会体会这种“一生中的许多辈子”的“诡异”体验。比如说,演员。那些演了几十年的演员,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演技过人(所以才没有被淘汰掉);而他们过人的演技更多来自于勤奋而非天赋——在每一出戏中他们都会用尽一切方法去了解他们所饰演的角色。罗伯特·迪尼罗为了演好一名拳击手(《愤怒的公牛》),几个月内增重60磅而后几个月又减轻60磅;梅尔·吉普森为了拍好《勇敢的心》,曾经花费几年时间去图书馆做他的功课;艾迪·哈里斯为了演好贝多芬(《复制贝多芬》)花了好几年时间打磨自己的琴艺并揣摩贝多芬的心迹;刘德华为了演好《阿虎》不知道挨了多少打才不用演就能流露出虎落平阳的神态……看看这些演员二十年前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年龄,而是眼神——深邃得很。我的理解是,他们演一出戏就等于重活一辈子,而他们早已经活过不知道多少辈子,他们的眼神不深邃才怪,那眼神想要没有穿透力实在是太难……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其实,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已经把“学习”两个字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几分钟而其后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第2节 被误解了的效率
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可是,奇怪的是那么多所谓的专家怎么会常常忽略一个很简单又很明显的事实呢?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如果你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始终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做长达好几页的任务列表。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计划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是存在一个上限的。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这样一生有无数成就的人是怎么说的: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1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每人每天约有12至13小时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我常常劝大学生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之前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恋一次,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喝喝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看看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你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琐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熊掌和鱼确实不可兼得。再次,你必须选择。而这样的理解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你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两件事情可以一块儿做,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做第三件事情了。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工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反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工作学习——因为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每个人专注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少数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看那些几天几夜打麻将的人,或者看看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人,抑或那些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的人就知道了。不过,这些都是负面的例子。通过前面讲的那些道理,你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大脑控制的人,而不是那些控制自己大脑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于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些需要通过复杂的劳动才可以获得的那种心灵上的愉悦。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定律,61.8分是恰好的。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得。不信你看看那些参加奥运的冠军们就知道了,他们很少不带伤的。当然更多人会因伤或其他原因提前退出,而你不可能认识——因为你认识的都是那些坚持到底的冠军。我这里说的坚持到底不是指他们的毅力,而是指他们的运气。要知道,那些因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人也都有着超强的毅力。就算是那些冠军,也很可能根本就是在透支。另外,要知道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保持那种状态。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建立在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我去当英语老师——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也知道自己的某些局限使得我不会在这个领域成为俞敏洪似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我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基因其实原本很好。我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使肌肉非常饱满。但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会想练成健美教练那样。因为练成健美教练那样,需要每天练两次,每次至少前后消耗150分钟以上,并且,要一天至少五餐,睡眠不能低于9个小时;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健身教练往往收入并不高。于是,我想不能用我的时间和收入换取健美教练一样的身材。但是,我又何必一定要100分呢?61.8分就是我现在这样子,一米七二的身高,体重维持在75到80公斤,腰围控制在两尺四左右——挺好。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以前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却最终竟然一无所获了吧?下图可能可以提供你参考。之所以你觉得那些书没什么作用,其实不见得是那些书上写的道理不正确(当然,不排除那些书里面大多数确实是垃圾——精品永远是少数)。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你竟然每一次都给自己定下100分的目标!就算书上的方法是正确的,你实践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之外的其他原本应该特别有用的书,可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你的收获并不多……
再次拿出你的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学生,那件事儿可能是背英语单词;如果你是老师,那件事儿可能是给学生批改作文;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的代码写详尽注释;如果你是业务经理,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那挑剔的上司写下一年度的预算……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2个小时。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专注3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情况下,2个小时就已经基本足够。如果,需要你每天专注4个小时的事儿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你身边的人羡慕的。相信我,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实际上,我敢打赌,在你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可以做到。
你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而每一块用20分钟完成。你把20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支烟,或者给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5分钟之内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于是,在你规划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出差不多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而因为它简单而有效,所以会很容易体会到效果。于是,你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趣还是无趣。
第3节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回想一下上学的时候也总是有那种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人的存在往往使人们禁不住怀疑“努力”的可靠。还好,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如果这世界的所有任务全都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而全无困难之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败了——可现实的世界明显并非如此。
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最终花费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任务没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谈不上效率(相当于分子等于零)。
学习上,比如:准备托福考试,天天只做阅读听力,但不去练习口语和写作;工作上,比如:做项目计划天天讨论WHAT却从不提及HOW;生活上,比如,天天对恋人说我爱你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人家真需要的是什么……都是同样的恶习在背后: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李宗盛不是一般睿智的人,他不用絮絮叨叨地讲道理,因为他是歌手,但他总是可以凭直觉意识到最困难的是什么。这首歌的名字叫《你像个孩子似的》:
工作是容易的 赚钱是困难的
恋爱是容易的 成家是困难的
相爱是容易的 相处是困难的
决定是容易的 可是等待是困难的
……
我常常发现我的学生中有人有这样的倾向——回避困难。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乃至于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我就只好拿我自己的经历给他们讲道理。我的词汇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些年一直卖得很好。最初我花了多长时间写完这本书呢?九个月。那本书最重要、最核心、最有创意的是什么呢?是通过语料库分析而后统计词频再反复筛选出来的“托福考试中出现两次以上十七次以下的核心词汇”。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呢?收集处理语料库文本大约花费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统计词频呢?由WordSmith软件完成——只需要几十秒。那剩下的八个月在做什么?在做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枯燥最无聊的“拷贝、粘贴、编辑、整理、审阅、修改、反复……”
咖啡粉末,要有水才能够喝——其实还要加上糖加上奶。不用水,不加糖不加奶,直接把咖啡粉末放到嘴里咽下去会被活活苦死的。回避困难的人就好像干吃咖啡粉末一样,其实那是相当地苦不堪言的……
第4节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大抵上,有事儿可做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无所事事其实相当痛苦。过去有一位著名香港艺人告诉记者最喜欢吃便当(就是我们所说的“盒饭”)。记者很纳闷,这样的大牌,怎么会喜欢吃便当?艺人说,“有便当吃,就说明有戏拍啊!”
然而,有事儿做的人如果发现自己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话,就会很痛苦,甚至可能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加痛苦——无所事事的痛苦需要虚度许多年之后才会对其痛苦“恍然大悟”,而正在做事的人会因为效率低下时时刻刻体会痛苦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失望而无比焦虑。
好比丢钱包的人都不是“故意”丢的一样,办事拖拉的人大多并非故意拖拉。
但最终,正如丢了就是丢了一样,他们拖拉了就是拖拉了,自己没完成任务就要承担责任承受尴尬。人们为防止丢钱包想出了很多办法,但对防止拖拉却总是感觉束手无策。在目标现实的情况下,不能定时定量完成任务,通常完全是因为执行者的拖拉恶习。那究竟什么会导致一个人拖拉呢?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挑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务有最后期限要求并且有相应的质量要求的话,这种做法将必然导致拖拉。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谁都喜欢被奖励而讨厌被惩罚。从最初的层面上来看,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出自合理的和基于安全的考虑。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其实有很多时候,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这就是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很多的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西方人把这个叫做“挫折教育”。
其实,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a.再次来过;b.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就是为什么“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a.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b.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因此他们没有效率——实际上,准确地讲,他们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每一个任务都是“系统工程”,即,每个任务其实总是由许多需要不同技能的任务组成。最终只有那些全面掌握这些(而不是某一个)技能的人才能够完成任务。
这样来看,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必备之策略。如果,你是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策略可能就要做出一点点的调整——如果把你的整个团队比喻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头”。于是,你就要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人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并非他声称擅长的)以及真正不擅长的是什么;而后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拆分出来的小任务所需之技能,之后的事情就不言自明了。
第5节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32岁的时候,我开始尽量规律地去健身馆,尽管其间也有过几次停歇。当初令我坚持下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有毅力,而是因为恐惧——我得了中度脂肪肝;是大夫的话吓着我了:“才三十出头,就中度,可惜了……”我明知道这不是什么绝症,但几个小时后回想起来,还是被大夫的这种说话方式弄出一身冷汗。我不信什么中医疗法,于是就选择去健身馆锻炼。
健身馆的商业模式有个特别好玩的地方。也许你知道,一家饭馆的收入规模大致上可以通过菜肴的价钱和桌子数量两个参数相乘计算出来;可是如果你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健身馆的收入——会员年费和器械数量相乘——你肯定会觉得任何一家健身馆都必然会亏得一塌糊涂。可事实上,建造一个健身馆投资不小,甚至很高;并且,全北京目前还很难找出一家赔钱的健身馆。
有一次我跟教练聊天,大致印证了我的猜想。从数字上来看,交了年费之后坚持不到两个月(其实只不过是8周而已)的会员占整体会员数量的95%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竟然坚持了两个月的会员也往往并不可能做到每天都去。
太多的人去健身馆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愿望而已。这些人如果去的是中档的健身馆,按北京目前的价格,年费大约4800元左右。结果很多人到了年底一算,总共去了6次,于是,单次消费800元!健身馆的会员很少有第二年续签合约的,但是,健身馆的销售代表们并不担心这个,因为同样的人群一波接一波,永远不缺。
在坚持下来的5%的会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个月去上一两次,或者每两个月去一次。好玩的是,这些会员很少从健身上获益——因为去的次数实在太少——但他们通常会在第二年续约的,不过,第三年续约的人数几近于零。
健身馆里很多人来很多人往,却很少很少的人在坚持。真实的数字可能会让你吓一跳,一家中等规模的健身馆里,常年坚持的人数占总会员数量的千分之二不到。如果你是常年坚持的人,那你在健身馆里最常看到的是故作认真的面孔。乃至于时间久了,如果你看到谁摆出一副认真的表情,你都会实在忍不住在心里笑出来,因为你知道这是一张几乎注定你再也看不到的脸。
在健身馆里,你知道如何一下子看出来哪个人是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人么?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看看他们的身材。不过,最好玩的也最有效的是观察他们的表情。这些人脸上的表情是平静的、从容的、放松的,但却是专注的。他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然后开始规律地完成当天锻炼,并且补上相当长时间的放松活动。
我常常观察那么多的人为什么无法坚持——尽管他们和那些少数最终坚持下来的人一样,都有着良好的愿望。第一个可能性是,他们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不要说他们,实际上是谁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比如说,跑步是最有效的减脂方法,但是大多数人用错误的方式跑步。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钟之内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跳下来之后扶着把手喘气擦汗。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往往只是水分,30分钟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可是,他们这样的跑法,永远不会有效——除了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慢跑到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上写着“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什么的。这样的强度,对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从一开始就拼命呢?体育老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过我们长跑的技巧:到了最后100米才开始冲刺。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就算讲清楚了也根本没用——要不然怎么这么多的人会反过来做事呢——他们往往是最初的100米冲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我在健身馆里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人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才决定锻炼。我认识的教练常常向我抱怨他们的会员想法太多不切实际。教练们的说法是这样的:“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那些脂肪花了多长时间,那想把那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所以,如果一个人25岁开始发胖,35岁来健身馆的时候身上有40斤脂肪,然后要求教练帮他三个月之内减掉那些脂肪,这种要求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然,努力一点,可以把10年时间缩短为5年,甚至两三年,但肯定要比那些想一蹴而就的人想象的时间要长出许多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不得不最终疲于奔命,于是,速食业也间接因此蓬勃发展;这样的本性还使无数的培训机构构成了一个与所谓正规教育平行的庞大产业;这样的本性使减肥药成为一个庞大的垂直产业——每年全球有上万种新品减肥药上市,无一例外都被证明为无效之后,明年会有更多的同类商品上市,并且会更加热销……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第6节 做个不迟到的人
不小心迟到确实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故意迟到,用这种无聊的方法表现自己的重要、自信或者其他的什么。但是在迟到本身并非有意的时候,除了尴尬之外往往还有很多其他损失,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信誉上的,以及一些当时并无法看到的潜在损失。所以,确实应该想办法尽量避免无意的迟到,其好处不必多说谁都知道。
01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地变得相对容易守时。规律生活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像军营里面的士兵们那般机械。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设定成规律的,那么你的整个生活就比绝大多数人规律很多了。其实每个人一天的主要事件都相差无几:睡眠、饮食、工作、娱乐;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可能还要去教堂做礼拜什么的。这其中,睡眠时间的固定和规律是最重要的。据统计65%以上的迟到事件是因为“睡过点”造成的。对很多人来说早起确实很难,但要知道早起的习惯其实还算是相对容易养成的。每天早上思量并确定当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儿对一天的工作完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有一两个重要约会的时候,就要在这时候确定好时间并且做出相应记录。
02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我们的大脑并不可靠,并且总是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为了避免遗忘,我们会把重要约会写在纸上或者记录在其他的工具上诸如PDA之类,但是即便如此,你甚至会忘了去看那些记录而导致将某个重要事件忘个一干二净,而事后不仅追悔莫及还会匪夷所思。应付这类尴尬的方法是每天至少检查自己的时间表三次,比如:一次定在上午10点,一次定在下午2点,最后一次定在晚上10点。如果,你已经养成记录你未来所需处理的重要事件的习惯,并且每天至少三次检查那些记录,慢慢你就会开始觉得那些总是迟到并且因此愧疚不已的人多么地可怜、可笑、不幸。
03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据说,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实际上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哪怕计划者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这个定律存在。如果,你上午10点半要与某个同事进行一次小的讨论,而你觉得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于是你把与另外一个人的约会定在11点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原定的半个小时之内,你通常会发现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那个同事迟到了15分钟,并且你后来又发现这位同事并未提前准备,所以你原定的讨论只能半途而废;还有更气人的,这位同事在与你谈话的过程中接了好几个电话而你又无可奈何,因为后来你也接了个电话,下一个约会的人在电话里说,他已经到了,所以你只好说“好,我马上……”
04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在现代城市里,避免交通堵塞比放屁不臭还难。回忆一下你最近的几次迟到经历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一提到交通堵塞就多少有点儿或者接近失控了。所以,如果计划中需要涉及交通时间,一定要把交通时间估算好。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如果你开车,那车上最好带着有声书籍(Audiobooks);如果你像我一样总是坐车,那就带一本自己还没看完的书——遇到堵塞情况,在可以不浪费时间的同时,由于是事先已经预期过的,所以完全没必要因此大为光火。另外,如果你的行程中甚至包括飞行,那你就要知道了,飞机误点不仅很可能,甚至越是在你紧急的时候就越是肯定的。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05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在约定的时刻,其他人先到了通常不会产生令你不悦的情况。但是,根据经验,你最好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如果,你约的不只一个人,那你就可以确定必然至少有一个人会迟到很长时间——不信你试试看!所以,印象中,我有一位朋友曾让我大为佩服并且后来我也因他而改变。那次为了我迟到向他道歉的时候,他说,“没什么,我估计你会迟到的。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查了查这附近都有什么,所以,我一个小时前就到了,但并没着急,因为这附近有一家古玩店,我竟然还买到这个!”——他给我看他手中那块刚买的古董表,笑得非常灿烂。
06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相信我,谁都会迟到的。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从不迟到,如果你见过这样的人请你告诉我——但我想你拿不出证据,因为你从来没有盯着谁看一辈子;如果你听说过这样的人,我会认为那只是传说。刚刚说到考虑周全会避免意外。如果你连其他人必然迟到这件事儿都考虑到了,你有什么责怪他人的必要呢?没有谁会仅仅因为你的责怪而改变的——除非你是他们的领导抑或甚至掌控着他们的命运,可是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他们拼了命也不会迟到的。并且,无论你的自制力如何好,你偶尔还是会神奇地迟到的——千万别不相信我。所以,轻易不要嘲弄迟到的人——就算你感觉非常有此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