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建筑艺术(下)
73659400000007

第7章 法国哥特式教堂

热尔曼·巴赞指出,像古代寺庙一样,教堂是城市的纪念碑,在文明所创造的全部伟大纪念碑形式中,教堂最好的表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在我们看来,教堂是城市的礼仪中心。在中世纪,教堂作为一种礼仪中心起到了一种凝聚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哥特式教堂在一个城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宗教礼仪作用。而对于市民或者教徒来说,一个城市拥有一个宏伟的教堂,是值得骄傲的事。法国的亚眠主教堂、博韦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就成为彼此竞争的城市纪念性建筑。其中沙特尔教堂形成了一种大教堂建筑的模式。

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原来是9世纪建的罗马风教堂,在毁于一场大火后,于1194~1260年重建。从外部看,西侧正立面,比例和谐,但是风格迥异的两个塔楼,明显地不对称。在双塔之上是耸立的锥形塔尖,直刺云霄。从中间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中殿,两边是侧廊。砖石方柱于拱顶相接,高约37米,内有两个大的玫瑰窗及两个尖拱窗的侧高窗,装有160块13世纪的彩色玻璃。威廉·弗莱明说:“墙壁的空间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语言和所表现的宗教题材与礼拜者进行交际。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里,透射进的阳光将地面和墙壁变成了不断变换着色彩的镶嵌细工。神秘的光柱和天窗也使拱门、护间壁和拱顶似乎具有无限的空间和高度。由于观者的眼睛自然而然为光线所吸引,因此使人觉得内部仿佛完全是由窗构成的。”任何一个人,当他沿着沙特尔大教堂的三叶拱走动,“沐浴在宝石一样火红晶莹的液体中和先知的长袍的绿色之中时”,就会领悟到,梦是如何变为现实的,“站在教堂会产生步入天堂的感受”。(帕瑞克·纽金斯语)沙特尔大教堂建筑过程就是对哥特式建筑的探索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哥特式建筑体系。

在法国似乎更有名的是巴黎圣母院,这一方面和巴黎是法国的中心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传播。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 Paris)是在莫里斯·德·萨莱(Bishop Mauricede Sully)任主教时的1163年开始奠基兴建,1250年间基本建成,直到1345年才全部完工。像欧洲的所有著名建筑一样,如此长的建筑时间,意味着这是在建造一座永恒的建筑,而从艺术上说,就像雨果所说的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诗”。它的平面呈十字形,宽47米,深约125米,可以容纳万人参加礼拜仪式。中心形成一个穹隆,其上的尖塔高达90米,直刺云霄。著名的西立面下部是三个深凹的大门,中间一个是“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左右两边是“圣母”和“圣安娜”的次门。这三个门带有连续环绕的拱券,每个拱券上都刻有圣母、圣婴、圣徒像。三个门的上方也有一排刻有法国历代29位国王的雕像带。雕像带上面有一个直径13米的“玫瑰花窗”。再上面是一连串连续的尖圆拱券,将两个高60米的方塔楼连为一个正整体。有人描绘道,当阳光照射进来,或是当夜间燃起烛光,彩色玻璃反射出奇异的光影,高大的穹隆,矢形的尖圆拱,以及教堂中混合着洪亮的管风琴、唱诗班歌声、牧师的布道声,这一切烘托出一种腾空而起的动感,一种向天堂接近的神秘幻觉,有力地体现了超脱尘俗的宗教情感。这是一种神秘的陶醉,近似柏拉图所说“最高神仙福分”。也就是说,教徒们在这样的教堂中做礼拜,会产生一种神秘的体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感应,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也正是在雨果小说的影响下,这个经历过战火和法国大革命而遭到损坏的建筑,又在维奥莱·勒迪克的主持下,花费了20年才得以修复,使得这个建筑像雨果的小说一样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