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巴菲特投资案例集
7362900000019

第19章 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1986—1999)

巴菲特策略

大都会通信公司(Capital Citie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开始是两个独立的公司,都经营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网等。

在1977年,巴菲特买入了1090万美元的大都会公司股票,当年按股权应分得的利润为130万美元,市盈率约为8.4倍,于1978年卖出,收益率约30%~50%。

1978年,巴菲特卖出大都会通信后,买入了美国广播公司,买入成本为608万美元,到1979年底,该笔投资的市场价值为967万美元,收益率约60%。1980年他卖出了美国广播公司的全部股份。

1985年,大都会的CEO墨菲准备收购美国广播公司,向巴菲特请教如何收购,巴菲特对这笔交易非常感兴趣。

在1986年初,巴菲特斥资5亿美元买入了大都会发行的股份,每股均价172.5元,共299万股,并将投票权交给了墨菲。在1987年,巴菲特增持了1万股,总持股数300万股,买入总成本为5.16亿美元,占大都会公司18.5%的股权。

1986年,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每股净利润为11.3美元,巴菲特每股172.5美元的买入价对应约16倍的市盈率。

公司运营

大都会通过贷款21亿美元,出售9亿美元的资产,另外向巴菲特股票融资了5亿美元,共花费35亿美元,在1986年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大都会和美国广播公司合并后,改名为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其拥有约100家发行商、若干24小时播放的电台、24个主流电视频道和超过50个有线电视网络,在美国具有垄断地位。

在80年代电脑和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之前,电视作为主要媒体之一,有着非常独特的竞争优势。其通过商家在广播电视网上投放广告赚取利润,所需运营资本少,现金流充裕。

1984年,大都会的营业收入为9.4亿,净利润为1.35亿;美国广播公司营业收入为37亿,净利润为1.95亿;大都会的运营效率约为美国广播公司的3倍。

美国广播公司之前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虽然营业收入为大都会的4倍,但净利润只有其1.5倍。巴菲特买入大都会公司股票的主要原因是他非常信任大都会的CEO墨菲。他认为,在墨菲的管理下,合并后公司的利润从长远看将会大幅增长;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对媒体业情有独钟,非常看好这种轻资产近乎垄断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的判断没错,墨菲通过大举控制成本和运营改进,到1990年底,巴菲特在1986年花费5.17亿购买的股票市值达到13.77亿美元,增值了1.7倍,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2%。其净利润从1986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1990年的4.7亿美元,而市盈率几乎无增长,维持在16倍左右。

投资收益

在1993年,他以630美元每股卖出了1/3的股份,除税后净投资收益为2.97亿美元。当年大都会的每股净利润为40.3美元,卖出价格对应的市盈率约16倍。

1995年,迪士尼收购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将大都会的股票全部转成了迪士尼的股票,并额外购买了一些迪士尼的股票。

从1997年开始,巴菲特相继减持迪士尼的股份,到1999年全部卖完,卖出期间迪士尼股价市盈率约20~30倍,总投资收益约20亿美元。迪士尼公司的净利润从1998年开始逐年下降,1997年的净利润为19.7亿美元,2000年的净利润为9.2亿美元,净利润下降了约54%。

此后,美国股市进入熊市,恰逢9·11恐怖袭击,迪士尼的股价从2000年的约30美元下跌至2002年的约15美元,之后10年,股价长期徘徊在20~30美元之间。

自我剖析:巴菲特致股东信

1986年

大约1986年初,伯克希尔买进约300万股的大都会/ABC股票,每股价格172.5美元。我追踪该公司的管理绩效已有许多年,我认为他们是上市公司当中最优秀的。汤姆·墨菲与丹柏克不但是最优秀的管理阶层,也是那种你会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那一种人,跟他们一起合作实在是我的荣幸,也相当愉快,相信各位若认识他们应该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们的股权投资帮助大都会以35亿美元的资金购并美国广播公司(ABC)。虽然对大都会来说,或许ABC的效益无法在短暂几年内出现立竿见影的变化,但我们很有耐心,毕竟就算是才华与努力俱备,还是需要时间来发酵。就算你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也不可能让小孩一个月就生出来。

为了展现我们的信心,我们特别与管理阶层签订了一项协议:在一定的期间内,我们的投票权将交给担任CEO的汤姆·墨菲(或是接任的丹柏克)来处理。事实上,这项提案是由我与查理主动提出,同时我们还自我限制了一些卖出股份的条件,主要是为了确保我们出售的股份不会落到未经现有管理层同意的人士手上,有点类似几年前我们与GEICO和华盛顿邮报签订的协议。

由于巨额的股票交易经常要溢价成交,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样的限制条件会损及伯克希尔股东的权益,不过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身为公司的股东,我们认定这些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将因为这些限制而更加巩固,因为如此一来,专业经理人便能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打拼,进而为全体股东创造最大的利益。很显然,这比让经理人整天为了换不同的老板而分心要好得多(当然有些经理人会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公司的利益之前,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会尽量避开这类的管理层)。

如今,企业的不稳定是股权分散的必然结果,一家公司随时都会有大股东浮上台面,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却包藏祸心。

我们常借由锁住自身持有的股权来宣示对公司稳定性的支持,这种安定感加上好的管理层和好的生意,是让企业获利丰收的沃土,这就是我们会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

当然人性面也很重要,我们不希望我们欣赏与推崇的经理人,在欢迎我们的加入后,会担心一觉醒来,因为我们持有重要股权而导致所有事情突然改变。我告诉他们绝对放心,我们一定说话算话,而且也包括伯克希尔公司的承诺,万一我个人发生了什么不幸(意思是指我本人活不到一百岁就挂了)。

当然我们投资大都会的这次交易并未占到什么便宜,这反映出近年来媒体事业的蓬勃发展(当然还比不上某些购并案的疯狂)。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但重点是这项投资让我们能与这样杰出的人才与事业结合在一起,而且是相当庞大的规模。

至于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何同样一家公司,你们的董事长在1978—1980年以43块的价钱卖掉,而现在却以172.5块的高价买回。有关这个问题,容我再多花一点时间,想一个漂亮一点的答案给各位。

1993年

我曾告诉过各位,我们预估这些已依估计税率调整过的未分配盈余至少可以为伯克希尔创造出同等的实质价值,而到目前为止,其真正的结果甚至超乎我们的预期。举例来说,我们在1986年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买进300万股大都会/ABC公司的股份,去年我们以每股63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其中的1/3,在支付35%的资本利得税后,我们实现2.97亿美元的税后盈余。相对地,在我们持有这些股份的8年时间,经由这些股份,大都会公司分配给我们的透视盈余在扣除估计14%的所得税之后,只有1.52亿美元。换句话说,透过出售这些股份,所获取的利益,即便在扣除较高的所得税之后,还是比原先通过持股所分配到的盈余高出许多。

1994年

1993年底,我将1000万股大都会股份以每股63美元卖出,不幸的是到了1994年底,该公司股价变成85.25美元(我可以直接告诉各位,我们损失了2.225亿美元的差价,如果你心痛到不愿去算的话)。而当我们在1986年以每股172.5美元买进该公司股份时,就曾经向各位报告,在更早之前,也就是在1978年到1980年间,我就曾经以每股43美元卖掉该公司股份,并强调对于个人这样的行为感到心痛。没想到现在我却又明知故犯,看起来我似乎应该要找个监护人来好好监管一下。

1995年

在迪士尼的并购案中,原来大都会的股东可以有好几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将原有一股转换成迪士尼的一股外加65美元现金,或者他们可以要求全部换成现金或是股票,但是最终可获得的分配结果还要视其他股东的选择以及迪士尼本身的态度而定。以我们持有2000万股来说,我们选择全部转换成股票,不过到年报截止日为止,我们还不确定到底可以分配到多少股份,当然可以确定的是,最后收到的股数一定会超过2000万股。除此之外,我们还透过公开市场继续收购迪士尼的股份。

再透露一点历史,我第一次对迪士尼发生兴趣是在1966年,当时它的股票市值还不到9000万美元,虽然该公司在前一年度(1965年)的税前净利润是2100万美元,而且所拥有的现金多于负债。当时,迪士尼乐园斥资1700万美元的加勒比海海盗船才刚要开幕,而这家公司的卖价只不过是这艘海盗船的五倍!

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利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资金,买进了一大笔迪士尼的股份,按照分割调整后的平均成本约31美分1股,这样的决定显然很正确,因为现在的股价大概是66美元一股。然而,各位的董事长却在1967年以每股48美分将这批股票卖出,使得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不过还好,绕了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再度成为这家拥有独特资产与杰出管理层公司的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