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7354300000004

第4章 认识紫砂壶(4)

日本的饮茶风气很盛,形成茶道,崇尚紫砂茶具。日本爱知县常滑市是生产陶器的重点产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前后,在平野忠司的倡导下,常滑陶工片冈二光制成了仿紫砂陶器。1878年(光绪四年)由于宜兴紫砂茶具在日本供不应求,常滑陶工鲤江高须盛情邀请宜兴陶器匠师金士恒、吴阿根等东渡日本传授技艺,培养了鲤江方寿、杉江寿门等一批制作紫砂陶器的工匠。现代日本爱知县常滑市生产的朱泥器及三重县四日市万古生产的紫泥器,即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其外观效果模仿宜兴紫砂的朱砂色及紫砂色,但胎质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构成以及成形方式完全不一样,仍为紫泥壶。

32什么是外销紫砂壶?

答外销紫砂壶是指销往国外的紫砂壶。清代时,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制作的紫砂壶。清咸丰年间,曾生产过一种包锡五福临门纹紫砂圆壶,将锡片剪裁的五只蝙蝠,包裹紫砂壶周身,取“五福临门”的吉祥之意。泰国拉玛五世(相当于光绪时期),曾向中国宜兴定烧过一批紫砂壶,现有一部分仍在泰国保存,如软提梁圆壶,壶底印有“贡局”字样及泰国拉玛五世定烧标记,盖内及把下均有陶工名章。另一件镶金边圆壶,软提梁,钮、盖周边,壶口沿、流口、提梁鼻、底周边,均以纯金镶边为饰,富丽华贵,今藏于泰国都西皇宫拜满眉喀阁。

33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答早在明朝末期,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就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同时将少量的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欧洲人的强烈兴趣,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我国搜罗文物,紫砂器也在其列,于是很多紫砂艺人纷纷生产仿古器,工艺水平虽不如从前,却在国外扩大了市场。

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末期,紫砂壶就已经传入,其中有刻着“惠孟臣”和“陈鸣远”款的。明治年间,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须曾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日本传授技艺。日本学者奥兰田收藏中国名壶32件,其中紫砂壶29件,并于1874年编纂《茗壶图录》,刊行于世。紫砂花盆也于乾隆年间开始传入日本。另外还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制作的紫砂壶,如泰国拉玛五世(相当于光绪时期),曾向宜兴定制过一批紫砂壶,现在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国。清光绪年间,更有大量紫砂器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34紫砂壶最早见于文字记录是什么时候?

答紫砂壶最早见于文字的时期,应该追溯到北宋。北宋学者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宛陵集》卷15)。北宋著名的文人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中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之句。宋秦观《满庭芳·试茶》词中有“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之句。有人考证认为:“紫泥新品”、“紫瓯”就是最早的紫砂器。而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之说,正是依据这些诗文中提到的茶具名称。但也有人认为,“紫瓯”是“紫泥茶碗”而不是壶,因此仅仅依据这些诗文,不能确认紫砂壶在北宋就出现了,甚至不能确认当时已出现了紫砂器。

35关于紫砂壶艺术的著述主要有哪些?

答早在明代,关于紫砂器的著述就开始出现,从天启年间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开始,稍后有清朝乾隆年间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在近现代及当代,各种有关紫砂的著述更是层出不穷。另外在中国香港地区、日本也有紫砂著作问世。

在这些著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明代著名学者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以及清代吴骞在《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经细审、精勘、排比而整理出的《阳羡名陶录》;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的《茗壶图录》;出版于1932年,由紫砂业内人士周润生与其在上海报业界工作的儿子周幽东共同撰写的《宜兴陶器概要》;1937年在香港出版,由收藏家和鉴赏家李景康和张虹撰写的《阳羡砂壶图考》;由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写,出版于1978年的《紫砂陶器造型》;由罗桂祥先生主持编著出版的《宜兴陶艺》;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陶瓷·宜兴紫砂》;罗桂祥著,出版于1986年的《宜兴陶器》(英文版);

由史梭棠、盛畔松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紫砂春秋》;1991年香港三联书店邀请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编撰的《宜兴紫砂珍赏》;由夏俊伟、韩其楼编著的《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等等。

36《阳羡茗壶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1654),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明朝天启年间著名学者。著有《读书志》、《阳羡名壶系》、《洞山芥茶系》等。

《阳羡茗壶系》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该书共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

37《阳羡茗壶系》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答《阳羡茗壶系》是已知的第一部关于紫砂壶的专著。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紫砂壶的制造和其他方面的工艺,正式成为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艺术。《阳羡茗壶系》不仅成为后人研究宜兴紫砂壶的重要著作,以及研究紫砂文化的最主要的史料依据,同时也对后世的紫砂壶艺术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阳羡名陶录》,就是在《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充实整理而成的。

38《阳羡名陶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阳羡名陶录》是一部比较完整全面的紫砂壶著作。此书在《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经细审、精勘、排比,并作了充实而成。全书共分二卷,其中上卷有原始、选材、本艺和家溯;下卷有丛谈、文翰。分别对宜兴紫砂陶器的起源、选材、工艺和名家,以及前人对宜兴紫砂陶器的丛谈和诗文作了详细的论述,书前有作者自序。本书的作者为吴骞,浙江海宁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有《桃溪客话》、《阳羡名陶录》。

39《茗壶图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茗壶图录》由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1836-1897)编写出版。奥兰田曾任日本东京商业会议副会长,是著名的汉学家、收藏家。《茗壶图录》共分十四个章目,记载了由作者收藏的茶壶三十二件,有附图及铭款摹本。全书从一位收藏者、爱好者的角度对紫砂壶进行了阐述,图文并茂,特色鲜明。

40《宜兴陶器概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宜兴陶器概要》由紫砂业内人士周润生与其在上海报业界工作的儿子周幽东共同撰写,出版于1932年。本书是首次由宜兴紫砂业内人士所写的、可读性较强的白话紫砂壶著作。全书分宜兴陶器名技暨各厂出品述要、发刊词、宜兴陶器历史上之索考、陶业概况、实业救国与陶业救济(演讲稿)、转载等,介绍了近代制壶名手范大生、程寿珍、汪宝根、陈柏亭、陈少亭等名手名品;介绍了紫砂工厂如周德新厂、铁画轩公司、永利公司、抬新厂等;论述了原料、色釉、应用、仿造、宜兴陶业中的六大行业类别,如粗、黄、砂、黑、溪和紫砂等;书中还提出了实业救国、兴办学校、建立陶研所和开办工厂、培养人才、科学振兴陶业的进步观点。

41《阳羡砂壶图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阳羡砂壶图考》由收藏家和鉴赏家李景康、张虹撰写,1937年在香港出版。全书分上下卷,按年代统系、壶艺列传、土质出产、制工窑火、鉴赏丛话、前贤文翰、时人题咏、名家传器、雅流传器、待考传器、别乘传器、附记传器等章节,其壶艺列传共列创始七人、正传三十五人、雅流五十五人、待考三十五人,共计145人。下卷图考共收图113幅,但因时局急变没有出版。

42历代文人名士对紫砂壶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答历代文人名士对紫砂壶都有很高的评价。“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清代学者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也基本概括了人们对于紫砂壶的认识和态度。

紫砂壶之所以能赢得文人名士的喜爱,一在于其优良的宜茶性能,二在于其形制优美、装饰雅致。明人张岱曾赞紫砂壶“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且“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茶疏》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诗人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则有“久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

紫砂壶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见奥兰田《茗壶图录》)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博得古今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43著名画家黄宾虹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答黄的宾第虹一与把紫紫砂砂壶壶,有极即深供春的渊树源瘿。壶现,存就是由黄宾虹保存下来的。供春树瘿壶在被发现前,在地摊上躺了好多年。1928年,江南名士储南强在苏州一家杂货摊上,看到一把脏兮兮的紫砂壶,觉得像古籍中描写的树瘿壶,于是他花了一个大洋把壶买下来,去找黄宾虹鉴定。黄经过认真察看后,认定其为树瘿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