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史话(上)
73434700000004

第4章 原始乐器

乐器的出现对于音乐的发展,一如劳动工具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一样,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已有了多种乐器,其中有些可能是由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一次次偶然应用于乐舞活动之后被派以专门用场的。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原始乐器不仅种类少而且粗糙、简陋,多以土、石、骨等材料制成,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的选择受到很大局限,先民们能够制造乐器已是一种创举,而且也只有这些不易腐朽的材料才有可能历经几千年而保存完好。竹制乐器和弹弦乐器仅见于文献记载,目前,尚无实物可考。迄今所见原始乐器主要有:

骨哨、骨笛。骨哨和骨笛是后世笛、箫一类乐器的远祖。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一批由禽鸟肢骨加工成的骨哨,长4~12厘米,多为2~3孔,部分能够吹奏出简单旋律,似鸟鸣声。据有关专家推测,这些骨哨应是当时的助猎工具,其时代距今约7000年。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18支骨笛,这些骨笛以猛禽的肢骨制成,多为7孔,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在出土时尚可吹奏一定旋律。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它的发现表明先民们至少在8000年之前就已学会制造乐器。

埙。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有卵形、椭圆形、球形、鱼形、橄榄形等不同形制。从考古发现看来,埙的发展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可见其应用较为广泛。早期的埙(如距今6000余年的河姆渡陶埙)只有一个吹孔。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埙的音孔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对部分陶埙的测音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已可吹奏一到三个音,分别构成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小七度等音程关系,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音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角。《通礼义纂》云:“长鸣,角也,按蚩尤师魍魉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角在远古时期可能充当战争或狩猎时的信号工具。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陶角,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差不远,可互相印证。

摇响器。摇响器虽未见于先秦文献,却是出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类原始乐器。大体分为空心响球、陶铃、龟铃三类。空心响球多为球状,腹内中空,装有陶丸、石子或沙粒,甘肃临洮寺洼山墓葬、陕西临潼姜寨墓葬、湖北京山朱家嘴遗址等都有此类器物出土。陶铃是以铃体与悬舌相互撞击发声,有半球形、豆形、圆柱形、橄榄形、陀螺形、哗啷棒形等形制。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江苏邳县刘林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都出土有此类器物。龟铃一般用小石子装在龟甲壳内摇动发声,最早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在稍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有发现。

铜铃。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以红铜铸造,合瓦形铃体,这件铜铃不仅是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红铜器之一。

钟。原始社会的钟迄今仅见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陶钟一例,其截面为扁形,形制与商代的铙、钲等较为相似,为研究中国特有的合瓦形铜钟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磬。磬为石制乐器,又名“石磬”或“石”、“鸣球”。迄今所见时代较早的磬均出土自黄河中上游地区,山西五台阳白、襄汾陶寺、襄汾大崮堆山,河南禹县阎砦,青海乐都柳湾等处都有所发现。早期的石磬为特磬,制作较粗糙,形状不规则。夏商以后,磬的制作才逐渐趋于规范化,并有了几件一组的编磬。

鼓。鼓是人类最早拥有的乐器之一,在旋律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乃至礼器,被誉为“群音之长”。后世钟、磬等乐器的受敲击部位被称为“鼓部”,某些乐器的演奏动作被称作“鼓”,原因便在于此。由于古人对鼓的发音原理还不能给出正确的判断,于是对此产生过种种推测和传说。出土原始时期的鼓多以陶土作框,也有以挖空的树干为框者。由于长年深埋地下,鼓皮多已朽蚀。现见实例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陶鼓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木鼓等。

原始乐器体现着祖先们的聪明智慧,更铭刻着他们一点一滴进化的艰难历程,是后人了解原始社会音乐水平乃至生产力水平的最为可靠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