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7313300000099

第99章 申屠氏(选场)/洪深(2)

十一、(对话):“读书人岂值得一打。”

景27同17

他推走方蛟。

景28同17

旁观者纷纷议论,(加圈)也有高兴的,(加圈)也有好笑的,(加圈)有的羡慕那读书人有胆量,(加圈)有的快心那恶霸今天碰着了钉头。

十二、(说明)秀才董昌,演员×××。

景29

(特写)虽是文人,眉宇间颇有义侠之气。

景30同17

秀才助丐女将丐者扶起。

景31同17

(放大)丐者拾盆在手,盆内无几钱,丐者望众人,似有乞怜意。

景32同17

众人看了不忍,都肯解囊,将钱撒在盆内。

景33同17

(放大)方六一圆睁两眼,大喝道:

十三、(对话):“何人敢给丐者钱!”

景34同17

众人害怕,缩手不迭。几个十分胆小的,悄悄走了。

景35同17

(放大)董昌指着方六一责骂,声色俱厉。方六一做出鄙夷不屑样子,并不理他,昂然自去。

景36同17

人群中转出一老者。

十四、(说明)申屠虔,演员×××。

景37同17

老丈放下手中所提的一壶酒,一只蹄,怀里取出钱包,将包内钱尽数倒入丐者盆内。

景38同17

方家主仆,去得不远,回头见老丈舍财,方蛟恨恨,方六一却似不甚介意,挥手道:

十五、(对话):“我岂爱一丐女,嬲之以为笑乐耳。吾所悦者,申屠女也。”

景39望海亭前路

方家主仆向亭去。

十六、(说明)申屠希光,演员×××。

景40注意应与景11相同

(特写)女儿渔家装。

景41申屠船泊港中不附岸

申屠氏煮茶炊饭,洗濯两副杯盘,供父与兄晚酌也。收拾毕,向岸瞭望,沿舷走,到船头呼。

十七、(对话):“兄长速来!”

景42船头

彪形大汉,正在船头理铁锚。此物约重数百斤,那大汉视同无物,随意搬动。

十八、(说明)申屠雄,演员×××。

景43同42

(放大)闻呼带笑应,放下手中物走过来。

景44同42

两人向岸边瞭望了一回,申屠雄解小舟,打着桨,摇向岸边。

景45望海亭

(渐现)此时方六一,领着从人奔到亭子上。亭子外许多渔夫等候着,见方来,也有欣喜的,也有发愁的。(渐隐)

景46白龙庙前

且说几个好事人,直跟那丐者父女,到海滨白龙庙前。

景47岸边

申屠雄系了小舟上岸来。

景48白龙庙前

申屠雄听说老丈与董昌叙说刚才事情,不胜愤愤。丐者取出罐内日间乞得冷饭。丐女不觉破涕为笑。众人亦叹笑。(渐隐)

景49同48

董昌望海,老丈遥指一舟。

景50

(特写)申屠船。

景51同48

老丈指壶酒,邀董昌一同登舟小饮。此时董昌却不免露些秀才本色,再三拘礼辞谢。申屠雄猛地把秀才拖住。

景52海滨

申屠雄拖着秀才,一口气跑到小舟边,老丈笑着忙着追去。(渐隐)

景53申屠船

(渐现)三人在船上,老丈呼女儿拜见。

景54同53

(放大)秀才与申屠女,乍相见,已不觉互相倾心。

景55同53

秀才忘了坐,申屠雄推他坐下。

景56

(特写)申屠女添洗一副杯盘,睇着水不禁痴了。

景57船头

那水波映着夕阳,一闪一闪的动。三人慢慢地酌那村酒,老丈高兴,话说得多。

十九、(对话):“秋风起,我儿海上去矣。”(化入)

景58

万顷波涛中一孤舟。(化入)

景59同57

秀才唯唯,老丈又斟巡酒,说道:

二十、(对话):“吾家居山,小轩足容客。”(化入)

景60

画一幅山坳内数人家。(加圈)土墙茅屋中有小楼一角。(化入)

景61同57

秀才心有所思,老丈所说的话,实都未曾听见。老丈愕然,申屠雄仰天大笑。秀才醒来,觉得有点赧颜,低头饮酒。(渐隐)

景62望海亭

只见方六一与方蛟高坐亭中,方六一按簿,方蛟数筹,亭前插有白旗一面。

景63

(特写)白旗上四大字:“收付渔税。”(化入)

景64同62

众多渔户按名纳钱,纳足的放过去。

景65同62

纳不足的,遭方家奴才辱骂。渔人敢怒而不敢言,勉强赔笑求情。(渐隐)

景66同62

方六一计算一日所得,大乐。抓一把细碎银子给方蛟,其余的塞进自己怀里。又将几十串钱,交数奴分拿着。店家摆上酒肴。(渐隐)

景67海滨

(渐现)渔舟灯火。(渐隐)

景68申屠船

(渐现)船头挂一盏灯笼,老丈倚桅看天上斗星。雄卧船板上。秀才尽管枯坐,不思归去。(渐隐)

景69望海亭

亭上掌着明烛,方六一与方蛟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渐隐)

景70

(特写)忽然宿鸟飞起。

景71望海亭

方六一停酒而听。

景72申屠船

(渐现)(特写)女危坐奏笛。(渐隐)

景73望海亭

方六一带醉起,寻笛声。

景74海滨

沿海滨走至一处,望见舟中。

景75申屠船

(闪景)女吹笛

景76同75

(闪景)船头三人,听得都出了神。

景77同74

方六一醉中大言道:

二一、(对话):“此女终当属我。”

景78同74

方六一此时骄甚,方蛟更以言激之。

二二、(对话):“彼有兄,从不纳渔税者也。”

景79同74

(放大)方六一瞪视蛟,一腔积愤,陡上心头,手中扇子,撕得粉碎。

景80

(特写)方六一狰狞笑。

景81

(放大)方六一远望船上人,近看掌中。(加圈)他掌中托着一块扇上拉下的玉坠,他手慢慢握拢,握得十分紧,以示申屠总在其掌握中也。

(原载1925年1月10日《东方杂志》第22卷第1-3号)

作品导读

洪深(1894—1955),著名电影导演、剧作家和戏剧批评家。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是中国第一个专修戏剧的留学生。归国后广泛参与话剧和电影活动,在编剧、导演和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剧本,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剧本《赵阎王》、《五奎桥》,电影剧本《歌女红牡丹》、《劫后桃花》等。

受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文明新戏影响的中国早期电影,主要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因此早期的电影剧本大多以“本事”的形式出现,只有简单的故事梗概或剧情说明,在拍摄时再“另行扩充,加以点缀,分幕分场”。在电影的初级阶段,这种脱胎于文明新戏的创作模式尚能应付。但随着故事长片的拍摄技术逐渐成熟,如此简陋的剧本已明显不适应需要,人们逐渐意识到电影剧本专业化的重要性。洪深于是受命为中国影片公司撰写了“悬金征求影戏剧本”的启事,登载在1922年7月9日的《申报》上。而他自己也着手尝试写作电影剧本,《申屠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问世。

在“征求影戏剧本”的启事中,洪深将电影也归入了“传播文明之利器”的行列,认为其有“表示国风、媾通国际感情”的积极意义,因此电影剧本写作应该有严格的规范,诲淫诲盗、妖魔神怪、“专演人类劣性”、“暴国风之短”等内容都必须排除在外。以上述标准而言,《申屠氏》称得上是范本之作。

《申屠氏》取材自宋人的笔记小说,讲述的是奇女子申屠希光智勇杀敌、为夫报仇的故事。在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洪深有意识地淡化了原作的传奇色彩,却将基于个人恩怨的复仇,转变成了“渔家女”与“恶霸”的阶级对立。特别是加入了原作中不存在的《水浒》英雄,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冲突性质。

将一出市井传奇演化为社会问题剧,如此处理方式显然与洪深看重电影、戏剧教化功能的一贯立场有关。但这种“非商业化”的追求,在追求票房利益的电影市场上并不讨好。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在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上都力求符合电影的特点。整个剧本由楔子和七本正文组成,共分为107节、529场景。洪深不仅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还对人物动作、对话、字幕说明等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和规定,并特别注明了镜头的景别和角度。但这些先进性的手段并未产生相应的效用,由于种种原因,《申屠氏》未能如洪深希望的那样,被搬演上大屏幕。但对于中国电影剧本史而言,《申屠氏》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洪深自己所总结的,他“是第一个主张并写出剧本的人,后来人家觉得剧本的需要了,好些人采用洪深所创的格式”。(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

拓展阅读

洪深:《洪深戏剧论文集》,上海书店,1991年。

(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