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国电影艺术史
7307400000056

第56章 当代好莱坞(1990-2005)(6)

(三)詹姆斯·卡梅隆

20世纪90年代后的科幻电影代表作有:《终结者Ⅱ:审判日》等。

詹姆斯·卡梅隆是少有的工科背景、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之一。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卡梅隆一向把特技制作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经常亲自参与设计和实施特技的制作。在卡梅隆的电影里,卓越的特技制作不但总是创造出令人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够和情节自然地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生硬和炫耀的感觉,这与卡梅隆的特技师出身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说,特技就是卡梅隆电影的全部。卡梅隆不但是个优秀的特技工程人员,更具有一般的工程人员所不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在《终结者》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之后卡梅隆电影的特点,比如,富于创意的剧本、出色的特技制作以及特色鲜明的人物。1986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二部作品《异形Ⅱ》(Aliens)问世。《异形Ⅱ》以渲染幽闭恐怖感而著称,在片中表现了一种人面对茫茫宇宙的无助,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气氛。卡梅隆编导的这部影片的续集明智地避免了重复原片的风格,而是把人和异形的战场从单个的太空船搬到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基地,以一种动作片的风格重新演绎了发生在太空的恐怖故事,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该片的视觉效果也绝对一流,其美工设计给人一种卡梅隆影片所一贯具有的、纯粹的(而非形式主义的)机械审美快感,而其特技制作也堪称达到了电脑生成影像参与电影制作之前的高峰。《异形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西古内·韦弗(Sigourney Weaver)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音响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1991年,被影迷们盼望已久的《终结者Ⅱ》终于浮出水面。这部影片震惊了世界影坛,并且赚得了2亿美元的美国国内票房,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化装和最佳音效剪辑)。无疑,这部影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那个会变形、脑袋上被霰弹枪打出一个大窟窿后能够很快恢复的液体金属人T-1000,当观众第一次看到“他”在大银幕上的表现时,无不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终结者Ⅱ》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人们终于相信,电影表现已经无所不能,唯一的制约只是人们的想象力。从此,电脑生成影像在好莱坞大行其道,恐龙、外星人、龙卷风、小行星纷纷登场,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神奇画面。

但《终结者Ⅱ》的出色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单个的特技形象,它在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除了变形金属人的惊人“表演”,该片还安排了打斗、枪战、追逐、爆炸等各种刺激性场面,这些场面合理搭配穿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要,又成功地避免了堆砌和重复。在每个单个的场面中,卡梅隆也发挥了卓越的导演和剪辑才能,在场面调度、蒙太奇的使用和时间的控制(太短不过瘾,太长又使人厌倦)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终结者Ⅱ》中,从未接受过正规电影训练的卡梅隆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和老练。这个相对复杂、多线推进的故事被他讲得有条不紊,节奏也被控制得张弛有致,是极好的编导结合的范本。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缘故吧,卡梅隆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包袱,他广泛吸收各种类型片的养分,创造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简洁、实用的摄影和剪辑方法。

但光靠出色的技术(包括特技和编导的技术)并不能造就一部出色的电影,《终结者Ⅱ》还有灵魂——扎实的主题和丰满的人物。《终结者Ⅱ》的故事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类能否避免因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而造成的灾难?而这个主题又是建立在一种非常具有预见性的假设的基础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可能使机器自然地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对人类造成灾难)。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卡梅隆着意塑造了几个特色鲜明的人物,除了琳达·汉弥尔顿(Linda Hamilton)的女性英雄主义形象和爱德华·福隆(Edward Furlong)扮演的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阿诺德·施瓦辛格演绎的“终结者机器人T-800”。编导成功地挖掘出这位“肌肉明星”身上的表演潜能,把片中那个“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杀人机器表现得丝丝入扣,非常令人信服。在一部成功的科幻动作片里,只有思想和人物提供躯干血肉,特技效果的丰富羽翼才能附丽在上面,带动着观众的想象力展翅高飞,《终结者Ⅱ》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当然,以艺术片的标准衡量,《终结者Ⅱ》的思想仍然十分浅薄,人物也比较平面化,但对于一部强调视听效果的科幻动作片来说,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刻画恰到好处。最后,《终结者Ⅱ》里那个被子弹频频击中而不倒下的“魔鬼终结者”的形象正好能使人们潜意识中的攻击和自虐的压力得到很好的宣泄,这也是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大呼过瘾的原因之一。

比例平衡的结构,较为深刻的主题,有声有色的人物,有条不紊的叙事,精确的节奏控制,以及登峰造极的特技效果,能够满足观众从感官刺激、理性诉求到潜意识层面的诸多需要,一部影片拥有了这一切,已经可以被称为经典之作,更何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超乎想象的惊人创意的基础之上!《终结者Ⅱ》被众多的影评人列为20世纪最出色的科幻影片之一。

三、喜剧片

浪漫喜剧片是好莱坞喜剧电影的一种亚类型,通常采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套路来讲述爱情故事。《当哈里遇到萨莉》(When Harry Met Sally…1989)、《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1993)、《网上情缘》(You"ve Got Mail,1999)等影片均是讲述男女主人公经历种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浪漫喜剧片”以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激情和吸引力作为中心情节,而男女之爱又会引导他们经历求爱和婚姻的旅程。银幕上的恋人常常会遭遇各种障碍:个性冲突、金钱物质、社会等级、职业身份和时空距离等,而浪漫情感关系、日常生活矛盾、不忠诚的诱惑和对异己的宽容等就成为浪漫喜剧的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浪漫喜剧片盛行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浪漫喜剧片离不开一个女性的名字:诺拉·依弗朗(Nora Ephron)。依弗朗出身电影世家,毕业于著名的卫斯利学院,她以知名散文家和小说家的身份开始电影剧本创作,并三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丝克伍事件》(Silkwood,1983)、《当哈里遇到萨莉》和《西雅图不眠夜》〕。

20世纪90年代的两位浪漫喜剧女明星:一个是以“甜心傻大姐”形象著称的梅格·瑞恩(Meg Ryan);另一个则是“大嘴甜妞”茱莉亚·罗伯茨。梅格·瑞恩的代表作是《当哈里遇到萨莉》、《西雅图不眠夜》和《网上情缘》等,而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的代表作有《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1990)、《新娘不是我》(My Best Friend"s Wedding,1997)、《诺丁山》(Notting Hill,1999)和《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1999)等。

下面以《西雅图不眠夜》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浪漫喜剧片的一些特点:

浪漫喜剧片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描述普通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在《西雅图不眠夜》中,汤姆·汉克斯饰演一失去爱妻的男人山姆,他与儿子一起生活;梅格·瑞恩饰演即将和男友结婚的安妮。山姆与安妮两人如同两条平行线,几乎没有相交的可能,但电影总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山姆8岁的儿子瞒着他拨通了电台心理医生的热线。这是影片最感人、也最脱俗的一场戏:儿子央求父亲向电台主持人打开心灵之门,父亲回忆他跟前妻的幸福时光,主持人从电波中传来高度专业化但又不失爱心的询问,还有远在东海岸的安妮在汽车上偶尔收听这段节目时内心泛起的涟漪。这是电子时代的一“听”钟情,尽管夸张但由于编导非常细腻的铺垫,整个过程不仅可信,而且增加了后面剧情发展的必然性。影片虽然套路不新,但细节富有现代感,演员的气质非常理想,表演炉火纯青,编导时刻遥控着作品的起承转合,使观众在为人物掬同情之泪的同时,对平凡生活中的伟大爱情产生新的信心。

20世纪90年代,一批喜剧天才从电视领域涌进喜剧电影中。斯蒂夫·马丁(Steve Martin)从以老式警探电影为对象的讽刺喜剧片《大侦探对大明星》(Dead Men Don"t Wear Plaid,1982),到展现纯朴乡民与大都市冲突的浪漫喜剧片《乡巴佬进城》(The Out-of-Towners,1999),主演了一系列题材风格各异的喜剧片。麦克·麦尔斯(Mike Myers)主演了以60年代“007间谍电影”为模仿对象的讽刺喜剧片《奥斯汀·鲍尔斯:神秘的国际人物》(Auster Power: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1997)。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则以反映越战的《早安,越南》(Good Morning,Vietnam,1987),涉及为人师表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展现父子温情的《窈窕奶爸》(Mrs.Doubtfine,1993)和探讨同性恋家庭问题的《鸟笼》(The Birdcage,1996)等严肃喜剧确立了自己在喜剧电影中的地位。

喜剧明星金·凯瑞(Jim Carrey)以其不可思议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在《神探飞机头》(Ace Ventura:Pet Detective,1994)、《变相怪杰》(The Mask,1994)等滑稽闹剧影片中大受欢迎。《变相怪杰》讲述的是这样一段故事:生活呆板单调的银行办事员史丹利偶拾一古代面具,戴上后从懦弱的凡人一跃成为超级英雄。史丹利用超感应能力打败黑帮,并赢得美人芳心。影片色彩灿烂耀目的美术设计,出神入化的电脑特技,配合上金·凯瑞那夸张、喜剧感十足的表演,使电影仿如热带浪漫风情下的成人童话,叫人乐不可支。影片具有桑巴舞一般的热闹节奏,故事绝无冷场。电影根据漫画改编,原先打算拍成恐怖片,但被导演处理成卡通化的黑色喜剧,充分发挥出金·凯瑞的天才。

黑人喜剧明星埃迪·墨菲(Eddie Murphy),以其独特的幽默机智和动作洋相成为了超越种族界限的大众明星,由他主演的《肥佬教授》(The Nutty Professor,1996)、《怪医杜利德》系列(Doctor Dolittle,1998)拥有广大的观众群。《肥佬教授》充满了幽默、逗趣和精彩笑料,在天衣无缝的化装技术和特技手段的巧妙包装下,埃迪尽情展露自己的搞笑天分,将同一人物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以及形象所赋予的性格反差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其喜剧电影生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肥胖是人生一大苦恼,在社会上,肥胖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可能不太顺心,事业、爱情尤其如此,影片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人生。只不过影片采用了积极的手法去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影片中,因为胖教授的形象与滑稽行为而引起了观众的笑声,但影片中所肯定的却是教授的品质与感情。喜剧片要搞笑但不能过于低俗,否则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滋味。这部影片构思新颖,但要付诸实践,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就要提到高超的特技化装。泡沫塑料、树脂、假发的种种包装使神奇药水让一个超级大胖子变成美男子的神话成真,观众们几乎很难看出这两个人居然是同一个人扮演的,也因此,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化装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喜剧”。这类以青少年观众为主要对象的喜剧片主题主要表现的是青少年与成人的紧张感,青少年成长面临的问题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等,如贾森·比格斯(Jason Biggs)领衔主演的《美国派》(American Pie)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