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故事
7293500000030

第30章 巴赫 (7)

伟大的巴赫先生,于三天后按照基督教的习俗入土为安了。他曾经为波兰国王、选帝侯和萨克森国王作过曲,还担任过安哈尔特—科登亲王教堂及莱比锡城圣托马斯学校的乐师,这些都是难得的荣耀。这位原本卑微的唱诗班指挥,现在却荣耀等身,从而使他墓地附近的一座教堂也变得有名起来。到了19世纪早期,世人已经淡忘了这位唱诗班指挥。这时,他却再次被迁移了,因为人们要在教堂前面修一条有用的路。于是,巴赫的墓地就被他们挪到了一座公墓里。据说,他的墓从此就没有再动过。不过,后来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1894年,他的棺材再次被人发现,接着就被迁出了公墓,埋在了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面。总之,众说纷纭,没有人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不过,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根本没必要继续纠缠下去。重要的是,他的不朽之作流传下来了,音乐殿堂因此而增添了异彩。

那么,他在同事和同时代的人心目中是怎样的呢?好像只有一句话:“他是德国最伟大的管风琴家。”此后不久,米兹勒音乐图书馆公布了一份名录,上面列举了德国最受人欢迎的作曲家的名单,巴赫排在第八位。排在他前面的人物,先后有哈斯、亨德尔、泰莱曼、约翰、哥特里普、格劳恩、斯图尔特。由此可见,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明显没有深入地了解巴赫有多伟大!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吧。事实上,就算是今天的音乐家,也不容易洞察巴赫。在巴赫逝世一周年时,为圣托马斯教堂委任一名乐师一事,再次被莱比锡市政委员会提起。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我想一定是避免重犯二十七年前的错误。因为,巴赫无疑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不适合做校长。不过,尽管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错误,但也只是给巴赫先生的遗孀安娜·玛柯特琳娜支付了半年薪水,以后就再也没有过问她的情况。此后不久,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无以糊口了,只好靠申请救济金苦挨了十年。1760年2月27日,她凄然地死在一家济贫院里。

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有些悲哀。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巴赫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的子女们瓜分了他的财产。他的财产有:几件乐器、几身亚麻衬衫、其他琐碎物品,还有大量乐谱。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曲谱即使拿到拍卖会上,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于是,他们就聪明地借用父亲的杰作来激发自己的“灵感”。这就是巴赫的孩子们!他们根本不关心父亲,只关心怎么分配父亲的财产,一拿到财产就匆忙地往自己家里赶,根本没有想到母亲将来要怎么过活,也没有想着去照顾他们同父异母的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无从考证。

不过,十五岁的约翰·克里斯还是比较走运的,他被哥哥曼纽艾尔带到了柏林,并完成了学业;而他的三个妹妹,却只能留在穷困的家里,跟母亲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1809年,他们的小妹妹吉娜·苏珊娜去世。她最后几年的生活,是靠《音乐报》为她募集的捐赠维持的。1839年,约翰·克里斯在伦敦去世,这位天主教徒居然留下了五千英镑的债务,可见其有非凡的名望和影响力。巴赫的其他孩子,也都生活得不富裕。他们不停地为生计奔忙,并为18世纪下半叶的音乐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他们远远比不上他们伟大的父亲,但他们能够取得那样的成就,确实也非常难得。

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巴赫之后的两代人都对他不以为然,甚至轻视他呢?难道巴赫的伟大与灵感,在其死后的一百年里也仍然得不到肯定吗?难道那个时代真的完全排斥巴赫的独创性吗?

也许,上述疑问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经常会发生这样愚昧无知的事情。也许昨天,说不定就是现在,就有一位未知的伟人被我们送进了坟墓,而我们还浑然不知。对此,我们当然也可以不以为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毁灭或忽略自己真正恩人的事,总是在重复上演。而且,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过,为了表示我对巴赫和跟他同时代的人是一视同仁的,这里还要再提一件事,那就是当时的现实条件。在巴赫所处的那个时代,乐谱的出版才刚刚起步,还需要用铜板来刻谱,印刷成本极其高昂。因此,巴赫的作品极少能够在他健在时出版,大部分都只能作为私人珍藏品,无法流传于世。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他死了很久之后,也没有太大改观。如今,巴赫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出版了。光是巴赫协会,就收集到了六十大本之多,而其中只有六本是巴赫在世时出版的。我们要想透彻地鉴赏一位作曲家,首先得熟悉其作品,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不过,由于技术的限制,巴赫的大多数作品,都根本到不了跟巴赫同时代以及其后的作家的手上,所以也难怪他们会对巴赫持冷淡或不理解的态度。

另外,巴赫当时能具有较高声望,主要是因为他是优秀的管风琴家和拨弦古钢琴高手。相比之下,他的创作和其他才能反倒没有备受瞩目。由此来看,他死后不久就被世人遗忘,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乔治·弗雷德里希·亨德尔跟巴赫同岁,虽然人们喜欢把他和巴赫相比,但他的际遇却和巴赫完全不同。他原籍德国,他不但是个很有才华的一流音乐家,而且社交能力强,很会表现自己。他很会见风使舵,因而抓住了许多机会,很快就获得了声名,被人们尊称为“亨德尔老爷”;有时候,甚至连王公贵族都得听他的调遣。总之,他一生享尽了荣耀。而我们善良诚实的巴赫先生却不同了,他一直运气不好,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唱诗班指挥,自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受人瞩目,更别说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了。

在人们眼里,亨德尔比巴赫生活得有趣多了。他家的大门,总是随时为有地位有名望的女士们和先生们敞开着,他会陪他们一起享受味道醇美的牛奶和品味高雅的音乐。而巴赫的待客之道却刚好相反,他以正式的礼节来对待每一位来访者,没有丝毫的随意和散漫。去他那因家具稀少而显得极其宽敞的房间里拜访的,都是一些举止高贵而又富有教养的客人。这时的巴赫,往往都会穿上他那身最好的黑呢西装,并且把假发收拾得妥妥帖帖的。

巴赫每一次演奏之前,都会朝客人们礼貌地鞠上一躬,然后才坐到管风琴前。他一动手指,音乐就会缓缓地从他的指尖流出。音乐一开始,人们仿佛听到了一条小溪穿过一座孤独雪山的声音。忽然,涓涓细流变成了湍急的激流,小溪最终流入宽广的大河,缓缓地流向远处……

七、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