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下)
72699000000006

第6章 中学语文标点符号的教学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唐代诗人杜牧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不增减一个字,只增加了一个逗号,移动了两个标点的位置,就改变成为一首绝妙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只添了几个标点符号,把绝句改成了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剧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相同的文字,我们如果给它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它就能表示出不同的意思。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借助于语境、借助于词语这种特定的条件,表示每句话的停顿的语气。人们写文章省不了标点符号,平时的对话同样也少不了标点符号。

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就曾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有机的部分,不是外加上去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种形式的虚字,也不过分”。这就说明,标点符号运用于文字中间既可以传递文字意义方面的信息,又具有文字所不及的作用。

不仅如此,中考、高考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比如说,2007年19套高考试卷中有2套试卷考查了本考点的内容;2006年17套高考试卷中有4套试卷考查了本考点的内容;2005年16套高考试卷中有4套试卷考查了本考点的内容。

可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高考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标点符号教学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标点符号方面的教学。

忽视标点符号的教学,首先表现在语文教材教学上。从笔者的了解看,目前有许多教师,在评议课上,对字音、词义、句子、修辞、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比较重视,而对于标点符号却不予问津,往往只有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才把所有标点符号的种类、用法、作用等罗列出来,一一向学生作介绍,让学生用心记,接着做一些关于标点符号方面的练习题。这就使标点符号的教学不是与语文课文的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明显地出现脱节,这样忽视标点符号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领悟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因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忽视标点符号的教学还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从什么样的体裁应当怎样选材、立意、谋篇、措辞方面作指导,却忽略了标点符号方面的指导。

实际上,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成的文章才能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我曾对高一年级的一个班学生作文中运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看书名号,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作文标题用书名号的竟有九个学生,这说明,他们只知道有个书名号,而书名号该如何用并不了解。其次,有八篇作文一“逗”到底,只在最后一句话结束时用了句号。另外,也会使用一些标点符号,但大多作得不恰当。比如:“明天,我是回家呢?还是留校参加义务劳动?”很显然,这是一个选择性的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当是逗号。

从以上几种情况看,学生中所存在的一是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二是不知道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随意乱用。另外,标点符号的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就像文字,书写要规范,格式要正确,但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却不能做到。

作文中随处可见的破折号、省略号只占一格,引号只是随意性的两点,全文标点都挤在字的位置里,不单居一格,标点符号写于行首,书名号的前一半出现于一行之末等等。从以上情况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重视标点符号使用方面的指导。

因此,我深深感到,标点符号的教学在整个语文科的教学中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使之与其他教学内容置于同等的位置,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了解标点符号知识

(1)明确标点符号的概念标点是文字记录语文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约定俗成的、有别于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句号、问号、叹号、逗号、分号等;广义还包括起标点作用的技术手段,如分段、词与词之间隔空以用改变字体等。

文字和标点都是视觉符号,但文字是有读音的,可以念出来供人听,而标点则有名称而无读音,只能在文字中以独特的形态显示出来供人看,用以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口头语言本身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以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还可利用举动、姿态、表情以用呻吟、叹息、呵欠、笑声等超语言因素作为辅助手段,文字无法利用这些手段,而常常需要依靠标点符号的帮助。

1996年,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的概念作了精确的表述:“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用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2)明确标点符号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三种:

①表示停顿和结构例如: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

在这里,第一个问句,没有标点表示停顿,意思不明。后两个问句说明,标点符号表示停顿的地方不同,结构也就不同,两句话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②表示说话语气书面语里,不同的语气可以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例如:

火车来了。(陈述语气,陈述句)

火车来了!(感叹语气,感叹句)

火车来了?(疑问语气,疑问句)

③表示性质和作用例如: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像这个句子中,用了书名号,表示“题蓝田烟雨图”是一首诗的名称而不是一幅画。而引号内的部分,表明是引用苏轼的原话来说明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3)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掌握七种常见的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和九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的基本用法。

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下面从初高中教材中各举出一例来略作说明。

例:天气愈冷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范进中举》)。

在第一个例子中,结尾处用了一个惊叹号、一个删节号。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维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第二个例子中,连用了三个惊叹号,表现了进听到自己中举消息后的情景,三个惊叹号,增强了语气,体现了范进中举后的惊喜和得意忘形的神态,由此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据此可知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残害之深。三个惊叹号,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突出了人物形象。

由以上两例来看,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如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品味一下某些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及作用,教学效果当会更好。由此可看出,标点符号教学,应当融会于课文教学之中,这样,课文语言的寓意才能令学生真正、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

标点符号误用情况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时应该注意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防止标点符号误用。

(1)问号易误用的情况问号是用来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问号用错了。例如:

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什么人,他们常与你联系吗?

请你问问李明的家在哪里?

根据句意,第一个例句,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在选择问句里,中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问号应放在全句末尾。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句子的标点错了,应该改为: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第二个例句是连续问句,连续问句中的各问句后都要用问号,所以应该改为:你是哪里人?家里有什么人?他们常与你联系吗?

第三个例句,从表面上看,句子末尾有疑问代词“哪里”,但是要注意的是,“李明的家在哪里”在整个句子中只是充当“问问”的宾语,整个句子是表明“请求你做什么”的,因此它应该是一个祈使句,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

(2)顿号易误用的情况顿号是用来表示句子内部冻死词语之间的停顿。但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如果并列成分中还有并列的成分,那么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成分之间用分号。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另外,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如:小姑娘一口气吃了七、八个奶糖。在这个句子中,“七八个”是一个概数,表示小姑娘吃糖的数量,“七”和“八”之间不应该加顿号。

(3)引号易误用的情况引号一般用来表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对象、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时常弄不清楚引用部分中的句末标点和引号的位置应该怎样。例如: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第一个例句中,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的,所以末尾的句号不应该放在后引号的后边,而应该放在后引号前边。而第二个例句,又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末尾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的后边,而不前边。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标点符号我们容易误用,我仅选择几例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综上所述,标点符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以期学生能正确把握文章意旨和在作文中正确地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