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是一篇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入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后列举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谜。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月球,课文写了哪些不解之谜,计划用一课时上完。
也许是心中想着要一课时上完内容吧,在学生将课文读通顺、理解了一些难词后,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列举了哪些有关月球的不解之谜?直奔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进行交流,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还剩一点时间,我让学生质疑,谈了一下自己的体会、交流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就结束了本课的学习。时间刚好是一节课。
可是我的教学目的是达到了,但学生对课文、对月球的兴趣却不浓厚,对我提的问题也并不感兴趣,就连质疑这一环节,也没几个同学提问。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这么一篇有趣的课文,对这么神秘的月球,他们应该是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分析了一下,应该有这几个原因。第一,为了一味地完成教学问题,我操之过急,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想解决的。在解决课文列举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时,也有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质疑,可是为了一课时上完内容,我没给他们多的发言的机会。等课文学得差不多了,再做样子试的让他们质疑,他们又有什么兴趣呢?这样做我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可是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片面地追求教学的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的情感及体验,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了。
经过一番思考与准备我决定再利用一课时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将功补过。这一次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好多同学都羡慕地说想到月球上去,接着我又给他们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这回学生的兴趣浓多了,问题也是一个又一个,我尽量让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回答,或者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想,或者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以后到月球上去工作。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个有关月亮的综合性学习,让他们背写月亮的诗,说带月亮的成语,谈人们对月亮的别称,一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我想这一堂课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无论是态度还是情感,学生都比第一节课的收获要多得多。
看来语文教学还是急不得,我们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不可人为地将它们孤立开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更要为学生的“长效”发展着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不要让学生会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