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上)
72698900000002

第2章 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体现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的趣味之谜运用

语文课理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那一篇篇课文,都是经过多年筛选留下来的文质俱佳的范文,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读散文,应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奔放的感情;读诗歌,应感受到诗人那澎湃的激情,火热的胸怀;读说明文,应为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而感到欣慰;读议论文,应为作者那严密的思考、精确的逻辑、雄浑的论辩而折服。学生从中应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获得无可比拟的享受。

然而,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内容优美、感情丰富的语文课却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一篇篇课文变成了字词、语法的解析,变成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部分的固定模式。这怎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语文“没什么可学的”、“没法复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必须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如下做法是可取的:

上好起始课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犹如京剧演员的亮相,如能获得观众的点头,那底下的戏就好唱了。起始课一定要知识性、趣味性俱佳,方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在讲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时,仅仅强调语文如何重要是绝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的。如果此时给他们讲一些与语文问题

有关的历史故事时,他们也就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如清朝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抄《凉州词》,一不小抄掉了一个“间”。老太太大怒,要杀他的头。书法家辩解说抄的不是诗是词,于是他就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就免了杀身之祸。

在讲如何学好语文时,如果只讲“预习、复习、笔记、作业”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学生一定烦之又烦的。如果以王国维谈学习的三个境界为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国维说学习有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思是说学习必须有强烈的欲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专注,要入迷要持之以恒。

“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经过前两个境界之后,你就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猛然发现自己的学习有了巨大的进步。这样讲课,既教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一举两得。

在讲文学鉴赏时,可以讲苏小妹让苏轼、黄庭坚添对子的故事,收效甚好。苏小妹给苏轼和黄庭坚出了一道题,让他们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横线上各添一个词,构成一完整的对子。苏轼添的是“摇、映”,苏小妹说:“不好。”黄庭坚添的是“舞、隐”,苏小妹还说:“不好。”苏、黄二人不服气地说:“你添什么?”苏小妹说:“我添‘扶、失’。”苏、黄齐声称好。此时可问学生苏小妹添的为什么好,比苏黄二人添的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全来了,众说纷纭,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此时再把答案告诉他们,“扶”字用了拟人手法,把无形无影的微风形容成娇弱的少女,扶住柔嫩的柳丝,既形象,又传神;“失”字把静景写动了,写出了月光与梅花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情景,透出一种朦胧之美。学生在思考、听讲的同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知识要相关

初中正是学生求知欲极其旺盛的时期,而且学生此时求知的特点是“求广博,不求太深。”不广博,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太深学生则接受不了,因此在备课中应注意这些特点。既可以分析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又可以适当地扩大知识面,把相关的典故、故事、文化常识介绍给同学。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体会到文学宝库中有无尽的宝藏,因而有极大的兴趣去探索。如备鲁迅的《故乡》时,在备到对豆腐西施杨二嫂时,可以讲中国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的典故,也可以讲有关四大美女的历史故事。在备《端午的鸭蛋》时,可以介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及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这样既扩大了文章的容量,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做到了文道统一,还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示范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好的文章应反复朗读,好的文章应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而学生一般只读朗读课文,读到文从字顺也就算水平较高的了,至于诵读,他们几乎很少听到过。老师如果能够感情的朗读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用你的声音去打动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体会到文章的美,体会到作者感情,去和作者同爱同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在备课时也要认真诵读,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每当学生听着忘情的诵读时,他们都会沉浸在优美的声音里,沉浸在作者的感情里,头脑中思考着,感情上享受着,陶醉在文章里了。

当学生对诵读有了兴趣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用3-5分钟朗读课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学生有了兴趣,绝大多数同学是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的。

讲课风趣幽默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意思的表达。如果仅有丰富的内容,而“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也会使人听起来索然寡味。因此,语文老师的讲课在连贯流畅、词汇丰富、出口成章的基础上,还应尽量做到风趣幽默,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就必须向社会学习语言,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甚至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语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为讲课风趣幽默奠定基础。如最近学生中特别爱用“酷”和“爽”两个司,意思是“棒”和“痛快”。

老师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老师可以说鲁提辖的表现真“酷”,在讲《荔枝蜜》里杨朔引用苏轼的一句诗“日啖荔枝三百颗”时,老师可以说如果真是那样该多“爽”呀!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老师怎么也会这些词呀?同时这些词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

老师在讲课时还应运用声调的变化、句式的变换和多种修辞方法,使讲课更加有声有色、风趣幽默。

曾有一位青年教师个子较矮,被请到另一所中学代课。他一进教室,有学生说:“这老师的个儿可不高呀!”他听了之后没有生气,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不怎么高,但你的学校没有比我‘高’的,所以只好由我来教你们。”他巧妙地运用了概念的转换,把个子的高矮转换成水平的高低,不仅没有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反而使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出口不凡,不可小看。

后来这位青年教师的讲课风趣幽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超过了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

当然,要想讲课能够风趣幽默是必须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必须尽量使自己的知识渊博,注意汲取人民群众语言中有益的成分,注意学习当前社会中活的语言,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坚持实践下去。

总之,如果我们注意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督促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定能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迈向更高级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