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激励青少年的传奇传说故事
72696900000005

第5章 民间传说(4)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们一起在地里种棉花,突然,一个小姐妹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黄道婆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鸿雁结伴北归,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她一面随口回答了一声这是“雁鹅北归”,一面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兵荒马乱,逼女为娼,弄得我远离乡井,幸亏黎家姐妹帮助,学了点手艺……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把我学得的这点织棉本领向乡邻亲友传授传授,也算我一点借花献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告别了黎家姐妹,回故乡上海乌泥泾来了。

黄道婆千里迢迢,餐风饮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统一了中国,元世祖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家乡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的事,心里非常高兴。黄道婆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人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要畅叙旧情,从小姑出逃讲起,讲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纳十万匹棉布和逼租催税的悲惨情景,三阿婆说:“小姑啊!你想想,老百姓起早落夜连用手剥棉去籽都来不及,怎么能织得出那么多布呵!……”黄道婆听到这里,不觉叹了一口气,问道:“怎么,日子还是那样难过?”三阿婆说:“有啥办法呢?官府只知道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黄道婆听了三阿婆讲的一番苦情,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地商量如何改革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黄道婆要改革纺织技术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四邻八舍,乡亲们也都来向她求教。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老木匠,听得黄道婆有一手纺织本领,心里很高兴,主动来帮助。黄道婆见有老木匠来协助自己,就决定先从改进轧棉籽这道工序着手。她根据海南岛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匠一起商量,画出了图样。老木匠看了十分佩服:一个没读书、不识字的孤女,在外头走了几十年,居然会设计画图!他对黄道婆讲:“黄婆婆,你真是木匠师傅的墨斗线——班母。”黄道婆摇摇手说:“咳,我不过是班门弄斧,只是急乡亲们所急罢了。”老木匠按照图纸加工制造,黄道婆又忙着去串邻走乡了。

三天以后,黄道婆又来到了老木匠家,见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籽棉,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黄道婆很高兴,向老木匠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急得老木匠连喊“不敢,不敢”。这时门外匆匆走来一个壮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四尺多长的木制弹弓,看见黄道婆,就连声呼唤:“黄婆婆,你教我制造的弹棉绳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弹十多斤棉花。你看!……”

原来,黄道婆一面叫老木匠改制轧棉车,一面又开动脑筋。她想如果轧棉车改制成功,那么再用原来一尺来长的小竹弓来弹棉花,仍旧是老牛拖车,步子缓慢。所以她趁老木匠制造轧棉车时,又去找弹棉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了。

老木匠接过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看了又看,壮年人站在轧棉车前,也用手摸了又摸,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黄道婆,你的本事真高呵!”两人抬头一看,面前站着的勿是黄道婆,而是三阿婆。后来,黄道婆又把海南岛人民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传遍了松江府一带。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个民间歌谣,也跟着流传开来了。

戚家军——飞毛腿

民谣:

“戚家军,展神威,

人人都是飞毛腿,

日行三千,夜八百,

杀寇靖边陲。”

原来戚家军平时操练时,不论官、兵人人腿上绑着铅甲码,甲码从少到多,天天增加,练到双腿绑着十来斤甲码行走起来跟平常人一般。一旦行军打仗,把腿上甲码解下,走起路来个个身轻如燕步履快捷如飞。

倭寇本是些乌合之众,无赖之徒,打得赢就抢,打不赢就跑。打也打得猛,跑也跑得快,谁知戚家军追得更快,往往是跑不了多远就让戚家军截杀无遗。

有一次倭寇洗劫大泥一带,戚家军闻讯及时赶到。一场激烈的搏杀拼斗,戚家军为了保卫百姓,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寇酋眼看占不了便宜呼哨一声,这些倭寇,立即四散溃逃,特别狡诈的是他们纷纷冲下海滩烂泥塘里逃命。本想戚家军不敢下海滩里来,即使敢下,在烂泥上也跑不快,不如倭寇天天在烂泥里练出的快速。

谁知戚家军早就防备了,他们人人背上有二片一掌宽,半人高的薄竹片,中间装有铁环,拿在手上可以当武器,乘船时可以当桨划,追倭寇下海滩时,套在脚上,就像北方人的雪橇,快捷如闪电。

戚家军一见倭寇逃落海滩,就人人套上夹板,如流星闪电在烂泥塘上驰骋截杀。倭寇哪能跑得赢,只落得陈尸海滩,无一幸免。

后来,倭寇中传说戚家军个个会念符咒,行走如飞,是天兵天将,是飞毛腿,惹不得。打仗时,一听是戚家军来了,早就吓掉了魂!掉回头没命跑。

自此,戚家军威名振四方,倭寇闻风丧胆。

天地和三江

相传,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神石,不小心落在地上,变成了一座石峰,渐渐地升高长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大山——长白山。

这一天,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脚踩祥云来到了人间,落在长白山上。她们游山逛景,天快黑才走了。姐妹七人回到天宫,向王母禀报了人间情景。第二天,王母摆驾来到南天门,往下一看,果然美景如画,她笑着对女儿们说:“你们看,那群峰环抱,形状像银盆的地方,倒是个洗澡净身的好地方。”大女儿说:“可惜没有水啊!”王母一笑说:“这山谷是个宝地,要能引来天上的水,这池水就能与天同寿,与地同存了。”说完,她拔下金簪,只轻轻地一拨,天河的水便滚滚流下来,不一会儿,就灌满了深谷,出现了天池。从这时起,天池成了仙女们净身戏耍的地方。

有一天,七位仙女又来到天池洗澡。正好,行云布雨的黑龙和白龙路过这里,它们看见仙女们在天池里洗澡,看入了迷,竟忘了按时返回天宫交旨。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派降龙大将,来抓黑白二龙问罪。黑白二龙只好如实招认。玉帝一听,唤回女儿,再也不准女儿们去天池洗澡,又把黑白二龙贬下凡间,锁在天池里,让它们苦度饥寒。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棒槌仙子手捧金钵,钵里装着人参籽,来到长白山播籽种参。她把参粒撒在长白山上,一群棒槌鸟含着参籽飞向四面八方。

从这儿,长白山有了棒槌鸟,人参也在山上扎了根。棒槌仙子撒完参籽路过天池,就听黑白二龙连声叹息,她急忙落下彩云,问二龙为何长叹。二龙告诉她,它俩是因违犯天条被贬下凡,“好心的仙子,你替我们在玉帝面前说个情,放我们回天宫吧。”

棒槌仙子回到天宫,奏请玉帝。玉帝掐指一算,已过八千个年头,照一万年还少两千年。太白金星在一旁奏道:“长白山上种下宝参,何不让黑白二龙去侍弄。”玉皇大帝听太白金星说得有理,就立刻命令黑白二龙,在长白山下各豁出一条大江,以养育山上的人参。

黑白二龙领命,就在长白山下喷云吐雾,开山掘岭。它们整整干了三年,黑龙豁出两条江,一条图们江,一条鸭绿江;白龙豁出一条弯弯曲曲、沟汊纵横的松花江。这松花江两岸全是黄色石头,江底是一色的黑石铺底,结结实实,老百姓都说它是“铜帮铁底”松花江。

康熙王和黑驴子

相传在清朝年间,康熙王经常装扮成一个商人,微服私访。有一天他走得很累,就到一户人家歇脚。

这家人养着一头驴,前些日子刚下了一头驴驹子,相貌长得很难看,尤其是那驴驹子的两个前膝盖,长着两个大包,走起路来七扭八拐的。就是这样的一头驴驹子却被那个商人看中了。他问主人:“你这个驴驹子卖吗?”主人回答说:“庄户人家养一头牲口要犁地、推磨、干杂活儿,我的这个驴驹子长得难看不说,如今连路都走不动,你要它干啥?”商人说:“你要愿卖的话我要。”主人说:“既然你要就随便给上点银子吧,便宜点卖了,省得我再喂养它。”商人说:“我给你二百两银子,把这个驴驹子卖给我。不过我现在还有些事情需要去做,驴驹子暂时不能带走,请你给我喂好,每天多加一点料,一百天以后,我就回来拉它。”这家主人自然很乐意。

第二天一早,商人走了。主人由于得了商人的重金,就精心地喂养着驴驹子,那驴驹子长得膘肥体壮。刚好一百天,商人回来了,他一见驴驹子长得这样壮,很是高兴,当即又给了主人二百两银子,并对他说:“这点钱是你给我喂养驴子的辛苦费。”说完,把自己所带的东西都驮在驴背上。等一切收拾妥当后,只见那商人从腰间抽出一把刀子割开了驴驹子前腿上的两个大包,从两个大包里面伸展出了两个翅膀,商人急忙跳上驴背,闪眼工夫,那驴驹子就腾空而起,驮着那商人飞走了。

后来,那家主人才知商人是康熙王,那驴驹子就是后来传说中康熙王的黑驴子,据说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

从此,康熙骑上黑驴子周游天下,查看民情,精心地治理着国家。

铸钟娘娘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铸钟老爹,专门铸钟。哪里修庙,铸钟都离不开他。他有一个闺女,聪明伶俐,长得也很漂亮。闺女从小跟着他。去年,闺女十八岁,已经和通州一家铸钟人家定了亲,打算今年办喜事。

谁知,这年皇帝在北京要修一座又高又大的钟楼,铸钟老爹被召了去,当了工匠头,这婚事就给耽误了。

北京那时,先修了鼓楼,定更打鼓,全城人都凭这鼓声知道是什么时辰。有了鼓楼,还得要钟楼来配。为了钟鼓齐鸣,皇帝又下令修这个钟楼,要铸一口一万多斤的大钟。于是,召集了全国铸钟匠人,通州那家小伙子也被召来了。为了这钟,还专门在鼓楼西边设了一个铸钟厂。几百号人在这铸钟厂里,没日没夜地干。

铸钟老爹,天天去操持。自从老爹担负了这份皇差,闺女老是不放心,一回到家,总要问他爹钟铸成没有?

有一天,铸钟老爹愁眉苦脸地回来了。闺女一看她爹闷闷不乐的样子,心也沉重起来,她赶忙问:

“爹,遇着啥难事啦?”

铸钟老爹咳了一声,也没言语。

闺女又问:

“爹,有啥不顺心的,你跟女儿说说吧。”

铸钟老爹满心是火,觉着这事和闺女说了也是白说,她一个女孩子家,能管了啥事?可是又一想,身边就这么一个亲人,不跟她说,跟谁说呢?这样,他就把事情说了。

原来,他们铸的这口钟,满以为到期能交工,谁知铸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急得大家没有办法。每次铸,都是铁水浇不成,勉强浇铸上了,也出不来音。最后,他们把铁料换成铜料,把铁炉换成铜炉,修出沙模,再浇铸的时候,还是凝不上。铸钟老爹为了这,吃不下,睡不好。眼看工期就到了,皇上要问罪,大家的命都在这一口钟上呢!

闺女听了,心也像秤砣一样,坐立不安了。心想,如果真的完不成皇差,不仅爹的命保不住,就是我那将来的丈夫,不也活不成了?怎么办呢?她也一时想不出办法,就只好安慰她爹说:

“您老人家别着急,总会想出办法来的。”

铸钟老爹唉了一声,饭也没吃,倒头便躺在床上。

这天,工期到了最末一天了。铸钟老爹心里像滚油浇,早早就上铸钟厂了。闺女也沉不住气了,她也急急忙忙奔到铸钟厂。到那儿一看,火光连天,工匠们各个满头大汗,忙得团团转。铸钟老爹在火光烟色之中,正在招呼着最后的浇铸。姑娘瞪大两只眼睛看着,只见那翻滚的铜汁,一罐接一罐地倒入像小山一样的沙模中。可是浇铸了半天,还是没铸上,铜汁根本不凝,这下大伙都急得说不出话了。

正在这时,闺女急了,大叫一声:“爹,我来了!”猛地一窜,一下跳进了化铜的锅里,立时铜浆飞溅,放出一股青蓝色的彩光,大家都愣住了。

铸钟老爹忽然听到闺女的叫声,急忙跑上前去,已经晚了,只在炉边上拣到一只绣花鞋。

从此,大钟便铸起来了。这口钟挂上以后,声音清脆悠远,几十里地都听得清清楚楚。每次打钟都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起音是“当——当——”,落音是“鞋——鞋——”,人们说这是闺女在要她的鞋呢!

从这以后,人们都管这闺女叫铸钟娘娘。铸钟娘娘的故事,也在人们中流传开了,但那口大铜钟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人参

在长白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赵生,女的叫秀花。小两口儿恩恩爱爱,过得很美满。

秀花生得漂亮,心灵手巧。村子里姓刘的财主早就想讨她做小,赵生他俩成亲后,财主恨得直咬牙根儿。

这年,秀花生了个大胖小子,小两口儿乐坏了。一天,赵生挑着谷子去财主家交租,快到大门口,狗腿子张三“哐当”一声把大门关上了。“东家开门,我交租子。”张三拉开一条门缝儿冲着赵生哼了一声:“东家说,从现在起,晚交的罚一年租。你来晚了,等着罚吧!”

这时财主探出头来,一瞧见金黄色的谷子,就说:“交吧,这算今年的,还得罚一年。”赵生忙说:“东家,你做事太不讲情理了!”财主大声吼道:“你敢跟我顶嘴,张三,给我打!”“你们凭什么打人?”“凭什么?嘿嘿,凭你的小娘子长得俊。”

三四个家丁一窝蜂地围上来,劈里啪啦,拳打脚踢,把赵生打得皮开肉绽!赵生心里窝着一股火,回家后一病不起,没过三天就死了。财主心想,这回秀花算是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