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捷要篇”记载有宋太祖32势长拳、6步拳、猴拳、囮拳、温家72行拳等。他提出练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术要则。同时,他根据当时流传的拳种,博采16家之长,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32势。他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他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断,并大力提倡各种拳法“兼而习之”,以达到“上下周全”、“首尾相应”的全面技能。戚继光所有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和军事体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文武双全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
顾炎武的祖父是一个非常关心政治的人。他看到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生灵涂炭,便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孙子身上,教育顾炎武多研究天文、地理、水土和兵书等。顾炎武的母亲知书达理,她经常给儿子讲文天祥、于谦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勉励他以此为楷模,发愤图强,精忠报国。祖父和母亲的教诲,深刻地影响了顾炎武,使他从小就喜读书、好锻炼。
顾炎武10多岁时,参加了一个叫做“复社”的文人组织,并结识了同乡人归庄。归庄对兵法很有研究,并练得一身好武艺。顾炎武和他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经常在一起演练枪棒,切磋武艺。当时,一般读书人都重文轻武,他们两人则在这种陈腐的风气面前力排众议,积极宣传读书人要文武双全,而且身体力行,苦练不辍。
在顾炎武32岁那年,满洲贵族攻陷北京,建立了清朝。顾炎武获知亡国消息后,极为悲愤,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宋朝的文天祥,为光复故国山河而战。第二年,当清兵南下占领了南京、苏州和他的故乡昆山等地时,他和归庄等人积极参加了苏州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又在昆山发动了抗清起义,并攻占县城达21天之久。后来由于清兵大举反扑,才被迫撤退。虽然连遭失败,但顾炎武爱国的雄心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离开故乡,到处闯荡,一方面增长阅历,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广泛结交侠义之士,勘察地形,策划起义。
顾炎武以衔石填海的精卫为榜样,发誓艰苦锻炼。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他十分佩服历史上的高渐离、班超、诸葛亮、祖逖等人。在实际行动中,他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刻苦锻炼精神,每天练习剑术和骑射,在沙地上学习行军布阵方法。他一天不练剑,心里就感到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觉也睡不安稳,即使到了深更半夜,也要起来补练一番。他学习骑马的过程,更充分地显示了他的顽强意志和刻苦精神。顾炎武原是南方人,本来就不习惯骑马,但他决心掌握骑马本领,于是特意挑选了一匹不易驯服的骜(ɑo)马来骑。尽管一次又一次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但他从不灰心气馁,而是继续苦练,终于驯服了烈性的骜马,掌握了高超的骑术。
顾炎武为了勘察地形,策划起义,游历了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很多地方。在长期旅行勘察地形的过程中,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而且要攀高山,越峻岭,穿密林,涉急流,但他从没有后退过一步。艰苦的生活和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也锻炼了他的身体。
正是由于胸怀浩然正气,一生苦练不辍,顾炎武到了70岁高龄,身体还十分健壮,经常骑着马四处奔走察看地形。不幸在一次旅行中因山路险恶,翻身落马,受伤不治而死。
顾炎武博览群书,对经济、史学、天文、地理、音韵、金石、兵书等,都很有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颜元主张“动以养生”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人。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颜元从小生活困难,边劳动,边学习。19岁时考中秀才,24岁起,开设家塾,教授生徒,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终生未仕的教育家。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颜元继承西周的“文武合一”教育传统,他曾学兵法骑射和技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锻炼身体方面的教育,他自身也喜欢很多体育活动,并发表了一系列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见解,他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当中比较重视养生的一位教育家。
“习行”、“习动”,这是颜元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他积极提倡“动以养生”的思想主张。例如:
“养生莫善于习动”(《言行录·学人篇》);
“常动则筋骨疏,气脉舒”(《言行录·世情篇》);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言行录·学须十三》)。
颜元“动以养生”思想主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或者说与他的经历有关系。颜元生于穷乡僻壤,他“四岁失父,十一岁离母”,童年生活,十分孤独艰苦。8岁时就学于吴洞云,并学一些骑射、剑戟本领。20岁时,因养祖父家庭破落,由城里迁往乡下。在乡下,颜元亲自参加田间劳动,耕田种菜,负担全家生活。劳动余暇,颜元还钻研兵书,学习技击。这为颜元“动以养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颜元生活的年代,正是程朱理学猖獗一时的时候。在理学的毒害下,不少人“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成了“白面书生”,“柔脆为妇人女子”。青年颜元也深受其害。他先后读过《陆王语要》和《性理大全》等理学著作,对他们的理学要旨,笃信不疑,也经常在家闭门静坐,穷理居敬,倍尝静坐顿悟之苦。时间一长,颜元发现,这种静坐冥想的求知方法,与他“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的经世致用的主张,南辕北辙,于是他开始对程朱理学发生怀疑。他34岁那年,养祖母去世。颜元在家居丧期间,因恪守朱子家礼,连病带饿,差点儿断送性命。从此,颜元对理学的态度,由怀疑走上了反对的道路。后来,他53岁南游中州(今河南),更认识到理学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于是,颜元反对理学的态度,愈益坚决,成了当时一个最为勇猛、最为彻底的反理学的斗士。颜元的“动以养生”思想,就是在反理学斗争中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
颜元反对朱子重文轻武的做法,主张文武合一,兵农合一,痛斥那些“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众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的社会现象。他宣称:“习乐则文舞、武舞,习御则挽疆把辔,活血脉,壮筋骨”。“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长人仁义。一时学行,受一时之福;一日习行,受一日之福;一人体之,赐福一人;一家体之,赐福一家;一国体之,天下皆然。”
颜元“动以养生”的思想,特别是他反对脱离实际、空谈玄妙的教人方法,主张“习动”、“习行”,重视体育的思想,并能将此与强国强民联系来,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乾隆皇帝长生有术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从秦始皇到清末光绪帝,前后两千多年的时间,历代帝王年过半百的不多,年逾花甲的更少,达古稀之年的更是寥若晨星。
可清朝的乾隆皇帝竟达89岁高龄,可称耄耋乃去的老寿星了。他在位60年,又当了3年太上皇,是中国封建社会掌权最久、寿命最长的一位君王。
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皇帝80多岁的时候,身体仍然很健康,精力充沛。《清帝外记》一书中这样描写过乾隆皇帝,“其年龄虽已83岁,但其外表观之如60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饮食之季,秩序规则极其严肃,殊堪惊异”。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长寿,与他一生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据清代御医的后代所讲,乾隆皇帝在长期的养生健身实践中,总结了16字长寿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吐纳肺腑。就是每天黎明即起,在室外运用柔和匀长的口呼鼻吸,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能干”。
活动筋骨。乾隆经常打太极拳、散步、爬山、旅行、狩猎。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事务繁多,却还是经常弯弓骑射,沐浴汤泉,游山觅川。他六下江南,简装徒步、私访民情,并把这些都看成是活动筋骨的好办法。
十常四勿。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寝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十常有助于运气行血,抗御外邪;四勿更有助于炼精养气,起居规律的培养,更使乾隆皇帝精力充沛,神采焕发,身登高寿而体不衰。
适时进补。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经常调剂食品组成,常吃一些瓜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偏食,不贪食。不滥吃补品、补药。
乾隆皇帝的16字长寿秘诀,使他获得了历代帝王长寿之冠。真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乾隆的养生术是很值得效仿的。
乾隆贵己重生,同时,还很讲究生态道德,他曾在著名的《哨鹿赋》这样写道:“我曾研究哨鹿之理,觉得可以总结出‘五德’来:哨鹿每年只一次,不再来二次,这是仁;对跑来的鹿射毙它,对逃窜的鹿任它逃窜,这是义;把鹿肉做成美味,放在祭器里,祭神祭祖,这是礼;引鹿而能来,想抓获它就成功,这是智;吹哨而进,诚敬地遵从孔子不射夜间熟睡的动物的教导,这是信。这样做,可以说是符合圣人的大道,难道还算潘兵、司马相如所告诫和讽刺的那样吗!”
《哨鹿赋》全文被镌刻在石碑上,现存于承德“避暑山庄”。
霍元甲习武健身
霍元甲(1857—1910),字俊卿,河北静海县人。清末武术家。霍元甲出身武术世家,祖传的武艺叫做“迷踪艺”,也叫“秘踪拳”,在北方享有盛名。霍元甲除精于家传的迷踪艺外,并益以内功,旁参各派,得技击之精髓。传说他“体软如绵,骨坚似铁”。可是,霍元甲在小时候身体却极其瘦弱,常受年纪比他小的孩子欺负,他父亲霍恩第担心霍元甲日后武事不济,认为他不是一个可造之材,干脆不让他学武,免得日后被他败坏了霍家迷踪艺的名声。谁知霍元甲却是个有志的孩子,每当他父亲教他的几个兄长以武艺的时候,他就在一旁认真观摩,潜心揣度,细心领会,然后再独自躲在家中的枣园里发奋苦练。他从12岁到24岁,整整12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高超的武技,武艺超出了兄长。起先他还不很出名,直到有一次他一举击败几名气势凌人、上门比武的好手,这才崭露头角。他父亲见儿子武艺长进很快,内心非常高兴,从此更加悉心传授,遂得家传七代绝技“迷踪艺”。霍元甲得到父亲的系统指导,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习练武功,他的武技发展更快了。
一天,霍元甲在天津曲店街经营怀庆药栈,当地人为了试他的力气,有一次半夜里,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两个数百斤重的压路石滚堵在药栈门口,看霍元甲怎么办。第二天清晨,霍元甲看到后,伸出腿来一腿一个,毫不费劲地把两个石滚踢到老远。霍的勇力从此出了名。
霍元甲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国家与人民备受列强凌辱的时代,霍元甲身怀绝技,待人非常谦恭,但是对于外国人藐视我国民众的言行却丝毫不能容忍。当时有个俄国力士去天津卖艺,能够力单千钧,扭断铁链,在广告中自称为“世界第一大力士”,并讥讽我国为“东亚病夫”,其气焰十分嚣张。霍元甲得知后怒不可遏,奋臂而起,前往演技场,愿以“东亚病夫”的身份与这个“世界大力士”一决高低。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终因慑于霍的威名,不敢与霍较量,第二天就收起“天下第一”的招牌,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这件事轰动了天津城,当时各报均有记载,国人得知后无不感到振奋。
1909年,霍元甲应友人之召,前往上海,去会另一西方大力士奥比音。那时候,上海正是“冒险家的乐园”,帝国主义分子在这块土地上作威作福,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奥比音在南京路张氏味莼园献技,吹的牛比俄国力土还要大。可是,当奥比音与霍元甲会面时,却一下子被霍的威武气概慑服了,在订立比赛规则时竟提出不准用拳击,不准用指戮,不准用足勾等荒谬条件,使人一眼就看出“大力士”已经气馁。果然,条件刚订好,没有等到正式比赛,不可一世的奥比音竟悄悄地卷起铺盖前往南洋献丑去了。
霍元甲有了这一番经历,目睹中国人备受外国人轻视的情景,痛切地感到,要改变这种状况,仅有他一个人强没有用,要人人都健壮才行,于是慨然有提倡体育之志。他还志愿要打破武术界守秘的陋习,把世代家传的迷踪艺公之于世。就在这一年的夏季,霍元甲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下,在上海闸北王家宅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以教学武术为主要活动。在此基础上,1910年发展为“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霍元甲任技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