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养生主张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末期,封建社会已逐渐形成,荀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学说,成为先秦时期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共20卷,32篇。
在荀子现存的著作中,除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美学领域外,也涉及到养生领域。他不算是一个养生家,但有些养生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
荀子养生思想比较丰富,归纳起来,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在“养”的基础上要“动”。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荀子所说的“养”,指的是人类得以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包括衣、食、日光、空气、水、居住设备等。“备”是齐全的意思。“养备”,即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具有的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动时”,就是经常活动身躯。在荀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注意调养,并且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就不会得病,反之,就不能有健康的身体。荀子的这种“动以养生”的主张,既继承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后来被写进《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也概括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所实行的养生方法,包括“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实践已经证明,荀子的这种动养结合的养生主张是十分正确的,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宝库中的精华,为后来的养生家所继承和发展。
荀子主张,凡养生的人要“重己役物”。“重己役物”的意思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外物。这是荀子针对一些人“以己为物役矣”,即自己被物质欲望所奴役而说的。荀子说这话的意思,是要人们正确对待人的欲望,不要因纵欲而危害身体、败坏德行,最后成为一个“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的人,就是说,虽封为诸侯,称为国君,但仍然和盗贼没有什么区别。荀子看到,“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即拼命追求物质欲望的人,内心没有不忧虑的;成天忧心忡忡,肯定会影响健康。因此,荀子问道:“其求物也,养生也?粥(音玉,出卖的意思)寿也?”意思是,追求物质欲望,是为了保养生命呢?还是出卖生命呢?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张是针对那些“以己为物役”的人而言的,一个人不能整天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被物质所奴役,那样会伤害身体,所以要克服“以己为物役”,要节欲。
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张,虽然重在安邦治国,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但在养生领域,它仍然不失为“养身”、“全生”、“尽年”的方法之一。
荀子重视养生,首先是由于他“贵生”,对“生”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与向往。荀子“贵生”,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统一大业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荀子“贵生”,但不贪生、偷生,必要时可以舍生忘死。这在兼并战争方兴未艾、新兴地主阶级正为统一全国而征战不休的战国时期是积极的。
荀子养生主张的形成,是与他具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天道观分不开的。荀子认为,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的吉、凶、祸、福、病、痊、贫、富,全在人为而非天所决定。他否定天命,主张“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用人事来代替天意,用人力与自然界作斗争,并使天地万物都为人所征服、所利用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但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在确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他自己的养生主张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导致了他对人、对人的能力、人的健康的高度重视;而人们通过“养备而动时”,赢得了健康的身体,聪敏的能力,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条件,进而又证明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的无比正确。荀子的养生主张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道理就在于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认识养生问题。
李悝发布“习射令”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文侯相国(战国时期官名,为百官之长)。李悝与赵国的公仲连、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商鞅,都是战国初期积极主张和实施变法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李悝在为魏文侯的相国以前,曾经担任过“上地”的地方长官(“上地”在陕西绥德一带,与秦国近邻)。李悝为了防范秦国的进攻,积极主张并组织郡内的人练兵习武。他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射箭,并都能成为一个善射者。所谓“善射”,就是要“百发百中”,“百发失一不足为善射”。这种要求,显然是对射者的高标准要求,百发百中非一日之工,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刻苦练射。
其实,射箭是中国古老的体育项目,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与猛兽和飞禽作斗争中逐渐发明了弓箭,那时只作为生产的一种工具。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部族之间战争的爆发,弓箭才作为一种武器而用于战场。于是,平时练箭就成为一种体育活动。我国周朝时期,射箭已经非常盛行。射箭比赛常常进行,天子诸侯有“大射”、“宾射”、“燕射”之分,民间也有“乡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墨子擅长于射箭。《公孟篇》说:“二三子复于子墨子学射者。”说明常有人跟墨子学习射箭。墨子说:“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墨子对“善射御之士”和“不能射御之士”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办法,其目的是为了奖励学习射御,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不过,尽管在春秋战国之前射箭运动就已经很盛行,但还没有达到春秋战国时李悝对射箭那种重视程度。李悝为了更广泛在民间开展射箭,达到百发百中的程度,他下了一条命令,后人称之为“习射令”。命令的主要内容是:“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音地),中之者胜,不中者负。”意思是,对一些不易判决的官司,就让其双方进行射箭比赛,射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赢了,射不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输了。
用射箭来决定官司的赢输,今天看来的确是荒唐可笑的,但李悝下令让人们练射箭,目的并不是仅仅用于打官司,而是以此作为练箭的手段,目的是促进每个人都要学会射箭,提高射箭技艺,人人成为善射者,以防御秦国的侵略。从这一点来看,李悝所发布的“习射令”并不是荒唐的,因为实施“习射令”以后,确实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娴熟的射箭技能。所以,当秦国侵略时,他们确实靠着高超的射箭技艺打败了秦国。实施“习射令”,达到了预期目的。
从此以后,各国射箭的人越来越多,涌现了无数射箭好手,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自古以来屡见不鲜。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史记》中记载的“李广射石”,不仅百发百中,而且力大无比。我国古代南北朝有个名叫孙晟的神射手,他能“一箭双雕”等等。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药和火器发明了。弓箭,这种原始的生产和战斗武器才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被较先进的火枪火炮所代替。但是射箭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仍然被流传下来,后来这项运动在世界各国开展,普及各国。国内和国际射箭比赛经常举行。现在,射箭已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项目之一。
霍去病踢球震军威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古代爵位名)。
西汉时期,汉朝北部疆界长年受到匈奴贵族的侵扰。匈奴进犯汉朝边界后,不断掠夺人民的财物,杀戮汉族官吏百姓,使边疆一带百姓不得安宁。霍去病小时候就十分仰慕将军率兵打仗,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杀向战场,为朝廷立下战功。在他18岁那年,他亲自到汉武帝面前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少年有志,胆识超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封他为剽姚校尉,霍去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很快他便率军开往前线,首战告捷,立下了赫赫战功,消息传到汉武帝那时,汉武帝十分高兴,对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更加赏识。霍去病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率兵多次打胜仗,除了他有超人的胆略、勇武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重视通过在军队开展体育活动,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鼓舞将士的士气。
有一次,霍去病在边塞与匈奴作战。一天,他在朦胧的月光中巡视军营时,他发现因为军中缺粮,战士们情绪很消沉。这怎么能打胜仗呢?霍去病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让军队中的工匠用皮革缝制了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再命令士兵在宽阔的荒野上修了一个球场,又在球场上挖了些坑,并规定谁把球踢进坑里谁就获胜(就像现在踢足球射门一样)。
随后,他把将士分成若干个队,又把球分给球队,组织各队进行比赛。为了使将士们都能参加这项体育活动,霍去病亲自带头同将士们一起奔跑、欢笑。哪队踢胜,他还奖给酒肉以作鼓励,使这项活动搞的生动活泼。这下不但锻炼了战士的身体,激发了将士的士气,也培养了将士们勇敢拼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当军粮运到的时候,霍去病率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将士英勇善战,奔袭一千多里,渡过居延水,征服祁连山,俘虏了匈奴五个王,歼敌三万多人,使匈奴单于军队减少了十分之三。霍去病战战告捷,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但守住了边疆,夺回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和羌的联系,控制了河西地区,还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从西面包抄匈奴的战略计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战役”。这次战役的重大胜利,使气焰嚣张的匈奴遭到沉重的打击,也使汉朝西北方面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霍去病因在这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武帝下诏褒奖了霍去病,并封他为冠军侯。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奉旨分兵进剿匈奴最后两支劲旅——匈奴左右贤王的部队,霍去病率部出征,入敌境一千多里,歼灭匈奴精锐七万余人,击溃匈奴的主力,迫使匈奴远遁,使南北匈奴重归统一。从此西汉更加强大,疆域扩大,人口倍增,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
陶侃运砖头练筋骨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初为县吏,渐升至郡守,也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将。在击败反晋武装后,任荆州刺史。
祖逖(东晋名将)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今江苏南京),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了。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叛变,攻进了建康。东晋的一些大臣束手无策,后来依靠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本来是王敦的部下,陶佩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调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屋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才把陶侃调回荆州任荆州刺史。公元325年提升为征西大将军。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一寸光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赌博,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打这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陶侃前前后后带兵41年,由于他注意锻炼身体,执法严明,办事认真,谁都佩服他。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东晋名将。
公元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东晋统治集团只想偏安江南,不图收复中原。南渡的人民思念故土,要求同留在北方的人民一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祖逖就是当时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