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明察秋毫的故事
72696400000002

第2章 明察秋毫(1)

巧断偷锅

一天,包公正在公堂上批阅公文,突然,拉拉扯扯地进来两个打官司的人。

包公抬头一看,一个像是小商贩,一手提口铁锅,一手紧揪住对方的衣襟;被揪的是个瘸子,而且只有一条手臂。

衙役拉开两人,喝令他们跪下。

包公问:“何事争执?从实说来。”

那商贩模样的向上叩头,指着放在地上的铁锅说:“禀告大人,小人开了个小店,贩卖这铁锅养家糊口。昨天半夜,被小偷偷去五口。小人发觉后,佯装不知,今天果然这小偷又来,被小人捉获,请大人明断。”

那跛子急忙申辩说:“大人,小人是个残废,只有一条好腿,一只手臂,”说着挥了一下左手,“那铁锅这么沉,我如何拿得起,又怎能偷得走?望大人为我伸冤。”

包公听了两人的话,一时难以决断,暗暗沉思,看那商贩,宽额头,厚嘴唇,一脸忠厚模样,说话的神情也不像是诬告,但他一无见证,二无赃物,五口铁锅不知在哪里,怎能给跛子定罪?况且跛子的话,也不无道理,叫我如何是好……包公想了好一会,忽然眉头舒展,计上心来。

他拿起惊堂木,重重一拍,指着商贩,大声喝道:“大胆刁民,那跛子手足俱残,怎能偷你铁锅?分明是你诬告人!”小商贩一听,叫苦不迭。

包公又对跛子说:“这人诬告你,本官自会处置。念你蒙受冤屈,又是残废之人,现把这口铁锅赏给你,你拿回去吧。”

跛子一听,非常高兴,他的老鼠眼滴溜溜转了几转,心想:“都说包公断案如神,其实是个糊涂蛋。我偷锅非但无罪,反而受赏哩。”他想着,高高兴兴地走到铁锅前,用那左手抓住锅口,用力一提,脑袋就势一低一伸,大锅就顺顺当当地被他顶在头上了。他挺直腰,一颠一簸,得意洋洋地向外走去。

包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全然明白。他拿起惊堂木,又是猛地一拍,大声喝道:“大胆毛贼,还不赶快站住!本官把铁锅赏你,实是试探,看你所说的是真是假。果然你得意忘形,露出破绽。你动作熟练,分明是个惯偷。左右,与我快快拿下!”

跛子一听,知道中计,只得乖乖地招认。

检验绝招

宋朝末年,我国已与各国开始海上贸易。上海是最早的贸易港口之一,受松江府管辖。当时进出口的货物已达数百种。出口最多的是早已闻名海外的中国瓷器,进口最多的就是被称为“花番布”的印花洋布。松江府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检验进出口物资的官员,叫“市舶官”。

第一任市舶宫刚走马上任就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使他寝食不安。

原来,当时有个最大的洋商,名叫爱提斯,是个狡诈之徒。那时漂洋过海全是木船,千里迢迢,难免遇到风浪,船要进水,而布一旦浸久了水就要受损。爱提斯欺中国没有检验仪器,每逢船舱进水,就在未到达上海之前,停在沿海的隐蔽岛屿上,雇人将受潮受损的洋布晒干整理,然后再进港。对这种布,单靠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只能照数收下。

我国出口的瓷器,尽管用稻草扎、竹箩装,可是经过长途跋涉、海上颠簸,到了国外还是破碎严重,因此交货数量不足,常常被罚款。

市舶官眼看受洋人糊弄,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他们的口袋里心痛呀!他感到上负朝廷,下负商人、百姓,茶饭无心,终日苦苦思索。他想呀,想呀,这一天忽然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多日,那个爱提斯又运了大批洋布到达港口。市舶官知道其中又混进不少海水浸过的布,但他不动声色,立刻发出请帖,在知府大堂宴请中外布商。

应邀的中外商人按时来到灯烛辉煌的知府大堂。宾主坐定后,市舶官下令上菜。但端上来的,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熊掌凤肝,而是在每人面前放一只洁白的空瓷盆,大家不免纳闷。这时市舶官令人取出一匹洋布,先请赴宴客商验明布上印记,然后当场将布剪成豆腐干大小,在每人盆中放上几块。放好后,市舶官拱手说道:“在菜肴上来之前先请诸位尝尝爱提斯先生进口的洋布。”说着他从盆中取出一块布放在口中嚼了起来。众商人不得不跟着把布放在口中咀嚼起来。原来市舶官是当众检验洋布。

这时,市舶官问大家:“味道怎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满口咸味!”只有爱提斯说他尝不出什么味道。市舶官说:“那好!。”又命人当众抬出一口大锅,放在熊熊火炉上,注入清水,然后把刚才那匹洋布剪下一段在锅中煮了一会儿,取出布匹;接着又命人在每人席前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市舶官先让众人尝豆浆,淡而无味;再命人将锅中煮布的水舀在每人的豆浆中,那碗中的豆浆顿时凝成豆花。市舶官问爱提斯:“爱提斯先生,你还有何话可说?”爱提斯一脸尴尬,只得当众承认部分布匹确实被海水侵蚀,同意退货赔款。

虽然初战告捷,但市舶官又想到:“点卤凝浆”的办法只能检验布匹是否受海水侵蚀,如果船只在长江口遇到风浪,布受江水侵蚀,没有咸味就很难检验了。他想来想去,一时想不出好办法,就到各船上实地考察。一天他在一艘船上捡到一粒绿豆,顿时心里一动,喜上眉梢,立刻把绿豆放在袖中。回府后,他再次招请各洋商,向他们宣布说:“今天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在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船抵上海港后,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洋商们听了这个怪规定,迷惑不解,只有爱提斯肚中暗暗好笑:这又是你用的妙计,还能瞒得了我?上次失着,被你占了便宜,嘿,以后休想!

很快到了来年九月十五日,爱提斯的货船到了。市舶官亲临船舱检验,果然一行洋布,一行绿豆,装得整整齐齐。于是市舶官同意启舱,并约定仍在知府大堂检验。

到了检验那天,知府大堂内中外商人云集,大堂外面还来了不少看热闹的老百姓。待人员到齐,市舶官登堂问道:“爱提斯先生,你这次货船可曾进水?”爱提斯用手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说:“靠上帝保佑,这次风平浪静,船舱滴水未进!”市舶官又问:“别人的船都在八月底进港,你为何九月十五日才到?”爱提斯说:“因为装货慢,迟开几天船,到得也晚了一些!”市舶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你不是说这次途中风平浪静吗?我们中国有句谚语,叫‘三月三,九月九,行人莫从江边走。’今年的九月初九日,长江口风浪特别大,你的船在哪里?”这一问,问得爱提斯张口结舌。

这时,市舶官叫衙役抬出一麻袋绿豆,先请爱提斯验明封口和印记,然后当众倒出,其中有一些已经发芽,市舶官捡出当中最长的一根芽儿,说:“根据这根豆芽推测,正是九月初九进的水,唯有你耽搁到半月才到。”爱提斯不由心中纳闷,上次市舶官提出装船要一行布匹,一行绿豆,他就猜透市舶官想用绿豆遇水会发芽,来检验布匹是否受潮。这次装来的绿豆全经他蒸过晒干,怎么会发芽呢?于是要求再抽检一包,但还是发现有少数发芽。他懊悔没把绿豆全部蒸透,但又不能明说,只得乖乖地折价罚款。

爱提斯两次耍奸,均被戳穿,心想:我来一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他向市舶官提出:从严检验布匹,理所当然,但你们出口瓷器也要加倍检验,如果到了大洋彼岸,以碎次充好,也要加倍罚款。市舶官满口应允。

爱提斯把一船瓷器运到本国后,也大张旗鼓地邀请各国商人一起检验,还特请了乐队,大吹大擂,企图报“绿豆芽”之仇。谁知检验下来,不要说瓷盆,连一个碟子都没有碎,气得爱提斯差一点当场昏厥。

咋回事呢?原来市舶官已料到爱提斯会在瓷器上大做文章,因此在瓷器装船之前,命人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然后洒上少量清水,将盖子盖上,包装得与以往一模一样。这样,在运输途中,绿豆缓缓发芽,绿豆芽无孔不入,几乎将篓中所有空隙全部填满,任凭风浪颠簸,瓷器有了软硬适中的“绿豆芽”保护,安全无损。

市舶官巧用绿豆芽检验进口洋布、保护出口瓷器的绝招,从此名扬中外。

细心辨凶

蒋坚,江西船山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很有政绩的一位官员。

据史书记载,蒋坚自幼机警聪慧,善于动脑,在他七岁的时候,曾以察言观色识别出一个杀人凶手而被称为神童。

蒋坚出身于船山县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开始爱读诗词,后来喜读经书,到六岁去私塾读书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历史的过程中,他最佩服的是唐朝的狄仁杰、宋朝的包公和明朝的海瑞。他认为这几个人最有智慧,别人断不清的官司他们能断清,别人破不了的案子他们能破,别人扳不倒的奸邪之臣,只要到了他们手中,就在劫难逃。于是,他渐渐地对法律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将来也要做一个善于破案的官员,为百姓除掉一个个害群之马,过上放心安定而又不受人欺侮的日子。

在他七岁那年的一天,蒋坚跟着叔父去一位朋友家,路过一所寺院,见门前围得人山人海。蒋坚好奇,央求叔父一块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奇事,值得这么多人围观。

蒋坚由他的叔父牵着手,分开人群,挤进寺内。只见大殿门口外的一条长凳上,坐着几个公差;另有几个公差在大殿西侧的一间小屋内,一会儿带来了个和尚出来,一会儿又带了个和尚进去。那差人一个个神色严肃,那被带进带出的和尚,又一个个面带愁容,战战兢兢,甚是不安;大殿内,众僧人盘腿打坐在蒲团上,似乎在等待着公差的轮流传唤。

叔父悄悄地向旁边的一位观众问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气氛如此紧张?”

那观众悄声说:“发生了这么大的人命案子,你怎么不知道呢?昨天晚上,附近一所寺中的方丈被人杀害了,县令怀疑是这个寺中的和尚干的,正派差人遂个询问追查呢!”

蒋坚也小声插言问道:“追查出凶手没有?”

那人说:“还没有呢!附近寺庙这么多,谁知道凶手在哪个庙中?难查着哩!”

蒋坚听罢,也不再问,便细心地打量一个一个坐在地上的和尚,不大一会儿,他忽然有所发现地悄声对叔父说:“叔父,我发现凶手了。”

叔父急忙制止说:“人家这么多公差都没有查出凶手,你刚来一会儿能发现什么?可不要瞎说。”

蒋坚认真地道:“我并非瞎说。”

随后,他用手指了指大殿内那个年龄最大的老和尚,继续小声对叔父说道:“我敢断定,这杀人凶手,就是那个老和尚!”

叔父问:“你有什么根据?”

蒋坚说:“你看他口中虽然像在念经,眼的余光却在东张西望,哪有一点认真念经的样子?他表面虽然故作沉着,神色中却流露出无限恐慌,两腮还在微微颤动,这正是他心神不定的象征。凶手不是他才怪哩!”

叔父听蒋坚如此一说,细细看了看那老和尚的神态,感到侄儿观察得很细,说的也很有道理,于是悄悄靠近一个公差,把情况说了一遍。

那差人听后,立即报告了班头。那班头即刻将那老和尚传到西屋,严加审问。那老和尚做贼心虚,不能自圆其说,最后感到再也无法逃脱罪责,只好如实交代了杀人经过。

县令佟国珑见一个不到十岁的娃娃帮他破了一桩人命案子,十分高兴,立即召见,称赞他为神童,奖励了他二百两银子,并嘱咐他的叔父说:“回去好好供他念书,此儿将来必成大器。”

康熙五十二年,佟国珑升任山西泽州知州。此时,蒋坚已经长大,被佟国珑召去做官,负责审理案子,结果“屡雪疑案”,受到称赞。

范贾募兵

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淮安知府范贾正在批阅公文,忽听有人击鼓告状,便命差役将告状人传进大堂。

告状者是一对年老夫妇。诉说他们的儿子大牛在结婚前夕,外出置办彩礼时突然失踪,生死不明,要求府衙出面寻找。

范贾向老夫妇问了一些情况,立即排除了几种可能。大牛与未婚妻秀英是乡邻,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很深,是决不会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也不会被人轻易劫走。可能是他路遇强人,强盗见他携带购买彩礼的巨款,趁其不备将他杀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大牛的尸体。范贾安慰了老夫妇几句,让他们回家静候消息。

从大牛的村子到城镇,途中有一个大塘叫五里汀。范贾带人来到这里,进行打捞。费了半个时辰,果然在水塘中捞出一具年轻男尸,后背有一刀伤,经辨认,死者是大牛。此时正是严冬腊月,从死者的形态看是刚被杀不久。范贾却当众宣称,大牛是被入侵的倭寇杀害。当时淮安周围正是倭寇经常骚扰之地,所以众人也都信以为真。

范贾当即命人贴出告示,重金招募100名乡勇,保卫地方,以防倭寇再来烧杀抢掠。告示一出,应募者甚多。范贾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发现应募者个个腰圆背阔,孔武有力,他一个个亲加慰勉。

范贾突然在一个汉子面前停住了脚步,两眼紧紧盯住了他的眼睛,那汉子被他看得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地低下了头。范贾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反穿棉袄?”

那汉子一时无以对答,半晌才说:“我要紧赶来应征,不在意穿反了棉袄!”

范贾命人将汉子的棉袄脱下,见正面的布上沾上不少血迹,便问道:“这血迹因何留下?”

那汉子支吾其词:“我也遇到了倭寇,与他们拼杀,不意留下了血迹。”

“胡说!”范贾揭穿说,“倭寇今年夏天曾来境滋事,已被肃清,近日已无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迹,明明是新沾上的。”

汉子说:“听说老爷曾宣称塘中捞出的尸体是被倭寇杀死,怎么又说没有倭寇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