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恰巧遇到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直把他吓得心惊肉跳,直冒冷汗。
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越想越慌,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虽然打了草,但我这条躲在草里的蛇也被惊吓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哪怕有一点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古代战例】
弦高犒师退秦兵
春秋时期,秦国势力越来越强大,秦穆公就有吞并郑国的野心。
公元前628年,留在郑国的将军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臣蹇(jiǎn)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去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最终,孟明视率军去灭掉了滑国,就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待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撤走。
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在这个故事里,弦高就采用了“打草惊蛇”的办法,智退秦军。
【古计今用】
茅台一摔天下闻
贵州茅台酒产于我国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该酒醇厚浓香,回味悠长,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
但茅台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外的影响远没有国内大。有一次,厂家代表带它去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世界酒类饮料博览会。该博览会汇集了世界各国著名的饮品,而世界著名的酒类品牌也决不肯放弃这样的好机会。
茅台酒是首次参展,光租展位,就花了很大一笔开销。但厂家认为,只要能够提高知名度,还是值得的。然而,面对法国的香槟等西方传统的酒类饮料,人们对来自中国的茅台酒展台根本不屑一顾,加上茅台酒的包装相对简陋,也不被酒商重视,展览的第一天,茅台酒基本无人问津。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茅台展台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他们决心要扭转这种受冷落的状况,就想起了“打草惊蛇”的营销计策。于是,第二天的展览开始之后,在人流最高峰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精彩的一幕:茅台酒厂的工作人员拿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厅中央,假装不小心将它“打翻”在地。随着“砰”的一声,茅台酒摔成碎片。顿时,整个大厅里充满了茅台的酒香,香气四溢。
参观展览的人们立即被这从来没有闻到过的香味所吸引,好奇地相互打听这是什么牌子的酒香味。茅台展台人员抓住这一机会,向参观者介绍茅台酒。很快,茅台酒展台就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各国的评酒专家同声称赞:“真是好酒。”
当天茅台酒就引起整个展览会的轰动,新闻媒介也闻风而动,纷纷予以报道。结果,茅台酒在本次展览会上获得金牌。从此,它身价百倍,扬名世界。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释义】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某种已经消灭或没落的思想、行为、势力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计名探源】“借尸还魂”可能源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太上老君把他收为徒弟。一次,李玄要随太上老君到仙界去游玩,但他的肉身却上不了天,临行前,李玄嘱咐他的徒弟看护好自己的肉身,不得有半点马虎。
但李玄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他的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父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便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
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久,李玄在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袒腹露胸,并跛了一条腿。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喷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变为铁杖,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反被人们忘记了。
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
【古代战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秦朝末年,在暴政的统治下,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都想起来反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有两名秦朝军官押着九百名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驻防。这时正是夏天,常常下雨。队伍来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因为此地靠近淮河的支流浍河,地势低洼,暴雨连续下了几天,把大道都淹没了。队伍只好扎下营来,等天晴了再走。这九百人的队伍中有两个强壮的大汉,被推为屯长。一个叫陈胜,是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一个叫吴广,是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这天夜里,他们在帐篷里嘀嘀咕咕地商量着怎样逃跑。原来,按照秦朝的法律,误了日期,就要杀头,而现在再怎么赶路,也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
“既然误了期,到那儿是死,现在逃走被捉住了也是死,还不如干脆拼死造反呢!”陈胜恨恨地说。
“朝廷那么强大,我们怎么造反呢?”吴广有点犹豫。
“天下人受秦皇暴政的苦已经很久了。听说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按理不该由他来继承皇位,应当做皇帝的是他的大哥公子扶苏。因为扶苏常常劝他老子不要多杀人,就被秦始皇派去守长城了。如今听说二世为了篡位,害死了公子扶苏。老百姓只听说扶苏很英明,但还不知道他的死讯。楚国的大将项燕,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又十分爱护,很得人心。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在楚国灭亡时逃走了,咱们楚国人很怀念他。要是我们现在假借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反对秦二世,响应起义的人一定会很多的。”陈胜分析说。
吴广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和陈胜一起造反。当时的人都很迷信鬼神,两人就决定利用这一点,先要取得九百个壮丁的信任。
于是,他们上街买了块绸子,上面用朱砂写着“陈胜王”三个大字,然后把这块绸子暗暗塞进一条鱼肚里。一个壮丁从街上买回了这条鱼,剖开鱼肚发现了这个字条,这事一下子在壮丁中传开了。
那天晚上,陈胜又叫吴广到营地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去,在一个竹笼里点上烛火,然后把它放在草木丛中,远远望去,就像忽明忽暗的“鬼火”一般在闪耀着。吴广还躲在那里模仿着狐狸的声音,叫着:“大楚兴,陈胜王。”大家越发奇怪,认定陈胜是个“真命天子”。
吴广一向爱护别人,壮丁们大多和他很合得来。一天,他趁两个军官喝醉时,故意要军官放他们回家,想用这些话来刺激他们,使他们发火,以激起大家的不平。两个军官哪知是计,果然扬起鞭子,狠狠揍了吴广几下。吴广大骂起来,军官就拔剑要刺,吴广、陈胜见火候已到,就冲上去夺过两个军官的剑,将他们刺死了。
接着,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起来造反,九百个壮丁一齐响应,揭竿而起。于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大起义。
【古计今用】
巴拿马运河诞生
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巴拿马运河的诞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但在一位年轻工程师的巧妙设计下,最终顺利成功。
1880年,法国一家公司承包了建造一条通过巴拿马的运河水道。谁知,在挖掘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一工程。
后来美国也想建造一条运河,横穿美洲大陆,扩大国际贸易。但是,他们把地点选在尼加拉瓜,国会的议员们也准备批准这一工程。
年轻的工程师布诺·瓦列拉认为,停建巴拿马运河,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大损失。他决定改变美国国会的看法,遂想出了一条“借尸还魂”之计。
瓦列拉记得,几年前,尼加拉瓜曾发行过一张印有莫莫通博火山的邮票,此火山正巧坐落在拟议中的运河路线附近,据说这是座死火山,但邮政局为了美化邮票,在火山口画了一些烟环,同真的火山一样。于是他找到了九十张这样的邮票,给每位议员都邮去了一张,并附言:这是官方的见证。议员们看到了这些见证后,认为火山对运河威胁太大,改变了在尼加拉瓜建运河的决定。后来,人们还是在横穿巴拿马地峡建造了这条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可以通航76000吨级轮船的运河。
瓦列拉借一张邮票的“尸”还了在巴拿马建运河的“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释义】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计名探源】“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所居住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使人感到畏怯。这句话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伏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计”的说法。
【古代战例】
郑庄公出游
春秋时期,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庄公是个难产儿,他出生时双脚先出来,使其母武姜饱受了痛苦,所以,母亲十分讨厌他。相反,小儿子共叔段却很受母亲的宠爱,母亲想立他为郑武公的继承人,但郑武公不同意,仅给共叔段一个小小的官职。武公死后,庄公做了一国之君。
武姜对心爱的小儿子小小的官位十分不满,就向庄公提出:把制地封给其弟。庄公没答应,因制地地势险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于是,武姜又为小儿子讨封京地。谋士祭仲对此持反对意见并指出,京地地处要冲,在政治、军事上几乎与国都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另外,共叔段又是武姜最喜爱的儿子,若给了他这块地,终有一日他会成为第二个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