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发青少年的科学奥秘故事
72695700000007

第7章 天外探秘(6)

中国发射第一个通信卫星

1972年2月,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提前降落在了北京首都机场,一个神秘的集装箱从运输机上卸了下来,露出了活动型的卫星地面站。尼克松访华的当天,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一起,观看当天接待活动的录像。刚看了几个镜头,尼克松便指着录像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然后指着身边的黑皮箱说,从我踏上中国领土的第一步起,我在中国每时每刻的活动情况,全都由它记录在案,然后再通过我们天上的通信卫星,将每一个活动细节随时传回美国。

周恩来听后十分震惊,在接待完尼克松后,立刻找来有关人员询问。有关人员把“黑匣子”和卫星地面站的有关情况详细地向周恩来作了介绍,最后不无遗憾地说了一句,可惜的是,现在天上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周恩来一下子沉默了。

尼克松访华结束后,他带来的那个卫星地面站被中国买了下来。

同年下半年,日本首相访华,也随身带来了“黑匣子”和卫星地面站。访华结束后,中国把日本带来的卫星地面站也设法买了下来。两个卫星地面站的购买,缩短了中国卫星地面站研制的时间。

1975年3月31日,研究发射通信卫星的工程开始启动。经过9年会战,中国的通信卫星终于横空出世。1984年4月16日,卫星通信的试验正式开始,向电视传输发送中央电视台当天的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比预想的还好。那时,即使偏远的边疆和山区,也第一次看到了由中国自己的通信卫星从北京直接转播过去的电视节目。1984年5月14日,通信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从此,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4年7月7日,苏联宇航员萨维茨卡娅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太空飞行,乘坐飞船顺利和礼炮7号空间站对接。这次的任务是做一次太空行走,她需要在太空中试验一种太空维修机器。这种机器已经经过科学家15年的研究,能在太空中进行金属电焊、切割和喷涂等作业。在紧急时候,宇航员可以利用它去舱外抢修故障。而且,它也可用做安装大型天文望远镜、太阳能电池板的工具。

7月25日,梳着一条小辫子的萨维茨卡娅走出空间站,进入了广袤的太空。初次进入遥远而神秘的太空,萨维茨卡娅并未感到太空如外界描绘的那般冰冷、寂静,她眼中的太空生机勃勃。当时,她的太空维修工作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根本没有机会聆听想象中的宇宙之声。萨维茨卡娅在一个特殊的踏板上站稳后,就开始作业。维修机器就在她面前,整个机器的重量大约为30千克,但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使它显得很轻。萨维茨卡娅小心地利用机器作护板,挡住自己的宇航服,以防被电焊的火花烧坏。如果不小心宇航服出现一个小小的洞,那么她就会因为宇航服内的空气泄漏,而导致窒息死亡。萨维茨卡娅按计划完成了电焊、切割和金属喷涂等工序,下一步就是进行较大规模的拼装和装配作业,这是为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打基础的。她一面工作一面向地面报告:我已接通电源,机器开动……我开始对金属模板焊接……现在我开始第三种作业了……她在离地面高达300千米的太空中,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舱外作业,完成了预定任务。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中留下“足迹”的女性。

7月30日,萨维茨卡娅成功返回地面,结束了13天的太空飞行。

挑战者号失事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终于发射起飞。顿时,看台上前来参观的群众一片欢呼,其中包括机上7名宇航员的亲人。

挑战者号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整个翻转了180度;24秒过去了,一切正常;42秒过去了,一切正常,航天飞机的速度已经达到每秒677米,高度已达8000米;52秒时,航天飞机接到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全速飞行,59秒时,挑战者号已经达到1万米高度。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计算机荧光屏幕上,各种数据的显示都未见任何异常。

就在这59秒之后,地面发射场就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冒出一丝丝的白烟,但是这个微妙的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这时航天飞机的飞行高度已达1.6万米。又过了几秒钟,第73秒时,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随之传来一阵巨大的闷响,挑战者号的燃料箱在空中发生爆炸,航天飞机出现解体,天空中立刻出现了一团橘红色火球——挑战者号爆裂成一团大火,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下飞散。

挑战者号失事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所有在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惊呆了。爆炸产生的碎片噼噼啪啪在发射场东南方3万米处的上空散落,时间长达1小时之久,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挑战者号事故引起美国全国极大的震惊。当天,美国全国各地下半旗志哀。1月31日,在休斯敦航天中心隆重举行有1.5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亲自出席,并在会上发表了悼词:“通往未来的道路充满着艰险,人类进步的整个历史就是同困难的斗争史……”

即将退休的“哈勃”

1990年4月24日,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进入61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哈勃”耗资15亿美元,主体结构呈圆柱形,两侧各有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望远镜的最大宽度可达13.7米。望远镜上装有精确制导敏感器,它可测出望远镜到目标天体的距离,测量精度是地面望远镜的10倍。但由于制造的误差,刚开始它只能看清40亿光年距离的天体。

在投入天文观测后,哈勃望远镜获得了一些重大发现,令科学家们激动不已。太空专家亨利说:“‘哈勃’的美妙照片吸引了每个人的眼睛,它传达的宇宙魔力简直难以言表。”

自发射到目前,已经过去了近20年。在这期间,哈勃望远镜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理和仪器更换。现在看来,“哈勃”的陀螺仪能支持到2008年,电池能用到2010年,但主照相机2006年已两次“罢工”。于是美国人在2006年对其进行了维修,为“哈勃”安装了“宇宙起源摄谱仪”和“宽视场照相机”,增加电池、陀螺仪和导航传感器。它的后端还装上了把手,使它更容易被抓住,为可能2020年后的脱轨销毁做准备。维修后的“哈勃”至少能延长3年寿命,坚持到2013年。

2013年,接替“哈勃”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千米的稳定位置。这台总造价15亿美元的望远镜,能看到比“哈勃”所看到的天体暗400倍的天体。与“哈勃”的另一个区别是,它在太空中所处的位置任何载人航天器都无法抵达,从而无法维修和改造,因而必须是个完美无缺的作品。

宇航员徒手活捉卫星

现在,随着宇航技术和经验的进步与丰富,宇航员可以在太空开展一些高难度的工作。1992年5月,美国航天飞机的宇航员就曾经在太空徒手“活捉”卫星。

这是一颗国际通信卫星,由于发射不成功,被扔在了距地面362千米的一条无用的轨道上,飘荡了两年。美国的宇航员奉命拯救这颗卫星,让它能够再次使用。航天飞机飞近卫星后,一开始,两名宇航员走出飞行舱,想用一根长4.5米的捕获杆捉住卫星。但是,稍受触动,卫星就剧烈地晃动、飘飞,以至于两次捕捉都没有成功。怎么才能让卫星不像风筝一样飘浮不定呢?宇航员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住卫星,然后再把它捉住。

但是,在宇宙空间,宇航员们没有办法借用其他力量。他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3个人共同用力,控制住卫星!于是,3名宇航员分散排开,两两之间呈120度角围住卫星,然后3人相互示意对方,一起飘到卫星前,同时用手抓住卫星,使它稳定。卫星稳定住了之后,一个人慢慢松开手,走向航天飞机。在其他两个人的力量控制下,卫星并没有发生剧烈的晃动。回到航天飞机上的那个宇航员,重新拿起捕获杆,慢慢地伸向卫星。其他两个宇航员还在原地控制卫星,他们腾出一只手来,调节捕获杆的方向,使得捕获杆能够恰好稳稳地卡住卫星,然后,他们两人一起松手,这样卫星就完全在捕获杆的控制范围内了。航天飞机内的宇航员逐渐将捕获杆往回收,就这样慢慢地将卫星拉到了航天飞机的货舱里。

之后,航天员们将卫星带回地球,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宇航员把卫星重新带到宇宙空间,使之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继续完成它的使命。

俄罗斯人的太空镜

很久以来,俄罗斯人就认为,如果能充分利用太阳光,把这个廉价的能源反射到冬天黑夜过长的西伯利亚地区,为那儿的城市照明,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但是要实现这一梦想,需要一个巨大的太空镜,但根据目前情况,实现这一梦想并不容易。1993年2月,俄罗斯的科学家将一个直径25米的巨型反光镜,运送到太空船上,镜子的重量不超过9磅(约合4千克),表面镀上了特殊的材料,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太阳光线的作用。科学家打算,在冬天的时候,将反光镜张开,那样就可以照亮直径5~7千米的地区。假如试验成功,反射的阳光将会相当于十几个满月的亮度,以后还可以运送更大、更多的反光镜到太空。

当月4日,俄罗斯宇航员成功地进行了实验,用太空镜将阳光反射到了地球的部分地区。凌晨3时45分,携带太空镜的宇宙飞船开始运行,当飞船飞到350千米的高空后,太空镜被固定在飞船的顶部。在控制器的作用下,太空镜慢慢打开,形成了直径为20米的反光圆盘。宇宙飞船围绕地球飞行,太空镜也就将太阳光反射到欧洲部分地区,当时这些城市正处在黑夜中。此次实验的成功,是对太空能源利用的新突破,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加深了一层。

后来,美国的一名学生设想出一个“超级镜子”。按照其构想,宇航员将在火星轨道上设置300个用反光材料制成的气球,每个气球直径都长达150米,它们挨个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面“超级镜子”。它可以把太阳光反射到火星,在接受到太阳光的1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气温将上升到20℃。现在,这个设想正在试验中。

多国合作创建国际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标志着人类载人空间站时代的到来。

20世纪80年代,航天飞机首次飞行成功,它可完成空间站的建造、物品补给、人员及产品的往返等任务,又可完成像各类航天器的发射、捕获和处理等多项轨道任务,说明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时机已经成熟。1984年1月24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国情咨文,批准了宇航局在10年内建成一个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计划。规划的空间站耗资在75亿到90亿美元之间,如果从1984年开始建造,可望在1991年发射。计划该空间站建在480千米高度的地球轨道上,每次由6~8名男女轮换值班。

美国的设想得到了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空间局的热烈响应。1994年3月,美、俄、日、加和欧洲空间局的代表,正式通过了建造宇宙空间站计划方案的决定。这个计划,分三个阶段共10年时间来完成。第一阶段从1994年开始。美国宇航员将在和平号空间站进行长期适应能力的训练。俄国将为和平号扩容,使美国可进行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俄国将发射一个与和平号核心舱类似的大型舱体,作为联合空间站的基础,然后再发射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共同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站。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这期间要将美国的居住舱、欧洲空间局和日本的实验舱及加拿大的遥控机械臂送上轨道,最终完成空间站组装。

现在,空间站已经投入使用。这种永久性空间站,除进行对地观测、天文观测、微重力材料加工和生命科学研究外,还将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和载人火星飞行架起空间桥梁。

在空间站做实验

1996年的时候,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研究人员拥有自己单独的实验室,可以独立做实验。而且如果一项实验做腻了,还可以换另一项。当时,实验的目的只有一个:观察太空环境下的实验及结果,与地面环境下的实验及结果有何不同。

第一项实验是观察鹌鹑蛋在太空状态下的孵化情况。研究人员把30只鹌鹑蛋放入一个孵化器,16天后,每天拿出一只鹌鹑蛋,将其放入特殊的溶液中,以阻止其继续孵化。这些被固定在不同孵化阶段的鹌鹑蛋,随后搭乘货舱返回地面,接受进一步研究。根据地面研究人员的实验,鹌鹑蛋不能正常孵化的比率为13%,足足是地面的4倍多。研究人员认为,和平号上的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接受8次X光照射,虽然不会伤害宇航员的健康,但对鹌鹑蛋有影响。

试验时间最长的是在温室内种小麦,观察小麦的生长和成熟情况。由于小麦可以为长期太空飞行提供氧气和食物,因此实验的意义非常重大。而之所以选择小麦,更因为它的生长周期较短,便于观察。研究人员把小麦种在特殊的土壤中,湿度、温度和光照都由电脑系统控制。按照计划,研究人员定期给小麦拍照,在不同阶段“收割”部分小麦的禾苗,并把这些禾苗存放在抑制生长的固定剂中。大约40天后,终于出现了麦穗,不久就收获了成熟的小麦。后来小麦被送回地面,科学家研究了这些小麦,却意外发现麦穗中一颗麦粒都没有。他们猜测,空间站的空气可能污染了小麦,造成小麦未能结出麦粒。不过,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试种油菜籽的试验,倒是获得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