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学生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
72694600000004

第4章 陶冶情操(3)

1975年春天,他的侄女秉建从内蒙回到北京。得知这一消息,他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用发抖的手拿着电话筒对秉建说:“你要到基层工作的决心我们支持。”并鼓励周秉建要好好学习蒙语,更好地向群众学习。这年秋天,秉建来北京看望他。这时听他讲话只能贴在嘴上。邓颖超对秉建说:“你伯父最遵守纪律了,他不会同意你到医院的,有什么话我传达你吧。”在医院里,邓颖超问周恩来有什么话要告诉秉建,他艰难地说了三个字:“还要看。”邓颖超回来对秉建说:“伯伯的话是,你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伯伯对你寄托了无限地希望。”后来,秉建带着伯父的深切希望,又回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为蒙古族人民继续服务。这是他最后向自己的亲人做嘱咐。

1975年的冬天,他在重病中刚刚有点精神,又接见了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一届妇产科学会全体代表,并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他勉励妇产科工作者要胸怀世界,眼观全国,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象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国家。”与代表合影时,代表要他坐在中间,他不肯,对林巧稚说:“你是学会的主任委员,当仁不让么。”结果,他坐在旁边,留下了难忘的纪念。后来听说林巧稚的医院坐车困难,他立即指示拨给林巧稚他们一辆专车。林巧稚被感动地说:“总理对知识分子这样关心周到,可是他心中却唯独没有自己。”

1975年底,他的病极度恶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12月20日早七点,他醒来就催秘书打电话,要罗青长来见他。罗青长立即赶到医院,急忙走进病房。他正发着38.7℃的高烧,体质相当虚弱,但为了安慰罗青长,他紧紧地握着罗青长的手,强忍病痛,声音微弱地说:“青长同志,想不到我一病,病成这个样子,今天还能见到你……”随后抓紧时间跟罗青长谈台湾情况,关心台湾的同胞和朋友。谈着谈着声音低下去,眼睛刚刚渐渐合上,又顽强地挣扎起来,喝了几口水,又谈下去,直到说不出话来,才疲倦地闭上眼睛。稍停片刻,睁开眼说:“我休息十分钟,你等等,我们再继续谈。”听到这,罗青长再也禁不住自己泪水了。罗青长静静地守在他的身旁,直到下午一点多钟,他慢慢醒过来,在文件材料上,认真做了批示,用颤抖的手,一笔不苟地署上“周恩来”的名字和年月日。

1976年1月,他与世长辞。他留下的遗嘱是:死后,要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湖海。他真正实践了自己立下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死震动了全国人民。人们说:“他生不争名,死不争地,他活着的时候,不让人们为他立碑树传,可是他那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树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邹鲁山不负重托

邹鲁山是抗日时期在陈毅同志引导下,由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一个典型人物。

邹鲁山是苏北阜宁县人。他聪明好学,仗义轻财,能诗善文,工于书法,精于围棋,亦好京剧。192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土学位。凭邹鲁山年少英俊、才华横溢,加上其长兄、内弟又在政府、军队任要职,有这诸多社会关系,谋求官职,那时并不是难事。但是邹鲁山嫉恶如仇,洁身自好,憎恶当时社会黑暗,不愿踏入仕途,愿以教育救国,甘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后来深感教育并不能救国,便谢职返回故里。当时,他家乡一带土匪如毛,危害甚烈。邹鲁山便挺身而出,联合地方自卫队,主动多次击溃土匪,保得一方安宁。抗战爆发后,深为祖国命运忧虑,常常慷慨悲歌岳飞的《满江红》唱得声泪俱下,又疾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悬于中堂,以示一片爱国的赤诚。也曾冒死组织地方武装,袭击过日寇兵船。然而空有一腔热忱,却找不到抗日的前途,常常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之中。

这时陈毅同志率新四军军部转移到苏北阜宁县西北的停翅港。开始对邹鲁山这位抗日爱国人士引起高度重视,便与军部敌工部长刘贯一商量如何接触邹鲁山的问题。不久,刘部长便派敌工部干事张剑秋,带着陈军长的亲笔信找到了邹鲁山。邹鲁山欣然接见,喜阅来书,几行潇洒苍劲的行书跃入眼帘。

“鲁山先生雅鉴:闻君有围棋,若此情属实,能否借给我一用。如方便,请至我处一叙。”署名陈毅。邹鲁山异常激动,当即回答:“陈军长军务繁忙,赐书一介布衣,邀乡间野士至虎帐一叙……”稍有思考,又说:“哦,我想陈军长与我素不相识,从何叙起?一定有抗日大事相议,我当尽早去拜会。”张剑秋同志当即补充说:“邹先生真是大才,很快领会了陈军长的意图。”

一个月后,邹鲁山便随张剑秋来到了军部。陈毅同志闻讯出迎,邀请入室。鲁山见陈军长的豪爽气度顿生敬意,忙谦逊地说:鲁山乡野之人,有辱大驾屈就。呈上一副较好的围棋,聊供将军消遣。”陈毅见他过于拘谨,便哈哈一笑说:“邹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定是高手。来,咱们先干一仗!”爽朗的笑声,坦诚的态度,好似故友重逢,一下子缩短了许多距离。

晚饭后,陈毅便与邹鲁山促膝长谈。从当前国难谈到将来美好前景;从毛泽东的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到实行减租减息的当务之急。邹鲁山听得非常入神,连声称赞:“全面精辟,前无古人,治了我的急性病。”两人越谈越投机,直到深夜方息。

1942年4月21日,于大顾庄正式成立射阳县。同年10月,陈毅同志根据邹鲁山的一贯表现和工作能力,推荐他为首届参议长,士绅们一致赞同。邹鲁山从此工作更加积极,他家几乎成了接待站,经常有人住在他家,短则一两天,长则两三个月。由于开支过大,不几年就将田产卖去了大半,生活趋于拮据,但对来往同志依旧十分热情。

1942年冬末,陈毅率军部向盱眙县黄花塘转移。临行之前,陈毅与张茜商量如何安置出生四五个月的小男孩的问题。随军转移吧,一路上多有不便;找当地老乡抚养吧,谁肯承担麻烦,冒此风险?想来想去,想到了邹鲁山。于是陈毅便向他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邹鲁山毫不犹豫,当即表态说:“军长及夫人敢将爱子托付,这是对我高度信任,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张茜收拾好孩子衣物,用包被裹好孩子,流着惜别的眼泪送给邹鲁山。邹鲁山轻轻接过孩子,说:“请放心,只要我在,一定保证孩子安全。”

第二天上午,邹鲁山把孩子(当时小名小虎、又称小绔子,即今陈昊苏同志)抱回家。邹母知道了很不高兴,责备鲁山说:“你有好多侄子,随便过继一个都可以嘛,何必抱人家的?”鲁山说:“何必过继伤了他们的感情。我特地抱个婴儿,养大了也是一样啊。”就这样,他瞒过了亲人及邻里,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将真情告诉了他妻子。她听了忧虑地说:“这担子比泰山还重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如何向陈军长夫妇交待?”鲁山说:“不要怕,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绝对保密。你得为我多负担繁重的抚养任务。”他妻子点头承诺。从此,为掩人耳目起名“小压子”。鲁山借口孩子胆小,发现有鬼子扫荡立即报信。为避开敌人扫荡,他不顾自家孩子,先将“小压子”藏到芦沟、坟场。一有感冒脑热,鲁山夫妇日夜守护,请医喂药。“小压子”患过猩红热病。鲁山夫妇更是备加照顾,到处求医买药,花了许多财物,终于治好,鲁山夫妇俩为此喜不自胜。

1943年端阳节前一天,陈毅派人将小虎从鲁山家接回黄花塘。临行时鲁山夫妇依依不舍。鲁山的三个女儿忽然不见相处很亲热的“小弟弟”,与父母缠蛮数日,直到得知孩子安全到达,才将真相告诉三姐妹。

1979年9月,当年的“小压子”陈昊苏同志还从北京专程来阜宁看望了两位老人。

宋庆龄信守诺言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全国解放后的一天,一个幼儿园接到通知,说宋庆龄老奶奶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大家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宋奶奶光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糟糕,天起风了。霎时间,飞沙走石。大家议论开了:“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宋奶奶真的不会来了吗?“笛笛”!大门口汽车喇叭响了。是宋奶奶来了!她不顾寒冷,冒着漫天风沙来了。

宋奶奶笑容满面地走下汽车,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说:“天气不好,您就改个日子再来嘛!”宋奶奶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我不能失信,我应当遵守诺言!”宋奶奶给大家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她的同学小珍约她第二天教叠花篮。第二天早晨,爸爸叫醒了宋庆龄,对她说:“今天上午,我们全家到李伯伯家作客,你快起来穿衣服。”宋庆龄听了很高兴,李伯伯家的鸽子最好玩啦!

吃早饭时,她突然皱起眉头发愁了。妈妈奇怪地问:“庆龄为什么不高兴啊?”宋庆龄坚定地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宋庆龄便告诉爸爸妈妈,小珍今天约她教小珍叠花篮。爸爸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唉,过几天学也可以嘛!明天见她,向她解释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宋庆龄想了想说:“不,你们去吧,我在家里等小珍,我不能失信。”爸爸没办法,为难地问妈妈:“我们的罗莎蒙黛(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好认真哩!你看怎么办?”妈妈在中学当老师,她瞧瞧女儿说:“按罗莎蒙黛自己的意愿做吧,孩子是对的。中国有句格言,‘言必信,行必果’嘛!”爸爸被说服了,同意宋庆龄留在家中。

宋庆龄回到书房,复习功课。9点、10点,她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同学。11点了,小珍还没有来。中午了,小珍大概不会来了,宋庆龄感到十分失望。

门开了。宋庆龄急忙抬起头来。“罗莎蒙黛,亲爱的女儿……”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回来了。宋庆龄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问:“玩得好吗?”“好极了,遗憾的是你没有去。”妈妈走过来问:“你的朋友来了吗?”“没有来”,宋庆龄回答。爸爸一跺脚,大声说:“唉,早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没想到,宋庆龄摇了摇头,慢慢地说:“爸爸,不对。她没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但我心里却非常坦然!”

这就是宋床龄幼年时期遵守诺言的故事。后来,她终生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食言。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了孙中山遗志,一生都在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奋斗,并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瞿秋白的自知之明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瞿秋白29岁时,就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他的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很有激情。他口才流利,讲话富有鼓动性,不用讲稿,一讲就是二、三个小时。他喜欢讲真话,对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从不掩盖错误。

在上海时,瞿秋白经常拜访鲁迅先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写文章。鲁迅常常称赞瞿秋白文章写得好,表示要向他学习。而瞿秋白则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使鲁迅感到惊讶!

瞿秋白诚实地和鲁迅说:“搞农民运动,我不如湖南的毛泽东,广东的彭湃;搞工人运动,我不如广东的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运动,我不如湖南的贺龙、广东的叶挺。他们才是专家,是共产党的栋梁,我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

瞿秋白敢于在人们面前讲自己的不足,让他的一个同学知道了,那个同学对他说:“你现在是共产党的负责人了,谦虚也不能这样过分,今后谁听你的指挥呢?”

瞿秋白听后,对这个同学说:“你知道共产党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我在农运、工运、军事等方面确实是比不上他们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说我是一个完人,那反而让大家不信任我了。”

“你能写一手好文章呀。”同学辩解地说。

“会写好文章,不能说我什么都会,这恰恰说明我是一个书生,还有书生气……”瞿秋白严厉地解剖自己。

在一次报告会上,瞿秋白给学员讲完课,走下来时,学员们围住他,都说他讲马克思主义清楚明白透彻。这时,有一个友人也笑嘻嘻地走到他面前,说:“你在上面讲,我在台下听,你讲的报告很好。我觉得你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还是很有权威的。”

瞿秋白停住脚步,看了友人一眼,又看了看大家,想了想说:“说到宣传马列主义,我比李大钊、陈独秀等差远了。早在五四时期,他们就大声疾呼地宣传改造中国,必须采取马列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而我,当时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列主义呢!”说完,头也不回地朝前走去。

瞿秋白不说假话,敢于在别人面前解剖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忠诚老实的高贵品质,堪称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早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