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内心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嫉妒时,要提醒自己:“比自己强的人是自己的榜样,我要追赶他,超过他,但不嫉妒他!”要既积极进取又不嫉妒别人,做事光明磊落,不搞小动作。比方说,在长跑中,有人跑在前,取得了成功,而你“栽”了,失败了。这时你就要告诫自己:“今天他领先了,证明自己还有不如人的地方。以后我要加劲训练,下次领先的就是我。”并且衷心地向胜利者祝贺,公开坦诚地表示赶上他。
(3)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乱攀比。
很多同学的嫉妒常常是从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开始的。正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以常常便以自己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以自己的不足比别人的成绩,越比越不服气,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应当对自己有个恰当的估价,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同学们,大家渴望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希望自己能名列前茅,这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容易理解的。但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应是一颗进取心而不是嫉妒心。有嫉妒心的同学如果能够正确地以进取心取而代之,与同学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你追我赶,那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
有嫉妒心的人如果不猛醒,前途不会美妙。如果想调适自我,把嫉妒变成竞争的动力,首先要把注意力调节到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当你嫉妒别人时,总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深深地刺激了你,而你自己在这方面又恰恰处于劣势。这一差异正是产生嫉妒的刺激源。与此同时,你却忽略了自己在另一方面的优势。如果你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注意重心,便会使原先失衡的心理获得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无疑会稳定你的情绪。
把嫉妒的心劲用到追赶别人上,这样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对个人和国家才有希望。
三、消除对方的嫉妒心理
当人们受到他人嫉妒时,往往是憎恶对方的情绪上升,从而使人际交往受阻,如何消除这种心理呢?
(1)让对方得到一种心理补偿,以减弱他的嫉妒感,如把一些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对方去干。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岂不是助长了他想压倒一切的欲望吗?要知道,嫉妒的人想的就是一切都要占上风。
(2)把嫉妒引向正当手段的竞争,教给对方竞争的一些方法,让他有信心能超过别人。
四、提高自己的修养
学习及社交中嫉妒心理往往发生在双方及多方,因此注意自己的性格修养,尊重并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可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伤害,同时还可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化解嫉妒心理的良方有以下5点:
1.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大度深表钦佩。
2.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评价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3.快乐可以治疗嫉妒
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快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4.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心理,一种嫉妒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两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能少一分嫉妒。
5.学会宣泄不良情绪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
五、正确看待嫉妒
不过,嫉妒是人的天性。自古以来,有不少关于嫉妒的记载与描述。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男性的和女性的神或英雄多有嫉妒的品性。在男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把嫉妒看成女人的特有心理特征,在汉字里,“嫉妒”二字皆用“女”字作偏旁,也是一证。
其实,嫉妒并不限于女性,男性也嫉妒。很喜爱艺术的古罗马皇帝埃追安(亦译“阿提安”)就非常妒恨诗人、画家与巧匠,因为这些人在艺术方面超过了他。中国古代惠施当了宰相后也嫉妒在才学上超过他的庄子。
嫉妒犹如醋,是人生的调味品。有一点适宜的嫉妒并不坏。嫉妒而不失去理性,则可以由不安、痛苦和怨恨转化为危机感、紧迫感、好胜心、上进心和忧患意识,催人奋起直追,激人取长补短。
防范自杀心理
因学习压力而轻生是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最常见的原因。青少年自杀的事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源于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失恋也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青少年自杀者的5种心理
状态自杀行为天天都有发生,有以下5种原因导致青少年自杀:
1.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来说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在死亡的幻想中似乎能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
2.偏差认知
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等。“概括化”就是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从而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而且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
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从而失去自我价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
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二、避免自杀的几种减压法
(1)运动减压法。从事各种球类、田径类运动,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活动如爬山等,是排解郁闷、培养积极乐观态度的好办法。
(2)社交减压法。参加多种群体活动,多与同学、朋友交流,开阔视野,释放紧张情绪。
(3)咨询减压法。找心理咨询辅导员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包括障碍性咨询、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等多种,发展性咨询是人人都需要的。
(4)发泄减压法。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还可以用布做成各种各样的人,把那些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进行拳打脚踢,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三、健康人格培养的主要方法
——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正处在不甚稳定、具有一定可塑性的阶段。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必须对个人有正确的估价,既不能自轻自贱,也不能自骄自傲。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这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能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2.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青少年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从而使自己经常保持在一种充实、愉悦的心境之中。这对于抵消那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保持心理平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学习、生活习惯有无规律、是否科学,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也是青少年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础。
四、如何预先判断身边同学的
自杀倾向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身边同学有如下表现:
行为孤僻内向、患精神疾病、酒精中毒,焦虑或惊恐、易怒、悲观,习惯改变、自我仇恨、突然整理个人物品、感觉孤独绝望、记自杀笔记、躯体健康欠佳、反复提及死或自杀、食欲不振或整夜失眠等,其他同学应迅速向班主任老师汇报,以求得帮助。
从表面看,选择自杀可能是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或是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长的保证。在国外,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孩子们会共同去争家长的宠,而我国的独生子女是两代人一起去争一个孩子的宠。孩子顺心惯了,难以独立应对挫折,就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五、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同学
(1)保持冷静。
(2)让她/他倾诉自己的感受。
(3)认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比如:“你是否觉得痛苦、绝望,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5)相信他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他要求你对其想自杀的想法给予保密时,你不要答应他。
(7)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
(8)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9)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六、11~15岁是心理变化关键
阶段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都有些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专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专家们认为,11~15岁是孩子们最关键的一个年龄段,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面对升学的压力,很多学校只注重抓教学,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孩子们因缺少父爱母爱、内心孤独造成心理障碍,这为以后某些青少年自杀埋下了祸根。
七、劝说自杀者的心理表现
(1)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谈起自杀不过是想威胁别人。
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清楚地表达过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说起自杀是处于心理困境,寻求心理支持的重要信号。
(2)认为不能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自杀。实际上,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自杀企图,使病人觉得关心、理解、同情和支持,这在预防自杀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种讨论不应涉及自杀的方法,更不要评述哪种自杀方法容易致死、哪种方法痛苦较轻之类的问题。
(3)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这种观点广泛存在于患者家属和部分医护工作者中。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但其心理状态也是极不稳定的,在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精神药物是有益的。
(4)认为危机地度过意味着自杀危险的消失。事实是,如果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则仍需提高警惕,因为自杀者表面上的“平静”,正是自杀最危险的时机。
(5)认为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愿望,事实上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死亡愿望非常强烈,只是因为自杀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被及时抢救。
(6)心理病自然会好不用去医院治。某女士说,她生活得很好,在单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在家里爱人对她很好,还有一个听话的儿子。可一段时间以来,她特别担心自己会死去。只要一想到死了以后眼前拥有的这一切都会失去,她就悲从中来,迫切希望自己能避免死亡。她自己知道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可就是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病源特别可笑。最主要的是她认为只要自己想开了,过不了多久这种症状自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