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理健康必知手册
7220600000024

第24章 青少年常见疾病的防治(1)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正处于生命鼎盛时期,在这时期不能只注重学习,而忽略了身体,身体一旦出了问题,将影响人的一生。这里我们介绍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病,为青少年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一节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万~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万~500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一、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

(1)缺铁性贫血: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生素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2)出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3)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

(5)恶性贫血:缺乏内因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贫血的治疗

不同种类贫血有其特殊的治疗药物,若是不顾贫血的原因而乱投药,不但造成药物浪费,不能治好贫血,甚至会延误正确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对造血有特异性作用的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及叶酸,其有特殊的治疗适应症。铁剂只对缺铁性贫血有效,维生素B12及叶酸,只对维生素B12缺乏及叶酸缺乏贫血有效。详细如下:

(1)维生素B12及叶酸对巨噬细胞贫血有效,但是维生素B12缺乏者禁止用叶酸代替治疗,因为叶酸虽然能使维生素B12缺乏之贫血矫正,但又促使维生素B12引起的脊髓病变不能恢复正常,导致永久性神经病变。

(2)雄性激素对红细胞生成有刺激作用,其原理是刺激肾脏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及增加骨髓对红细胞生成素之效应,其可以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其他继发性贫血等,部分病患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之减轻,它的副作用是会雄性化。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名类固醇,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贫血最有效,其他主要用途是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功能,其副作用很多,所以应用前必须权衡得失,慎重考虑适应症,剂量及用药时间等。达到一定疗效后逐步减少剂量,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4)以维生素B6治疗遗传性及原发性铁粒芽细胞含血,可使部分病例之贫血减轻,这种病人并不缺乏维生素B6,但红细胞中血红素之合成有缺陷,而大剂量维生素B6有促进血红素合成之作用。

三、贫血预防

首先是饮食调摄。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但缺铁性贫血则不宜饮茶,因为饮茶不利于人体对铁剂的吸收。适当补充酸性食物则有利于铁剂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配合滋补食疗以补养身体。

其次是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生活小贴士:饮茶过量易贫血

铁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为20%~25%;另一种为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不到10%。因此,人体要吸收铁元素,还是以动物性食品为主。

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大量饮用浓茶后,鞣酸与铁质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对铁的吸收。因此嗜茶者要限制饮茶量,淡品茶水,贫血病人尤其不要饮浓茶。

§§§第二节鼻 出 血

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

一、出血的原因

鼻出血的病因可归纳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局部原因:

(1)鼻部受到外伤撞击或挖鼻过深或挖鼻过重。

(2)鼻中隔偏曲或季节性天气干燥,因局部黏膜菲薄,受空气刺激后易于出血。

(3)患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者易出血。

(4)少数病例是由鼻腔、鼻窦或鼻咽部肿瘤引起出血,如血管瘤、恶性肿瘤等。

全身原因:

(1)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

(2)静脉压升高,如二尖瓣狭窄、肺水肿等。

(3)患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

(4)血液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各种紫癜等。

(5)肝、脾疾患及风湿病。

(6)磷、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功能引起出血。

(7)代偿性月经。

我们看到,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所以当鼻出血时,不能只从局部找原因,还应当对全身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针对真正的原因进行处理。

二、鼻出血的处理

首先应该坐下,头部保持正常姿势或稍稍低头,如果有血液流入咽部,应该慢慢吐出。切勿平卧或者抬高头部,因为这样会使血液全部经咽部吞入胃里,掩盖出血的严重程度。

把浸过冷水的毛巾放在额部、鼻根部或用冰袋敷颈部,以降低头部血液流速,减少出血。

用棉花团蘸0.5%~1%麻黄碱溶液(如无此药可单用棉花团),塞入出血的鼻孔内,再用手捏住双侧鼻翼片刻,并保持张口呼吸。云南白药等均可内服或局部压迫止血。

三、个人紧急止血方法

即用棉花或软纸压迫住出血部位。大约80%多的鼻出血的部位是鼻中隔的前下区,离外鼻孔不远,因此用一个比鼻孔稍细点的棉花卷,从鼻孔向后上方向多送入一些,再用指头在鼻翼外边压一会儿,血就可以止住。如果经过以上处理出血仍无法停止,应赶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四、鼻出血的预防

在空气干燥的季节少年儿童容易发生鼻出血,因此,对于经常有鼻出血的儿童要少参加剧烈的活动,避免鼻外伤;饮食要注意清淡,少吃煎炸的食品;预防感冒和其他热性病;如果有春季鼻出血史者,可以服用银花、菊花、麦冬等加以预防。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滋生火热。天气干燥时可预防性的往鼻腔里滴入油剂滴鼻液。注意养成不挖鼻孔的习惯,避免鼻部损伤。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以免鼻出血的发生。在炎夏和秋冬气候干燥应多吃水果和青菜,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鼻内可涂用液状石蜡或红霉素眼膏。

健康小知识:为什么鼻出血时头别后仰?

在鼻出血时,最好不要仰头或仰卧,这样鼻内血液向后流至口咽部,看起来好像鼻出血“少了”或“不流了”,其实,血都经后鼻孔流到口咽部而咽到胃里去了,这种假象容易使人失去警惕而耽误治疗,如发生休克可危及生命。并且还有可能流到气管造成呼吸困难。所以记得鼻出血时千万别头向后仰。

§§§第三节阑 尾 炎

阑尾炎是一种极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阑尾也称蚓突,是盲肠内侧一个细长盲管。人体阑尾的长短和位置不一,位于右下腹髂窝内。

一、阑尾发炎的症状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限局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

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自愈后,可以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这称为慢性阑尾炎,易导致再次急性发作。发作次数越多,慢性炎症的损害也越严重,可以反复急性发作,在未发作时没有症状或偶有轻度右下腹疼痛,所以也称为慢性复发性阑尾炎。

阑尾长约6~8厘米管腔狭小,仅0.5厘米左右。阑尾壁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这就构成阑尾极易发炎的解剖基础。这种解剖特点,也容易使阑尾发生梗阻,约70%的病人可发现阑尾腔有不同原因的梗阻,诸如粪块、粪石(即长时间停留的粪块与阑尾分泌物混合凝聚,并可有钙质等矿物质沉积而成)、食物残块、阑尾本身扭曲及寄生虫(如蛔虫和蛲虫)等都可造成阑尾梗阻。急性阑尾炎的炎症消退后,可以在阑尾形成瘢痕性狭窄,容易导致炎症反复发作。由于阑尾壁存在丰富的淋巴组织,炎性反应严重,更促使梗阻的发生。阑尾腔内平时有大量肠道细菌存在,当有梗阻时,梗阻远端的腔内压力升高,阑尾壁的血循环受到影响,黏膜的损害为细菌侵入造成条件,有时阑尾腔内的粪块、食物残块、寄生虫、异物等虽然并未造成梗阻,但能使阑尾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也便于细菌侵入。此外胃肠道功能紊乱也可使阑尾壁内的肌肉发生痉挛,影响阑尾的排空甚至影响阑尾壁的血循环,也是发炎的原因。细菌可经血循环侵入阑尾引起发炎,属于血源性感染。

二、阑尾炎的治疗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首次发病时,症状体征较轻,发病缓慢,经用抗感染治疗可治愈,一般不需手术,经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病情加重,可行阑尾切除术。

(2)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发病急,有明显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并且比较剧烈,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严重,伴有寒战高热39℃以上,白细胞计数15×109以上,中性白细胞0.90(90%)以上的病人,应及早施行手术。

(3)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当疼痛和体征明显,触痛及腹肌紧张范围广,体温39.5℃左右,白细胞计数2万以上,中性白细胞0.95(95%)时,应立即手术,切除阑尾。积极抗感染治疗。

(4)阑尾周围脓肿或局限性腹膜炎:发病后48小时以上,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有局限性腹膜炎,中毒症状不明显,估计切除阑尾的可能性不大,采用内科疗法,如禁食、输液、抗生素加甲硝唑静脉输注,促使局限性炎症吸收消散。待3个月后施行手术,切除阑尾,以防复发。若内科治疗过程中,患者腹痛加重,体温升高,腹部包块增大,须行脓肿切开引流。

(5)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症状体征典型,而且以往有过类似发作史,应做阑尾切除术。

三、阑尾炎的预防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12岁,而以10~12岁发病率最高。但这并不是说这个年龄以下小儿就不得此病。出生10天的新生儿也有患阑尾炎的。而且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短时间内即可穿孔、坏死、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等。这种情况下的死亡率很高。所以对原因不明的婴幼儿腹痛应予以高度重视。

(1)养成好习惯,注意卫生,不要暴饮暴食;

(2)饭后马上进行蹦跳、奔跑等剧烈运动;

(3)如发现有肠道寄生虫,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驱虫治疗;

(4)增强体质,加强锻炼,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生活小贴士:腹痛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

阑尾炎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不定点的腹痛出现,但大多还是出现在肚脐附近或是上腹部,这种痛的感觉闷闷的,若是不加理会,几个小时以后就会慢慢地移向右下腹,此时若是用手按压右腹部,疼痛会更加严重。比较特别的是,这个时候可以试试按压右下腹部,并且快速的放开,如果感觉到有反弹的痛楚,就有可能是阑尾炎。这个疼痛过程是渐进式的,如果在开始痛的时候就用止痛药的话会掩盖病情的发展。影响医生的诊断,等到阑尾穿孔就很麻烦了。所以急腹痛在没有查清病因的时候不能随便用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