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7220100000026

第26章 圣维克多山

保罗·塞尚(1839-1906)Paul Cezanne法国

对于塞尚来说,作画不应该只是视觉行为,而应是思维行为。如果作画的行为只是为了观者的感觉,就不会对人类的心理做更深层的探索……在《圣维克多山》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维行为和心理探索。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廉·弗莱明

塞尚的出现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之前的画家总是以直接或是间接地描绘自然为第一要义。在他之后的画家则感受到“艺术之真实”的伟大力量。塞尚打乱了形、色、线条的窠臼,以突破对象重新组合的方式创作作品,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基础。

塞尚不是一般意义的画家,从他的《圣维克多山》我们可以看出,他用色彩创造了自然,实践了艺术家要在纯粹的艺术语言中创造第二真实的梦想,这种梦想延续了整个20世纪。

塞尚是立体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的先知,他的意义和功绩使其成为20世纪绘画的导师。《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品。像莫奈晚年专注于睡莲一样,圣维克多山也是塞尚隐居于故乡附近的小镇之后,经年涉足的一座圣山。他为此山所画的肖像,有七八十幅之多。这幅《圣维克多山》气势庄严崇高,笔触拙朴有序,色彩冷峻森然,每一体块和结构造型都被处理得温润严谨,整个画面恰似一曲和谐恢弘的色彩交响乐。既有海明威式的硬朗,又有贾岛式的苦吟。

如果说用简单而单纯的素材,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的殿宇是具有恒久艺术效果的话,那么在音乐上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巴赫,而在绘画上则是塞尚。他们完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然而他们都创造出了艺术生命力持久、外表平淡而含义深刻的作品。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而广为人们所知,而其作品的意义远比这个现代画开山祖师的位置更有其恒久意义,更有艺术的生命力。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画中的景物漂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如同一曲层次丰富而和谐的交响诗。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

《圣维克多山》似乎是浮动在融化开的颜料中的一幅画,物体的细致变化都用笔触表现出来了,这是色彩的意识流。塞尚在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所特有的光学语言时,就给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他力图对简单或单纯的事物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处理而达到一种内涵丰润的东西,他的画的表面是平淡的,然而这些平淡恰巧为他提供复杂的构图和色彩配比创造了天地。

在这幅画中,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使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然而,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富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幅风景画中,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像的细微色差。虽然画中颜色种类不多,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的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

塞尚与他的启示录

自印象画派于1874年第一次公开亮相以来,在巴黎所引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轩然大波已成为绘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虽说印象派在视觉方式上改变了许多,革新了绘画的本质。在100年的时间中,印象派画家使自己的视觉经验变成观众的视觉经验,并使之拥有了庞大的观众群。然而印象派画家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艺术,但最终未能跳出传统艺术的窠臼,也就是说,印象派同包括学院派在内的整个传统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在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真正超越了印象派,并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目标”,这就是那位印象派之后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伟大画家塞尚。

塞尚从不认为绘画的任何常规法则是天经地义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只依赖他周围的自然事物、眼睛和头脑,即用眼睛观察自然,用大脑真实表现自然的方法和手段。从他晚年所作的《圣维克多山》就可以看出,他只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一一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房屋、树木和山丘。虽说他临摹印象派画家作品但从不盲目接受任何一种艺术传统、一种艺术风格或一种创作方法,所以他是在创作自己的艺术。他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即便被历代艺术大师奉为“再现自然”的法宝的透视方法,他也断然弃之。塞尚发觉透视画法不能胜任“再现”自然真实的任务,它所给人的只是一种空间的幻觉,塞尚不仅像渴望强烈色彩那样渴望明晰的构图,还希望在摒弃透视画法的同时赋予所描绘对象以立体的效果。塞尚抛弃了观察自然的传统方式,不再从某个固定角度而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眼前的自然景象。因为他觉得眼睛在观看事物时,从来都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点的。在塞尚的笔下,沐浴在阳光之中的圣维克多山不仅体现出一目了然的构图,而且还表现了强烈的立体效果,但是这些显然不是用传统的透视画法所能完成的。

塞尚一直认为人的感觉生来就是混乱的,但是他坚信“一个艺术家通过全神贯注的‘探索研究’应该有能力使这种混乱变得有条不紊,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使人们在视觉领域内获得这样一种秩序。”塞尚认为,“艺术是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得以发展和实施的理论;要运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以及任何视点适当的形体’来处理自然,这样某物体的每一个面都朝向中心点”。为了不使他的母题的实现过于抽象化,他以极大的耐心,来对《圣维克多山》的整个画面进行“调制”,这是用某种综合的统一性调和多样性的过程,通过调制各色域之间变得相互适应与和谐。结果就是我们在这幅《圣维克多山》作品中所看到的:打破色域的平面效果而产生一种具有各种独立色面的马赛克效果。

在塞尚的这幅名作《圣维克多山》中,我们很难看到合乎传统的技法,比如规范的透视,比如事物完整而清晰的轮廓,比如光线所表现出的事物逼真的质感,画家着力表现的“并非仅仅是岩石、野草,而是野草和岩石、树木和阴影、树叶和云彩之间的关系。”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没有风,没有光影,因此既不生动,也不抒情,但它却是坚实而稳定的。画中的每个部分都是重新加以安排过的,使其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简洁严密,条理分明的结构。我们唯一能分享到的就是塞尚对一株树或一根树枝的位置、圣维克多山最终的形状和山前树木的狐疑不定。

塞尚在他的《圣维克多山》中,所寻找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由于他逐渐感到,他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塞尚的成熟见解是以他的方式经过了长期痛苦思考和实践之后才达到的。在他的后期生活中,用语言怎么也讲不清楚这种理论见解。他的成功也许更多的是通过在画布上的发现,通过在画上所画的大自然的片断取得的,而不是靠在博物馆里所做的研究。

(佚名)

塞尚提出了一个时代权威的理论,让我们这个时代引用和推崇。

——原法国文化部长伯勒济

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从小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他父亲并没有感到高兴,他希望儿子做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因此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而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

爱弥儿·左拉从儿时起就是他不离不弃的挚友,后来认识许多印象派画家都是得益于他的举荐。法国南部的景色非常美丽,塞尚得到南方丰沛雨水和充足阳光的滋润,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成长。23岁时他随父亲来到了巴黎,进了巴黎的研究所,而且一有空就到卢浮宫去,观察以往大师的作品。

塞尚从未跟随任何老师做系统的学习,一次在认识了马奈、毕沙罗等朋友后,他听从他们的劝告,参考美术馆的资料进行自习。最初,塞尚的画还是灰暗的,不过逐渐凝结在他血液中的阳光因素发生了作用——画面也变得明朗起来。马奈待他如同兄弟一样,他也经常参加伯尔盖瓦咖啡馆的活动,俨然是“马奈帮”的一员。

《缢死者之屋》可以说是塞尚自我风格形成的起点。作品中明快的色彩,短小的笔触,淳朴而风和的自然观,明显是受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但却没有多少印象派画家中常有对的外光的重视,色彩之分解也并不显特色,似乎是在依照浪漫派原则而排布色彩和构图。

1877年前后,塞尚应毕沙罗的邀请,住在翁富勒地区,两人一同去野外写生,在外光中画风景。这时塞尚的画中明显可以看出毕沙罗的影响,画面涂得非常厚。不久,塞尚突然变得福至心灵起来,画出了许多令人愉快的流利的画来。他吸取印象派的外光手法,加以尽心的研究,但似乎又不能把他同当时的印象派联立起来,因为“光”之外,塞尚并没有忘记“物”。在他的风景画中,树木苍劲有力,小路沉着稳重;人物的形体包围在浓厚的质感中,宛如浮雕一般;人物画中的人体也有着真实丰厚的肉感。塞尚不独对印象派“光”的手法加以采用,更在色彩一道下了工夫,光影的辉耀流离也画得极为出色,创作了具有非常华美而又调和色彩的画。

塞尚27岁把第一幅画送交巴黎沙龙时,评选委员会认为他的作品有损艺术的尊严,甚至他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做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这种不幸景况竟伴随他的一生,他被称为艺术上的危险人物,公共场所也将他排斥在外。即便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之下,塞尚隐忍着异于常人的误解,发奋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再也没有停止自己喜爱的创作。

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塞尚终生不好交际,不太喜欢应酬,除和双亲、妹妹、亲属之外,只和很少的友人来往。故乡的小镇上谁也不知道这个古板的乡巴佬日后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有时镇上的孩子们还喜欢在他身上搞些恶作剧:向他投掷石块,把他的画稿偷走,然后躲在远处看着他吃惊而可笑的样子。

1906年9月的一天,塞尚在雨中画一幅风景画时,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洒水车把他送回了家。此后他一直卧病在床,不久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他即将为社会所承认的时候去世了。然而他的创作给予后人以极大的影响,今天的所有画家中,几乎没有不得益于他的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