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桑琼
解释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关系
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美国首批23名宇航员中,有21名在家中排行老大。在国际首席执行官组织Vistage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在董事会上坐头把交椅的有43%是长子,33%是次子。从事医生和拥有MBA学历的人群中那些长子们的比重也同样过多。最近的研究发现,美国国会更是“长子俱乐部”。有心理学研究证明,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确实具有某些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善于表达、不易冲动、积极主动、成就动机较强。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在荷兰进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有何影响。在此研究中,有一项内容是对年满19岁的35万名荷兰男子进行智力测验。在研究过程中,两名参与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伯尔蒙特和马罗拉(Belmont&;Marolla)报告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即数据显示,出生顺序与被试者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测验得分随家庭人员的增多而减少,且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不过伯尔蒙特和马罗拉仅仅描述了这一现象,并没有提出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结果的原因。
几年后,罗伯特·桑琼(Robell z ajone)与他的助手葛列高利·马库斯(regory Mar-kus)首创了一种理论,进一步对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关系进行解释。
按照传统的观点,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较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能。这种刺激有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及孩子之间相互的智力影响。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能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因此,家庭成员越多,智力环境越好,而后出生的孩子应该拥有更多的智慧技能。然而,荷兰研究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
桑琼和马库斯依据这些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他们的推理是这样的:
当一对夫妇有第一个孩子时,智力环境是由两个成人和一个婴儿所组成的。为了衡量这个家庭的实际集合分数,可以给每位家庭成员分配一个“智力值”。如果给每个成人分配的智力值是100,那么新生儿所得的智力值就是0,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67。现在,假设每个孩子每年能给家庭的智力环境贡献5分。如果这个家庭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一个孩子,那么第一个孩子现在可贡献10分,但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却下降到52.5。如果再过两年,又有一个孩子出生,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降到了46。
根据桑琼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家庭中每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要低。两个孩子出生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效应就越明显。然而从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孩子的增多而继续增长,但是它不可能增加到第一个孩子所达到的水平。
桑琼和马库斯也注意到,在这项荷兰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根据集合理论,从逻辑上来讲,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水平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智力测验中所得分数的平均分应是最高的。然而,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桑琼认为,这是因为独生子女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老师”。他们不可能帮助年幼的弟妹解决问题,而这是对智力极好的锻炼。同样,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不可能成为“老师”,所以他们的智力水平极可能在家庭中最低。
心灵智慧点滴
心理学家并没有断言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是智力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很显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基因遗传、养育孩子的经验、胎教等等都会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一个家庭当中,老大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后面出生的孩子也有不少优势。虽然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方面有优势倾向,但他们比家里较后出生的孩子有更高的焦虑性、妒忌性、保守性和攻击性。此外,后面出生的孩子更具有叛逆性,在社会情景中乐意接受经验,喜好交际,令人愉快。
所以,他们常受到同龄人的欢迎,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更轻松自在。最后,在家庭中较小的孩子比老大在思维方面更具有独创性,并更能产生创造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