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7214400000044

第44章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劳伦斯·柯尔伯格

确定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过程

道德是重要的心理现象,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不研究道德。

换句话说,什么是有德,什么是缺德,这不在心理学的专业范围之内。心理学家只关心道德观念“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一般承认,道德准则是儿童和成人所拥有的用于判断对和错的态度和信念。个人的道德准则是由其文化背景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决定的,而这些准则、规范已由个体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道德准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刚出生的婴儿不具有道德准则。随着人从童年走向青年,长大成人后,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念。

那么,这种将一整套文化准则内化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柯尔伯格主张: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逐步形成的。而且他相信,与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相似,道德准则也存在某种可确定的特定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相当简单。他向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10个假定的道德两难故事。每位儿童需接受两个小时的关于这些故事的访谈。柯尔伯格对访谈进行录音,以便对儿童所使用的道德推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这些故事很深刻,值得每个人思索。比如:

海因茨的妻子因患有一种特殊的病症而濒于死亡。医生们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的成本昂贵,而且药剂师向海因茨索要10倍于成本的高价。海因茨向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借了钱,但在最后他也只能借到1000美元,仅仅够要价的一半。他向药剂师恳求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支付另一半的钱。

但药剂师却说:“不行,我研制该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海因茨绝望了,他后来闯进了药店,为妻子偷了治病的药。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

柯尔伯格最初的被试者是居住在芝加哥郊区的72名男孩。这些男孩分属于三个年龄组,即10岁、13岁和16岁。每个年龄组中有一半被试者来自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中下水平的家庭,而另一半则来自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中上水平的家庭。在2个小时的访谈中,这些孩子表达的道德观点从50~150个不等。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动机有六种,分别是被他人惩罚、得到他人的奖励、受到他人的谴责、被公认的权力斥责并伴有罪恶感、所在群体的尊重和不敬以及自我谴责。六种动机水平是彼此独立的,每一种动机都对应一种道德发展阶段。尽管道德发展阶段无法预测一个儿童面对真实的两难处境时所采取的特定行动,但却能预测该儿童在决定一个行动所进行的推理过程。

柯尔伯格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分成三种道德水平。道德观念发展的早期被柯尔伯格称为“前道德水平”,该水平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利益。在道德发展到第二种水平时,习俗道德作为人际关系中角色认知的一部分开始发挥作用。当一个人进入第三种道德水平时,他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现有的法律。如果一个人达到了最高的道德水平,那么他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遍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准则柞违背时,个体将依据他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影响道德的将是个体内在的良心。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全达到这个道德水平.他们都是具有道义感的伟大领袖,比如圣雄甘地(Gandhi)和马丁·路德金(Martin LJuther-King)。

心灵智慧点滴

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强加于儿童,而不注意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这样做无异于“对牛弹琴”。所以,有效的道德教育应该主要限定在激发儿童自身道德判断的产生和对行为的控制上。比如,教师在劝诫13岁的少年不要作弊时可以这样说:“你抄袭的那个人的回答或许是错的,这样做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虽然对这些孩子长大后可以提出更好的不作弊的理由,但是在当时,他们无法消化那些远远超出其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人物志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llef Koh lberg,1927一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他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揭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