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17

第17章 紧慢之术(3)

宰相丙吉见状,环视了一下众人,微微一笑,说道:“这取缔斗殴之事本属长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职责,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如果我连这些琐碎小事都要管,那么当官岂不是要累死了?我身为宰相,要掌管全国经济,要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要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这才是根本的道理所在。现在正是初春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是一年收成的开始,人们开始犁地,、播种。庄稼能够生长全仰赖天气时令,那头牛却值此时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造成的,而这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这才是一个宰相的职责所在,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听到这个解释才不得不佩服宰相丙吉的才能。在一般人眼中,都认为斗殴死伤人命是大事,而他却偏偏认为是小事;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牛的喘气的,及时看到了也很难联想到农耕即使看到了也很难联想到农耕,而他却由此联想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国计民生。相比之下,宰相丙吉自然是有远见卓识。

无为在当官者身上就是放松自己不所作为,深层一些就要磨平心中的锐气,一个为官者不再桀骜,没有个人的是非观点,抛开了对事物表面的印象,转而投入到因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路上。然而,一个人要抛弃已经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很难的,也许生活中那些普通的事情和习惯,以及大家司空见惯都不以为然的东西,正是阻碍你寻求事物背后规律的绊脚石。可见,一件事情最可怕的是大家都认为应该那样去做,没有人提出异议,这就很难有所发展。

这可以通过老子的学说来解释,大家都知道器皿是中空的,房子中间也是空的,已经司空见惯,不会再产生怀疑,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也不会再思考真正起作用的是哪些部分?

为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可以人云亦云,追随别人的行为思想而没有了自己的主见,看到事情表面的现象,要思考背后支配它发展的规律,因循规律就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汉朝人丙吉是宣帝时期的宰相,他能够做到见微知著,透过现象而抓住背后的规律,从而采取措施,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一年春天,丙吉乘车路过街头,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群人在斗殴,身为宰相,随从数员,他有能力制止这件事情。然而,他却没有理这些人,任他们打破脑袋、死伤惨重。他假装看不到,车子过去的时候他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丙吉在车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但是围观的人们很愤怒,都在痛骂这样的官员。他的随从们也都很不明白,一向精明能干的大人今天是怎么了?但是慑于他的威力,大家没人敢过问。

就这样走了一段路,突然前面迎来一辆牛车,一头老黄牛正长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显得很吃力的样子。宰相丙吉看到这一切,突然命令停车,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下车子,问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它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终于有一个随从忍不住问道:“大人,刚才路过街头,有一群人在斗殴,头破血流,还出了人命,大人都没有过问一声,这只不过是一头老黄牛,拉车的牲口,喘了几口气大人就看在了眼里,大人重畜牲而轻百姓是为了什么呢?”

宰相丙吉见状,环视了一下众人,微微一笑,说道:“这取缔斗殴之事本属长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职责,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如果我连这些琐碎小事都要管,那么当官岂不是要累死了?我身为宰相,要掌管全国经济,要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要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这才是根本的道理所在。现在正是初春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是一年收成的开始,人们开始犁地,播种,庄稼能够生长全仰赖天气时令。那头牛却值此时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造成的,而这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这才是一个宰相的职责所在,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听到这个解释才不得不佩服宰相丙吉的才能。在一般人眼中,都认为斗殴死伤人命是大事,而他却偏偏认为是小事;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牛的喘气,及时看到了也很难联想到农耕,而他却由此联想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国计民生,相比之下,宰相丙吉自然是远见卓识。

曹参本是刘邦手下的第一员猛将。他曾经攻陷诸侯国两个,郡县多达一百二十余个,因此他是最早封爵、食邑在万户的官员,比萧何八千食邑还要多。虽然后来刘邦根据全面贡献考察认定是萧何的功绩第一,但是萧曹之间还是产生了一些罅隙。

后来曹参被任命为齐王的宰相。他一改打仗时豪迈、狂放的性格,而变得内敛、沉静,并且拜深蕴黄老之术的盖公为幕僚,时刻请教治国之道。不久,萧何病逝,按照刘邦的遗诏,应该由曹参接掌相国位。此时掌权者是皇帝刘盈。

然而,曹参坐上相国位后,并不是像萧何那样勤谨持政,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相反,他整天什么也不做,一切都按照萧何当时制定的规矩来办。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积压公文,把所有大小之事一概推压。更有甚者他日夜饮酒,公文堆积如山,落满尘土。

最后,朝中的许多大臣是在看不过去朝中的许多大臣实在看不过去,有些人就去劝谏。然而还没等开口,曹参已经把他们拉到桌案前,开始推杯换盏的劝酒开始推杯换盏地劝酒。往往是他们要说的话一句也没有说,就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

不久,吕后加紧了夺权的斗争,吕氏人马要充斥到各级官层,许多事物需要相国处理。然而曹参不理正事,终日饮酒,反而成了一件好事,从一方面来说延缓了吕候夺权的进程从一方面来说延缓了吕后夺权的进程。这是他无为的一种表现,看似无关紧要,但是里面的意义却很深。

曹参荒废政事,而且对那些急功近利、急于表现自己的官员大力排挤和打压,以此来怠慢为官者。这样所有的官员都知道相国是个不理朝政的人,那些急于作出功绩的人反而会得货,于是也就放松了。对于衙门里的事情,不是到万不得已为,为官者就不会向上面报告,有法规的依照法规办理,对于一些小事情能过去就过去了。

对于选拔官员,曹参也依照这样的原则,只任用那些德行高尚、人品厚道、个性稳重而且有耐心的人。他们做官木讷,不会无事生非,而且能够宽以待民;对民间的纷争能够从轻处罚,能够体恤民间的疾苦,而且这些人很少会剥削百姓,因而能够天下太平;同时对那些有野心有阴谋的人绝不任用,以避免朝廷纷争。

作为相国如此办理朝政,确实令许多人百思不解。有些官员虽然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免不了还是要向皇上禀奏。此时皇帝刘盈同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他是为了向皇吕后示威。有萧何在的时候,他可以放心的把朝政交给萧何他可以放心地把朝政交给萧何,自然能够不出差漏。曹参刚刚接掌的时候,他也能够安心。但是终于有一天,刘盈知道了曹参荒废朝政的事情,开始有些焦虑。

此时,曹参的儿子曹窋也在朝中任职。皇帝刘盈不好当面指斥曹参,于是叫曹窋回去后劝说父亲,能够多关心朝政。

回家后,曹窋找机会劝说父亲,说皇帝对他的做法不满意。这一说非同小可,曹参恼羞成怒,恢复了他以前做将军时的暴躁脾气,破口大骂道:“你个毛孩子懂什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那里轮得到你来挑我的毛病哪里轮得到你来挑我的毛病。我是相国,管理天下的事情,你居然敢如此多嘴,今天一定要让你长点记性”。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家法,当场打了曹窋二百棍。第二天,曹窋瘸着腿去上朝,被皇帝追问,不得已说出了实话。刘盈大怒,这分明是在向皇帝示威,于是命太监马上召见相国,想要当面向曹参问罪。

刘盈忍住怒火问道:“听说你荒废朝政,可有此事?”

曹参早有准备,不紧不慢地说道:“皇上有所不知,这其中大有隐情”。

“好,你马上说来听听,如果没有道理,可要依法治罪”。刘盈想听听他如何解释。

曹参没有马上解释,而是问了皇帝一个问题:“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

“朕当然没有办法和高祖皇帝比!”

“那么您认为臣和萧相国,谁更贤能?”

“老实讲,萧相国要胜你一筹”。

曹参紧接着说:“那就是了,既然陛下认为我们都不如他们,那么,如今我们只要遵照高祖皇帝和萧相国制定的法令,一切照此行事,不就可以了吗?而且他们制定的法令已经很清楚明白了”。

刘盈立即参悟,从此不再妄加猜度曹参的行为,甚至有时候还会君臣同乐。曹参正是在实行无为而治。就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由于刚刚经历秦时的暴政和长年累月的战争,百姓已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亟需宽松的政策来恢复生产,而此时曹参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实行德治为民的政策,从而为汉朝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

司马迁评价道:“百姓在经历秦朝繁苛严酷的政治后,曹参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天下俱称其美焉!”

为官要一张一弛,最重要的还是在弛上。清静无为是当官者的一种标准。

谨言慎行

为官者做到无为,就是要通过认真地观察认识到隐藏在官场后面的潜规则,这是最重要的。这需要阅历的积累和洞若观火的洞察力。古语讲: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讲的就是这种情况。为官者很容易因为意气风发而无所顾忌,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锋芒毕露,这正是肤浅的所在,往往也会因此而吃大亏。

苏东坡改诗被贬就是一个佐证。

宋朝时,苏东坡任职礼部尚书。有一天,他去寻访王安石,在书房乌斋等待的时候,见台桌上摆着一首尚未写完的诗,只有两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百思不得其解,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随手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被改动过的诗,极为不满,喝问是谁所为,仆人们照实回答。从此王安石对苏东坡多有诋毁,不久将他贬到了合浦。王安石并不是要存心整治他,而是要给这种见识颇浅的人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