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兵打仗,九死一生,曾几次投水自尽,均被救起,才能幸免遇难;而且几经危机,留下遗书,如南昌被围、祁门遭遇李秀成等,最终转危为安,东山再起,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随着曾国藩多年的战争经历,他的“挺经”也趋于成熟,不但在战场上有所贡献,而且在以后的官场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危机之时挺一挺,则益处无穷。为官者能够坚忍不拔,这不仅需要胆识,还要有不凡的气魄。
在官场上,王莽在平步青云直上到权力金子塔最高点的路上,王莽一直都走得非常小心翼翼,谦虚谨慎。
当官前的王莽虽然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但一开始这个深厚的背景并没给王莽带来好运。再加上王莽幼年时父亲王曼就去世了,不久兄长也去世,王莽和母亲得依靠伯父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有这样的生活逆境,王莽很小就很懂事,特别在打动人心上,王莽做得非常之深。王莽的伯父是独掌朝政的王凤。
王莽的伯父是当时独掌朝政的王凤,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一刻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一连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这样细心周到的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令伯父王凤极其感动。王凤的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一官半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但是黄门郎这个官职很低,不过这是伺候皇帝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没多少时间汉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高官仕途开始向王莽招手,而这时的王莽才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但是王莽处处留心、谨慎。
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其中的骑都尉表示武官,而加上光禄大夫便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了,至于侍中更加重了他的权力。这样才三十来岁的王莽已是掌握大权的重臣了,但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了,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
王莽当时之所以不敢太放肆,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淳于长。这也是王氏的外戚之一,并且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称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这使汉成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便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
淳于长没有长久的大谋略,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王莽正在盯着找他的短处。大权在握的淳于长骄横过度,还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寡居姐姐许嬷私通,后来又纳为妾。淳于长为了讨被废许后的欢心,向成帝说情,使成帝又将许后升为婕妤,但淳于长胆大包天,对许后也敢调戏。这事被王莽举报,使淳于长丧失了所有的要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最后,成帝将他定为大逆之罪,淳于长死于狱中。
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大权在握开始有了篡位之意,但王莽依然在人前谦逊有礼,做得滴水不漏。
汉平帝继位后,年龄尚小,还没有立皇后。王莽便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平帝,以此来稳固自己的权势。如何做到让女儿顺利当上皇后,王莽这次却是故作谦逊之计。
一天,王莽向太后建议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现在是操办这件大事的时候了”。太后便答应了。一时间,许多达官显贵争着把自己的女儿报到朝廷,王莽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王莽没想到,报上来的女孩,有许多人比自己的女儿强,不耍花招,女儿未必能入选。于是他又去见太后,故作谦逊地说:“我无功无德,我的女儿也才貌平常,不敢与其他女子同时并举。请下令不要让我的女儿入选吧”。太后没有看出王莽的狼子野心,反而相信了他的真诚,马上下诏:“安汉公(王莽的爵号)之女乃是我娘家女儿,不用入选了”。
王莽如果真是有意避让,把自己的女儿撤回来就行了,但经他鼓动太后一下令,反而突出了他的女儿,引起了朝野的同情。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选王莽之女为皇后。朝中大臣也给说情,他们说:“安汉公德高望重,如今选立皇后,为什么单把安汉公的女儿排除在外?这难道是顺从天意吗?我们希望把安汉公之女立为皇后!”于是王莽又派人前去劝阻,结果是越劝阻说情的人越多。太后无可奈何,只好同意王莽的女儿入选。
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又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招来的女子中,挑选最适合的人立为皇后”。朝中大臣们力争说:“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不要再选别的女子干扰立后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已成定局,才没有表示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就当上了皇后。
女儿当上了皇后不到一年,王莽就升到了宰相的位置,位在诸侯王公之上。不过两年,王莽觉得时机成熟,就毒杀汉了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己却以天子之位执掌朝政。
宋朝时,有一伙强盗在张海的带领下,去抢劫高邮。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听到这个消息,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
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按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宏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弼颇不以为然。
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能够有别人的处境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能够由别人的处境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这不得不说要具有非凡的智慧才能做到。
中国古代历史上,刘邦如果没有及时隐忍退到西蜀去韬光养晦,那么历史将不被一个被自己父亲称为“无赖”的人统领。这个无赖就是刘邦。刘邦在政术上的隐忍之策,完全可以作为官场新人的保官方法。
公元前206年八月,经过连番征战,刘邦攻入武关,向咸阳逼近。秦相赵高杀死二世,派人向刘邦求和,被刘邦拒绝。九月,秦王子婴即位,他诛灭赵高,派兵在峣关抵挡刘邦。刘邦率军绕过峣关向秦国进攻,在蓝田之南打败秦军,接着到蓝田又大破秦军。十月,刘邦即进抵咸阳东郊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被迫乘坐素车白马,用带子系着颈,捧着玺印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
十月,刘邦比项羽先行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提醒他这将重蹈秦的覆辙,他却不以为然。因此张良又再一次进谏说:“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无道,所以才能使你进入关中。你想为天下除去残暴,自己首先就必须以朴素为资。现在刚刚入秦,却安于享乐,这是所谓‘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刘邦最先攻入咸阳,如果按照当初和项羽的约定,他应该稳坐关中王。然而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并不够强大,虽然最先攻入咸阳,其中侥幸的成份很多其中侥幸的成分很多,即使做了关中王也并不能高枕无忧。这样分析后,他决定暂时积蓄力量,等待以后发展。于是他退居坝上于是他退居灞上,对咸阳城中东西不动一分一毫,还派人把娥房宫保护起来还派人把阿房宫保护起来,等待项羽的到来。如果按照刘邦以前的本性,恐怕要将黄金、美女、宝物洗劫一空,然而他却没动一点。这被项羽麾下谋士范增看在眼里,认为刘邦能够克制自己的本性,必有异志,于是劝项羽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及早铲除他。
项羽在打败章邯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于是,项羽在鸿门摆下酒席,请刘邦来赴宴。刘邦清醒地认识到,此去凶多吉少,然而如果不去,就是很明显的说明了自己心虚就是很明显地说明了自己心虚,就会给人借口,同时贻笑天下。他仔细衡量再三,决定去冒一次险。宴会上九死一生,最终逃回坝上他最终逃回灞上,从而赢得了主动权,最后被封为汉中王,为以后的重整霸业打下了基础。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处在逆境,而要强求争霸天下,谈何容易?
鸿门宴没有杀成刘邦之后,项羽即率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财物妇女,然后东归。到汉王元年(前206)二月,项羽以最高统帅的身份,尊楚怀王为义帝,立诸将为王、侯,诸侯王共分封了19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管辖梁、楚九郡,都彭城,立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41县,居地南郑(今陕西南郑)。
刘邦虽然来到南郑,但他并不甘于受封于汉王,由于考虑到自己势单力孤,没有立即起来反对项羽。而到了南郑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刘邦所率士卒不服水土,讴歌思念东归,他必须立即决断;另一方面,项羽分封不均,齐国田荣起兵反叛,也为他提供了东进的机会。刘邦决定出关与项羽一决雌雄,恰好丞相萧何又向他推荐将才韩信大将,认为“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他便任命韩信为大将。
韩信向刘邦建议:“我们的军吏和士卒都是山东(指函谷关以东)人,他们日夜企盼东归,借助这股士气,可以建立大功。我们应立即决策,率兵东进”。刘邦非常高兴,就让他全权部署作战计划。汉王元年(前206)五月,刘邦以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安抚后方,自己则和韩信率领大军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很快占领了整个关中,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能够揣度形势,分析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早谋划,是非常明智的。四年后,刘邦消灭项羽,又先后征服其他起义军,建立大汉王朝。
一张一弛
为官要一张一弛,有所作为后更要无所作为。无为就要磨平心中的锐气。一个为官者不再桀骜,没有个人的是非观点,抛开了对事物表面的印象,转而投入到因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路上。然而,一个人要抛弃已经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很难的,也许生活中那些普通的事情和习惯,以及大家司空见惯都不以为然的东西,正是阻碍你寻求事物背后规律的绊脚石。可见,一件事情最可怕的是大家都认为应该那样去做,没有人提出异议,这就很难有所发展。
这可以通过老子的学说来解释。大家都知道器皿是中空的,房子中间也是空的,已经司空见惯,不会再产生怀疑,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也不会再思考真正起作用的是哪些部分?
为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可以人云亦云,追随别人的行为思想而没有了自己的主见。看到事情表面的现象,要思考背后支配它发展的规律,因循规律就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汉朝人丙吉是宣帝时期的宰相。他能够做到见微知著,透过现象而抓住背后的规律,从而采取措施,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一年春天,丙吉乘车路过街头,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群人在斗殴,身为宰相,随从数员,他有能力制止这件事情。然而,他却没有理这些人,任他们打破脑袋、死伤惨重。他假装看不到,车子过去的时候他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丙吉在车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但是围观的人们很愤怒,都在痛骂这样的官员。他的随从们也都很不明白,一向精明能干的大人今天是怎么了?但是慑于他的威力,大家没人敢过问。
就这样走了一段路,突然前面迎来一辆牛车,一头老黄牛正长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显得很吃力的样子。宰相丙吉看到这一切,突然命令停车。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下车子,问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它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终于有一个随从忍不住问道:“大人,刚才路过街头,有一群人在斗殴,头破血流,还出了人命,大人都没有过问一声,这只不过是一头老黄牛,拉车的牲口,喘了几口气大人就看在了眼里,大人重畜牲而轻百姓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