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就是朝廷.2
7207200000007

第7章 经理人陷阱 (6)

再来看秦桧此时的选择。当时公司朝堂之上有两大主流意见,主战与主和。主战的赵鼎当时已经位极人臣,出任宰相,还是岳飞的坚定支持者。外有名将、内有名相,主战派内外和谐、势力庞大,在这种格局下,秦桧如果投身主战派,无论是以论资排辈计,还是以个人贡献计,恐怕都是难以登上相位的。于是,原来的赵宋忠良、乞留赵氏一脉的秦御史,回归南宋后,把握好董事长赵构的决策思路,迅速调整了方略,一跃成为了主和派的领袖。显然,秦桧把他的个人利益,与南宋公司和宋高宗赵构的战和方针有效、迅速地捆绑在了一起。

此一时,彼一时。在这种大背景下,南宋公司已经从危机时代走向平稳建设时代,口号中也不再把“救亡图存”当做唯一要务,公司大方向已然发生变化。

此时,还停留在自己的行为轨迹中没有变化的岳飞,与公司企业文化开始凸显分歧,冲突激烈,岳飞与公司组织的黄金岁月发生逆转:

著名的“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公司高层一天内发了十几道金字令,命令岳飞班师)充满了无奈、艰辛和功败垂成。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故事正凸显了岳飞与公司组织间的强烈不信任感—一个组织里,作为组织领导,如果需要发布十几条命令才能让一个下属按照命令做事,难道没有问题吗?

一个组织,特别是军事化组织,强调的就是令行禁止。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动不动就“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何况是在一向有着猜防武将的企业文化传统的宋公司里,更显另类与突兀。当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怎么搞出来的?不就是打着抗辽的旗号,率军出征路上就掉转枪口进军后周的吗?赵宋公司就是玩这个套路起家的,岳飞、岳家军的模式,让人模模糊糊中似乎看到了某种迹象。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选择错杀。

“十二道金牌”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公司组织程序的漠视。作为公司高管,既然身在组织中,就得按组织的硬性规矩来。至于管理者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可以按照组织程序去反馈,但行动上还需按组织决策走。而岳飞在班师前除了一腔愤懑,并对外界一吐怨言外,显然没有按组织程序去百分百执行。一个个体总是对组织充满怀疑和否认,作用力必然引发反作用力,那组织能不怀疑、否认这个个体吗?尽管此时的岳飞选择了低头,但这种强硬的姿态,已经让南宋公司以及董事长赵构对其疑虑重重。

§§§第二节

无视“公司政治”,岳飞悲剧出局南宋公司

对公司政治的无视,对处理平衡组织关系的毫无头脑、一塌糊涂,亦即艺术管理思维的极度欠缺,最终让岳飞悲剧出局南宋公司。

艺术类管理思维欠缺

管理学内部一直存在两大派别,一派认为管理学属于科学门类,一派认为管理学属于艺术门类。经过争论、演化后,大家发现,管理其实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信息类知识=科学的管理知识(业务和事务、基层、管理、规范)

技能知识+人际知识=技艺类知识=艺术的管理知识(组织和人事、高层、领导、创造性)

具体来说,事实知识是判断“是什么”的知识,原理知识是思考“为什么”的知识,技能知识是决定“怎么做”的知识,而人际知识是知道“谁有”、“在哪儿”的知识,即知道谁有知识和如何运用前三种知识的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又被称为信息类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被称为技艺类知识。而实际上,科学处理的就是信息类知识,艺术处理的就是技艺类知识。

好的管理者必然要兼具科学、艺术两大管理利器。从岳飞的案例看,他是天才级别的军事将领,可以打造一支最好的军队,可以战无不胜,说明他的科学类管理知识非常丰富,但在艺术类管理知识上却充分暴露了其短板。

有人会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岳飞其实情商很高,比如曾经招降了大量的农民武装队伍;曾将战利品分送给张俊、韩世忠等元帅,以获得同僚的好感。但这种技巧性的做法,远远抵消不了他在公司政治和处理平衡组织关系方面的战略性失误。

岳元帅手握重兵,受万众关注,但又缺乏艺术管理知识,能不危险吗?对领导撂挑子、轻率建议立储、情绪化语言等不羁行为授人以柄,这些都为其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对领导撂挑子

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对自己的领导,岳飞撂过挑子。

绍兴七年(1137年),南宋公司中央决定对淮西军分区进行调整,部分中央领导可能给岳飞吹了风,意思是要把淮西军分区纳入岳飞的麾下,岳飞为此很是高兴。但等到正式文件下达的时候却并未有此安排。南宋公司中央大概考虑的是不能把军权过度集中在某一个将领手中,故在军权上以制衡。

按说,领导吹风毕竟是吹风,跟红头文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一位高级管理者,对这种意向性表达和确定性结论还是应该有分辨和理解能力的;作为南宋军队的核心指挥员,岳飞对整个公司的这种军事架构调整,也应该是能体察其制衡用意的。

可岳飞为了这事,竟然赌气撂挑子,离开军营到庐山为母守孝去了。宋高宗赵构连写了两封书信,劝岳飞继续回来工作,岳飞全都拒绝了。最后,赵构派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再上庐山,给岳飞做工作。此外,赵构还通过枢密院(南宋最高军事机关)对岳飞正式下文,一是命令岳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调发,不得再有陈请”;二是命令岳飞的部将敦请岳飞“依旧治事,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

这其中的命令口气已经相当严厉:你岳飞要再不回来上班,你跟你的下属就彻底滚蛋,“岳家军”也彻底大换血吧。通过这种连哄带吓的手段,这才把岳飞劝下庐山,重回军营。

很多公司大概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有能力的职员做出业绩后,总希望企业划出更多的资源给他,达不到要求就赌气。不过,像岳飞这么大脾气的也不多见。发生这种性质的冲突后,这销售经理再能干,老板敢托付给他公司的核心业务吗?

轻率建言立储

岳飞在恢复工作后不久,又犯了一个更为致命的错误。

绍兴七年的九、十月间,岳飞被召到建康行朝奏事。岳元帅这次上了道奏章,说是为朝廷计,请将年方十岁的赵昚正式立为皇太子。

赵构无子,就从皇族中收养了两个孩子,作为预备役太子培养,赵昚是其中之一。当时,朝堂之上,已经有宰相赵鼎及其派系同僚表达过早立赵眘为太子的意愿。岳飞作为一员手握重兵的边疆武将,此次又提出此议案,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公司组织中,但凡涉及新一代领导核心的问题,都是极度敏感的。内有宰相赵鼎表意,外有武将岳飞呼应,不能不引起赵构的高度警觉。

史料记载:“上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色落而退,参谋官薛弼继进。上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赵构对岳飞的建议不但是直接拒绝,而且点明“你握重兵于外,立储之事不是你应该参与的”。话虽短,但已非常明确地点明了利害关系。岳飞也听懂了这背后的强烈警示意味,“色落而退”,面如土色,退出朝堂。岳飞的神情变化,也尽在赵构眼中,所以,赵构还让薛弼去“开谕之”。

第二天,赵构对宰相赵鼎说:“飞昨日奏乞立皇子,此事非飞所宜与。”赵鼎闻听此语后,立刻回应:“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显然,岳飞此次建言立储之事,对赵构内心深处造成了冲击。大概经过一夜思虑,赵构首先担心的是赵鼎的态度,怀疑岳飞与赵鼎此次是联手作战,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所以,赵构上来就下了结论“此事非飞所宜与”。这话实际蕴含了两重意味,一是直接否定了岳飞的行为,二是进一步进行试探,岳飞不“宜与”,那么谁“宜与”此事呢?你宰相赵鼎到底参与其中了没有?结果是赵鼎立刻表明态度,与岳飞进行切割,并对岳飞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表面去安抚岳飞,内里还敲打赵鼎一下,分化瓦解对方阵营,从这一事件看,赵构的管理段位较岳飞高出许多。而岳飞犯忌重重,再度损毁与领导之间的信任感。

成秦桧重点打击对象

第二年,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被贬,秦桧开始全面把持朝纲,南宋公司大政急剧向议和方向转变。

但这种国防政策的巨变,并没有得到一线将士的认可。韩世忠还曾计划直接绑架金国使臣张通古,以阻止和议的进行。该计划后被秦桧获悉,此时秦桧已经把“议和”与自己的相位捆绑在了一起,谁妨碍议和就是妨碍他的荣华富贵,所以秦桧对韩世忠怀恨在心。

等到绍兴十一年,秦桧等到了报复韩世忠的机会。当年,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的所谓“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统统被纳入南宋枢密院统一管理序列,张俊、韩世忠、岳飞被上调到中央枢密院任职。显然,这一系列人事、军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是和整个南宋公司的和议大政密切相关的。

如此大规模的机构调整,自然会引发中下级军官的情绪波动,此时“韩家军”中有个叫耿著的军官颇有些抵触情绪,发了些牢骚,说“本要无事,却是生事”。此话为秦桧获悉后,耿著便被下令逮捕并送大理寺审讯,秦桧意图借机把韩世忠拉下马,以报其此前破坏和议之恨。

与此同时,秦桧还授意岳飞去收集陷害韩世忠的证据。岳飞虽对公司政治不善经营,但确实是条铁铮铮的汉子,不但没有趁机巴结秦桧、陷害同僚,反而把秦桧的恶意告知了韩世忠。后者直接向宋高宗赵构申冤,赵构这才出面保下了韩世忠。

岳飞此举虽然襟怀坦荡,但操作过于大胆,经此事件后,岳飞已经明确地站到了秦桧的对立面。此时,岳飞已超越韩世忠,一跃成为秦桧最重点的打击对象。

但要命的是,岳飞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潜伏的危机,其后期行为依然不羁。

授人以柄被诬致死

绍兴十一年五月,南宋政府委派张俊、岳飞检阅原来的“韩家军”,这是军队国家化、防止军权尾大不掉的一个举措。

张俊在检阅时提出建议,想把“韩家军”里的背嵬军打散,分拆到各个部队去。岳飞则提出反对意见:“不能这样做。因为,目前我们国家内真能领兵作战的人,只有咱们三四个,若图恢复,也只能依靠咱们。万一再要用兵作战,皇上再令韩世忠出来主管部队,我们有什么面目与之相见呢?”

细看岳飞的话,其实很有逻辑问题:他不是讨论军队战斗力的增减,而是说怕以后带兵打仗,没面目见韩世忠。语意间的逻辑与当时南宋公司防止军队私人化的意图正相违背。

紧接着,张俊、岳飞二人又在楚州城防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在视察楚州城防的时候,张俊表示“当修城守”,岳飞则回应道:“若今为退保计,何以激励将士?”修城就是退保,岳飞言语间的情绪性、针对性很强,情绪动辄失控。

岳飞的这些言行,很快被秦桧的党羽掌握,被诬以岳飞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的罪名,直接上告到了宋高宗赵构那里。对韩世忠,赵构肯网开一面,可对岳飞就不同了。基于岳飞此前的叛逆表现,赵构本已隐忍不发,此时听闻岳飞又对国家军事大政方针“寻衅滋事”,那就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了。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年,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1月27日,三十九岁的岳飞被秘密处死于风波亭。

“神化”之余的思考

对敌之时,岳飞是千古名将,管理奇才,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可面对自身的政局纷扰,岳飞把自己的人生之棋走入了危局。

后人多拿“莫须有”三字为岳飞鸣冤,而“莫须有”背后隐含的“组织对个人的遗弃”,隐含着“整体对个体逆动的剪除”,又有几人明了?

不想,没过几十年,岳飞当年推荐过的那位皇子真的成了皇帝,即宋孝宗,他上台后给岳飞平了反。此后,岳飞越来越被神化,到了民间的演义里,更是陆续增加了枪挑小梁王的桥段,增加了金翅大鹏的神秘,增加了五百人杀败金兵十万人的威猛,增加了岳家小将的快意伐金……那样的酣畅淋漓和完美,而负气庐山、冒言立储这些事件都在民间口碑中消失无踪了。增加的是什么?隐去的又是什么?

看似秦桧赢了当下,岳飞赢了千古,正义得到了伸张,公道得到了维护。可细细翻检秦、岳当时的历史,凭借秦相公的职场艺术、管理经验、人脉技巧,多少岳飞也不是他的对手;翻检秦、岳之后的千年历史,秦桧之后还有“秦桧”,岳飞之后被冤死的名将依然批量产生。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似乎乐意接受“神话故事”。在一代代的故事、戏文、小说里,好人的失败是因为有了坏人,真的只是这样吗?

§§§第一节

强势老板离世,霍光辅幼主接掌企业经营权

汉武帝时代,西汉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资本扩张,如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交通西南,东定朝鲜等。其结果固然是沉重打击了竞争对手,扩大了企业规模,但也给公司内部造成了诸多严重问题,如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市场满意度(民众支持率)大幅下降等。

汉武帝死后,霍光作为托孤辅政的首席顾命大臣,接管了企业经营权。他不仅在外交和军事上保持了武帝时代的强势,而且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上卓有建树,消除了武帝强力扩张留下的诸多后遗症,使西汉公司的鼎盛局面又延续了数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