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麦肯锡思维
7206400000012

第12章 循序渐进,先摘好摘的果子(1)

将最简单的部分作为起点,然后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从一个真理推出另一个真理,再逐一推出更多的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如此一来,世上便不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无法认知的真理了。

从选择容易的对象开始

你面前有一盘食物,其中有你喜欢吃的东西,也有你讨厌吃的东西,但你必须把它们全部吃完,那么,你会选择先吃喜欢的东西,还是先吃讨厌的东西呢?这涉及到你是享受为先还是享受在后的人。或许你坚信先苦后甜,按照喜好程度,先吃最讨厌的东西,把最喜欢的东西留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的用餐始终不愉快,即使最终吃到了喜欢的东西,但此时你的肚子已经饱了,无法再酣畅淋漓地品尝美食。而那些选择先吃喜欢的东西的人,则始终在吃盘子中最美味的食物,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了这一餐。

可见,每次都选择最好的,那么得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相反,每次都选择最不好的,那么得到的永远都是最不好的。

做事情也是如此,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工作有个良好的开端,关系到今后的工作进程,乃至成败。所以,人们一般都会慎重考虑这个开端如何来做,因为开端也有各种方式,容易的事情和困难的事情都等着你去做,那么,你会选择先做容易的事情,还是先做困难的事情呢?也许你喜欢挑战,选择先完成困难的事情,那么简单的事情自然手到擒来。但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一上来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困难的事情,结果没有成功,你是否饱受打击,甚至连做简单事情的信心都丧失了?即使你成功了,困难的事情已经耗费了你大量的精力,你是否还能以最佳的状态圆满完成容易的事情?

我们平时特别鄙视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的工作态度,但在特定环境下,这或许是个有效的方法,就拿工作开端来说,若是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或是先选择容易完成的方面,首先打开局面,这样就能很好地振奋士气,建立更多的信心,并且保持最佳的状态,后续的工作就比较容易展开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觉得这样有点投机取巧,我们姑且按照这样的思路首先挑困难的事情来做。我们既没有经验,更无先见之明,只是硬着头皮去做,做好了,也是侥幸,做得不好,就像新手上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弄不好就败下来了。这时心理上将受到打击,挫折感油然而生,接下来怎么办?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也许就无法面对后续的工作。麦肯锡公司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一开始就压担子,而是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当他有了丰富的经验后,才被赋予更大的责任。这样做就能让员工顺利入职,有信心、有希望,客户也满意。

查斯特·菲尔德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选择容易的对象开始,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成功的目标。”

麦肯锡公司80年的工作经验证明,“先摘容易摘的果子”是最有效的方法。麦肯锡人都很清楚,做事情必须分清步骤,只有一个果子一个果子地摘,才能获得大丰收。先摘容易摘的果子,让你很快就摘够了一定数量的果子,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建立起信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摘到更多的果子,实现最终的目标。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你的行动,让你有更强大的力量面对逐渐增加难度的目标。

要想成功,绝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成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就像举重运动员的培养,也是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逐渐适应,一步一个台阶地进步。拳击训练也是如此,开始对阵,都会选择比较容易对付的对手,与强大对手交锋,是要经过严格的适应和训练后才能做的。我们做任何工作,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的工作,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开始,作为突破口,局面一旦打开,后续的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有时当你已经达到某种高度时,也不要掉以轻心,还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放低身段,不要轻视那些简易、简单的工作。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困境,即使曾经的高手,也要时常回到基础的训练和工作中,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即所谓遭遇“停滞”状态时,更需要放低身段,以轻松的态度应对。这时不要硬碰硬,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不要慌了阵脚。要暂时放下难题,做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借此缓解心理压力。举重运动员就不一定总去挑战新的纪录,在平日训练时,他也会有意放松些,做做“轻而易举”的事情。拳击手在难以创造新成绩时,也会安排应对容易对付的对手。打字高手遭遇“停滞点”时,不妨把速度降下来。总之,在遭遇难题时,不要难为自己。困境并不等于无路可走,放松一下,等一等,调整一下自己,很快就能重新投入。

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更容易的事

有一次,麦肯锡的顾问为经纪人提供咨询服务,在对销售资料进行一番分析后,顾问决定和后勤部门的高级主管做一次沟通,并且为此安排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后勤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领导。在有相当准备的前提下,顾问揭开了问题的盖子,这样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那些老到的华尔街主管来说,这无疑是有力的一击—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运作是怎样缺乏效率的。

经过这样的会见,麦肯锡收获颇丰。第一,让当初那些对麦肯锡不以为然的主管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对此,麦肯锡可以提供帮助。第二,因为顾问的意见,客户的看法发生变化,这就使麦肯锡方面后续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先易后难的做法,给麦肯锡团队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团队信心更足,干劲儿更大,对最终达到目的充满了希望。

这位顾问处理事情的方式恰恰运用了“先摘好摘的果子”的方法。在了解到重要信息之后,他没有等到研究结束后的大型说明会上再揭示这些问题,而是直接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一开始就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尊重,打消了客户的防御心理,让接下来的沟通和合作更加融洽,在解决问题时也会更加高效,最终实现双赢。

这样的规则涉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对方或许是购买者,或许是被服务者,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的上司。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你都要尽早让他信任你、尊重你,让他感受到你会优先考虑他的利益,此后的沟通和合作就会更加顺利。

例如,你手头有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设计工作,你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了其中最困难的部分。虽然任务尚未全部完成,但你仍需及时将这一成果汇报给你的上司或客户,让对方了解你的工作进展和效率,这有助于你们将来的沟通。

再例如,当你为客户解决问题时,你要从诸多相关问题中挑选出最容易入手的那个问题,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让客户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旦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你就可以逐渐扩展客户的参与度,让双方的沟通更加密切和顺利。

从简单问题入手,优先解决简单问题,这是成就事业的最佳途径。

纽约的一家复印机制造公司计划招聘一位优秀的推销员,数十位应聘者前来一试。老板从中初选了三位做进一步的考核,来自费城的女孩儿安妮也在其中。

考核的项目是在选手们一天之内把自己的本事都展示出来。几个人琢磨开了,怎么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呢?大家在一起商量起来,一个人说,最能表现能力的,就是让不需要的人也能买咱们的产品。这位应聘者决定找农夫推销,因为农夫是用不着复印机的。

另一位听了仿佛受到了启发,认为这个主意太好了,于是也决定把复印机卖给渔夫。

这两个应聘者就要出发了,他们叫安妮同他们一起去。安妮没有答应,她觉得那样做难度太大,自己还是找点容易做的事情吧。于是,她走向另一个方向。

老板在次日召见三位应聘者,询问他们都做得怎样了。

一个说自己花了一天的时间劝说一位农夫,在他的纠缠下,农夫无奈地买下了一台复印机。能让根本不使用复印机的农夫买下,不管使用了什么手段,他都觉得很得意。老板听了没说什么。

另一个推销员同样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一个渔民,让他买下一台复印机。渔民同样也不需要复印机,能动员他买下一台,推销员也觉得自己了不起。

老板听了两人的推销过程,点点头,接着他问安妮把复印机卖给什么样的客户了。

安妮拿出几份文件递给老板,说她把产品卖给了三位电器经营商,这就是订单,总共卖出600台。

老板非常吃惊,又非常惊喜,立刻决定录取安妮。这样的结果让另两位应聘者很不服气,在他们看来,把电器卖给电器经销商,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要的就是这些产品,有什么让人奇怪的,让根本不需要的人来买,那才是真本事。他们觉得自己才有能力干推销,应该录用他们。

老板指出了这两个应聘者的错误观点,他说一个人的能力不是指他用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相反,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容易的事情。对于两位应聘者瞄准农夫和渔夫去推销复印机,老板很不以为然,他甚至怀疑他们使用了花言巧语等非常不当的手段,而这正是一个推销员不该做的。

老板主意已定,不会更改。安妮也是有原则的人,在此后的工作中,她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就是用全部精力把最容易的事做好。那些听起来惊人而实则对公司毫无益处的事情,她是坚决不做的。多年后,安妮创下年销售200万台复印机的世界纪录。美国《财富》杂志在2001年将她评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百位推销员之一,她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还担任了这家复印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年。在《我这样成功》一书中她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认为自己的理念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更容易的事。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面对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常常感到压力巨大,不知如何下手,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有些人的意志因此而消极,打不起精神,将任务一再拖延,还有的人甚至产生了逃避念头。而明智的选择则是对任务加以分析解剖,将其划分为若干小任务,这样就化整为零。将任务拆分后,难度降低了,就能将任务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全部任务。

数学家在证明最困难的问题时,总是会选择从一系列简单而容易的推理入手,直至得出最终的结论。难题之所以难,恰恰是由于其复杂性,如果可以化整为零,将一个难题分解成无数个极小部分,你会发现,每一部分都是非常简单的,把这些小部分一个一个地解决掉,那么难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将最简单的部分作为起点,然后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从一个真理推出另一个真理,再逐一推出更多的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如此一来,世上便不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无法认知的真理了。

我们再来看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有三个小组的人出发,目标分别是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庄。三个组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也不知有多远,连村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跟随向导前行。刚刚走出两三公里,就有人受不了了。勉强走了一半路程时,有人开始抱怨起来,甚至恼怒了:走得太远了,这样的路哪里是个头?还有人干脆停下来,不走了。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差。

第二组的人幸运些,他们事先已经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也知道具体路程,唯一的缺憾是路上没有里程碑。有经验的人会估算出行程和距离,但大家还是感觉特别被动。走到一多半时,大家也觉得精神不爽,开始萎靡不振,因为总觉得路程是那么长。只是当有人提醒快到了时,大家才重新振作起精神,脚步也加快了。

第三组最幸运,临行前,大家就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和路程,一路上每隔1000米就有里程碑,走了多远,还剩多少路,都一目了然。大家情绪高昂,连说带唱,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经过对这三组不同情况的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有目的地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又能够不断地将行动和目的相对照,这样就能明确自身与目的之间的距离,明确自己的进度,就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最终完成行动。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确立一个距离很长远的目的地后,我们可能会觉得遥不可及,太远了,何时才能走到。这种情绪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甚至放弃行动。怎样克服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呢?我们不妨将长远的距离分解成若干段,这样长远的距离没有了,只有一些小段的路程,我们逐个去完成,走完一小段,并不感觉累,还会增强信心,用完成小目标的成绩激励自己,这样就比较容易走完全程了。

再来看一个案例。1968年时,罗伯·舒乐博士准备在加州建一座水晶大教堂,这将是一座非常宏伟考究的教堂,用舒乐博士的话说,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设计师谈到了预算问题,舒乐博士摊开双手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对他来说投资多少都一样,反正没有钱。但他要依靠教堂本身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来参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