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
7206200000013

第13章 通晓人性:把人脉用在刀刃上(6)

有时候,过于强势,容易模糊目标。因为强势,所以迷信自己的判断,不能把控住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人际交往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习惯给人压迫感,但最终他得到的很少。有的人没给你什么压力,你却不知不觉为他做很多。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虽然和很多同事是同级,可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就开始主动关心别人,提醒别人应该怎么做。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很客气地谢谢我,后来有人对我提意见,说我太强势。我当时不明白,我如此善意,不计较个人利益地帮助别人,为什么成为一种强势了?

后来,领导找我聊天,巧妙地点拨了我一下,我才明白,我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握一种合作的本质。合作的本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每个人都把自己最擅长的贡献出来,尽自己所能地做到自己认为最好的,贡献给集体。

一个人如果总是觉得自己的主意和安排最好,对于别人来说,这就会是种压力;对于一个团队系统的运作来说,就是种伤害,因为他开动自己的大脑,把别人都当作干粗活的人来指挥了。况且,我与同事只是平级,貌似我在帮忙,实则我是在指挥。

领导的点拨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此后,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试图掌控一切,什么都掌控,等于什么都没有掌控。

有些聪明,用之不慎成算计

小张和小厉曾经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他们俩常常一起合作,谈下了很多不错的生意。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客户。他不但脾气不好,而且还极不合作。两人请他到高档的餐厅就餐,试图与他走近。

两个人介绍产品的时候,客户总是一副在听、又没在听的无所谓状态。后来,小厉在上了一道很有名的招牌菜之后,开始拉家常,说起自己最想念农村老家的鱼。

客户听了之后,有了点兴趣。于是,小厉就利用这个契机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小厉说了自己稍微有点儿苦难的童年,如何在农村出生,来到大城市如何让别人瞧不起,作业务是多么努力……说到动容处,眼里似乎有了点泪花。

小张也是第一次知道小厉的背景,他想到这个天天穿名牌的人,从苦难出身到现在奋斗出来的确很不容易,还感慨每个人原来都有故事,当时很受触动。

客户更是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个性格古怪、捉摸不定的客户第一次被打动了,结账的时候,他坚持要自己掏钱。而且,客户还表明,会在第二天安排一个他的主管来对接这件事情。

小张第一次看到了感情牌的厉害之处,不过他内心对小厉也多了几分同情。后来,在俩人的业务提成奖金分配的时候,小张也常常不动声色地多分给小厉一些。

事情大概过了几个月,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北方出差,小张突然发现小厉对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惯是有些隔膜的。因为两个人都比较熟悉了,小张就随口说了句:“你还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呢,怎么对很多事都不太懂。”

小厉愣了,说:“我什么时候说自己老家是农村的了?”

小张说:“上次我们和客户吃饭的时候提到的。”

小厉突然笑了,用小张想不到的语气,狠狠地说了一句:“你是说和王总吃饭那次是吧?他就是个土包子!咱们不是一直拿他没辙吗,后来我查了查他的背景,知道他是从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打拼的,曾经还闹了不少笑话,所以,我就给自己编了个故事,果然,起作用了。我家的生活环境一直不错,在大院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好条件了……”

小张当时手里正拿着一杯茶,他喝下去,觉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特别是他回忆起小厉当时与客户推心置腹的样子,和小厉当时眼睛里噙着的泪花,这些和小厉刚才评价别人的那一句“土包子”,无疑让他觉得小厉这个人太阴损。

小张从内心开始不能认同小厉这个人,后来小张一次也没有和小厉合作过。

多年后,小张再次听到小厉情况的时候,发现小厉过得并不太好,很精明的一个人,就是做不成事,家庭生活也不太幸福。

也许,计算和算计虽然听起来差别不大。但是对于行走社会的人来说,却差之千里,懂计算的人,拿到了好处却不被人生厌,但是太喜欢算计的人,终会有一天被别人算计。一个人懂得的事情越多的时候,越会了解生活的本质,越不会轻易耍自己的小聪明去伤害和利用别人。

一句话回味

越沧桑的人,越能简单地回归简单的道理。

掌握交往节奏,急速升温冷却快

不要一次把话说尽

每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节奏不一样,有的人对待他人可以一见如故,还有的人属于慢热型。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大部分情况下,慢热型保持的交往时间会更长。

因为慢热,有了更长的时间多接触,虽说两个人的关系远近不完全由时间决定,时间依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想想看,一个交往了一个月、很投缘的人,还有一个你认识了三年、了解他是个正派的人,这两个人找你做生意,需要你投进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你会选择谁?

我们与别人的交往也是如此,一段追求健康、稳定的关系,多半是慢热的,通过时间、一些方面的小细节,建立起牢固的信任。

速热的人对人好的时候非常好,但是因为是靠着对人不设防的、美好的憧憬去接触一个人,当发现对方有缺点的时候,他就会迅速降温、不给对方机会,自己也会被人误解成是那种“冷热无常”的人。

给大家讲个案例:董萍萍是一个很热情的女孩,和她共事的芬芬是个稍微有些冷淡、很淡定的女孩。因为芬芬的淡定,两个人交流时,董萍萍的热情也慢慢消退,两个人只不过是同事关系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董萍萍的感情出了问题,离自己最近的人是芬芬,她实在忍不住就找芬芬诉苦。芬芬看到她如此伤心,就很耐心地安慰她。

看到有人关心自己,董萍萍更是觉得委屈,她从自己是如何认识了这个男朋友,到男朋友家里的情况,再到这次矛盾的根源和表象……一股脑地倾吐给芬芬。

芬芬也多聊了几句自己的生活,那天整个上午,两个人几乎没有怎么工作,一直在用MSN聊天,于是俩人的关系就这样被迅速拉近了。

开始的时候,董萍萍非常高兴自己又多了一个好同事兼闺蜜。后来,她就慢慢发现问题了:由于芬芬身体不太好,所以经常有些请假的事情,因为芬芬觉得跟她很熟悉,所以就总拜托她去帮忙办理。还有的时候,芬芬请假不在,董萍萍就被委托去帮她顶一下工作任务。

没过一个月,董萍萍就感觉非常疲劳,她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芬芬的任何好处,在芬芬生病的时候,她却要充当替班的角色,感觉非常委屈。她对芬芬开始有了抵触,觉得芬芬这个人不好交往,没有分寸感。

其实董萍萍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起初,就是因为她自己“说多了”,试想,一个都能和你聊私密生活的同事,肯定和你关系不一般,那么,自己有了问题之后,当然找关系最好的人帮忙了。

这就是提醒大家,两个人的关系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也可以说,两人性格是否适合交往,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必要的铺垫和积累。你想让一些人陪你走得更久,你们间的温度就得慢慢上升才行,火力也得慢慢地、一点点地加大。

违背了这个原理,一次把话说尽,把所有的底牌都亮给别人,这种偶尔的信任有可能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误导,也会对自己产生困扰。

多余的心,做多余的事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的时候,我想从稳定的工作中跳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识一些有社会资源的人,我希望他们给予一些帮助。每当被拒绝、碰壁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些能力了,一定会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年轻人。

现在过了很多年,我彻底谅解了当年那些我认为仅仅是“举口之劳”、“举手之劳”却不帮我的人。不是他们不热心,而是有时候,人们无法判断自己在帮一个什么样的忙,这件事情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是推动别人往上走一步,还是把别人从大路上往歧途推了一把。

如今,很多人找我,我由曾经的大包大揽变成了现在的谨慎,是因为明白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硬帮忙,不一定能帮得上,也未必是真帮忙。

欧?亨利的小说,有一篇叫《女巫的面包》,写出了人生的滋味:

玛莎小姐是个多年未嫁的女子,经营着自己的面包店。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这个中年男子很有风度,总是来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玛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生活条件困难,每天画画,啃啃陈面包,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这天,那个顾客又像平时一样来了,玛莎小姐找了个机会用切面包的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当他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就当她憧憬这位男子会如何感动的时候,他来了,紧握着拳头,狠狠地朝玛莎小姐摇晃。愤怒地叫喊道:“你把我给毁啦!”

原来,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好几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要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可是,有黄油的面包,让图样成了废纸。

很出乎意料的结尾,是作家一惯的笔法。

人际关系有时候也是如此,帮人没有错,只是要多花时间了解。有的人,已经太久不联系了,失去了本该有的交往的密度,如此一来,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你们不同的心态。在有些问题上,想问题的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理解对方和帮到对方是有一定难度的。

正视这样的差异,才不会用多余的心,做多余的事,以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交往的基础就是先把对方当外人

当我们对别人交往的节奏不能很好地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把必要的信息透露给对方。

我明白这一点,得益于我大学时期在学生会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们组织一项活动,部分同学自愿投入了10~50元钱的资金。后来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点钱远远不够用。既然是主要发起人和决策人,我只能自己又往大家的活动费里加了一些钱。

后来,这件事情被我淡忘了。有一天,大家聚会、聊天,聊到我们曾经那么积极地开展社会活动的时候,有个同学突然想起来什么,随口问了一句:“我们还主动出了活动费,现在是否还有剩下的钱?有的话,我们这些人一起聚一次餐吧。”

我只能解释费用的情况,但当时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钱的事,一定要把它整理得清清楚楚,不是别人多心怀疑你,而是你有义务主动提供账单给大家看的。不要以为自己往里贴了钱,就很高尚,大家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钱是如何花掉的。

当晚,我就回去把所有的费用名目、如何支出,全部列出清单。第二天,我给每个曾经出过活动费的同学发了一份。

有意思是,大部分同学都说“不用整得这么正式”,但是没有一个人不耐烦地把清单扔掉,大家都认真地收好、带走。

这件事给我的经验是,永远不要因为对方和你很熟,也不要因为对方信任你,就忽视了信息的传递,必要的信息一定要传递到位,这是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一句话回味

平时,谨慎把你的信息送出去,这将影响你与一个人交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