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7200400000043

第43章 惩罚与解脱(3)

“摆脱苦难”,安娜心里暗暗地重复说。瞥了一眼那位面颊红润的丈夫和他瘦骨嶙峋的妻子,她看出来那个多病的妻子觉得自己受到误解,她丈夫欺骗了她,因此使她自己起了这种念头。安娜把目光转移到他们身上,仿佛看穿了他们的来历和他们心灵的隐秘,但是这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于是她又继续思索起来。

“是的,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但是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个乘务员顺着栏杆跑过去?为什么下面那辆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又说又笑?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有时脚夫们冲上来,表示愿意为她效劳;有时一群年轻人从月台上走过去,鞋后跟在地上格格地响着,一边高谈阔论,一边看着她;有时又遇见一些给她让错了路的人。回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她就打算再往下走,她拦住一个脚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了信来的车夫。

“渥伦斯基伯爵?刚刚这里还有一个从那里来的人呢。他是来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和她女儿的。那个车夫长得什么模样?”

她正在对那个脚夫讲话的时候,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链的时髦蓝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两个在月台上踱来踱去的使女,扭过头来凝视她,大声地评论了几句她的服装。“质地是真的。”她们在议论她身上的花边。年轻的人们不让她安静,他们凝视着她的面孔,不自然地又笑又叫地走过她身边。站长走上来,问她是否要到什么地方去。一个卖克瓦斯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天啊,我到哪里去呢?”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回忆起她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胳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到无法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嘟囔了句什么。那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火了。

案例点评

“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句话是许多童话故事的结尾,曾经引起多少浪漫美丽的遐想。当王子和公主为了爱情,几经磨难,最后终于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为他们的爱情祝福,以为从此他们就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童话毕竟代替不了现实,现实中的爱情残酷而苍白,这点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托尔斯泰为我们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王子和公主获得爱情之后的真实生活。

安娜是一位貌美、善良、感情丰富的少妇,同时也是一个个性解放的贵族女性,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19世纪中叶,俄国贵族庄园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名门望族不得不向出身低微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发展的势头咄咄逼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俨然成了“新生活的主人”。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做主、中间人做媒的俄国婚姻风俗,可是由儿女自己做主的英国风俗也不被接受,但年轻人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安娜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十七岁时,由姑母做主,她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平庸刻板的官僚卡列宁,在死气沉沉的官僚家庭生活中过着既没有爱情又没有幸福的冷漠黯淡的生活。她对冷漠、机械、死板、只会玩弄文牍和搞官场应酬、在妻儿面前也摆着一副官僚架子的丈夫越来越反感。安娜渴望自由真挚的爱情,当社会风气裂变,婚姻自主的呼声出现的时候,她再也不能忍受如僵尸的生活。“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女人”。虽然由姑妈做主的包办婚姻暂时夺取了她爱的权利,并让她过了八年没有爱情但表面上看起来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但她心中那团渴求爱情、渴求幸福的火焰,却像休眠的火山,不曾熄灭过,一直在内部燃烧。再加上冲击得俄国社会“一切都翻了一个身”的资本主义进步思想的影响,于是面对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面对“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爱”的卡列宁,她再也不能忍耐了。

小说中以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描绘了安娜·卡列尼娜由爱情觉醒到个性解放,进行抗争,直至绝望自杀的心理发展轨迹。安娜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爱情觉醒

安娜和渥伦斯基第一次见面时,在两个人的同时回眸中,“在这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吟吟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这时的安娜,虽然饱受压抑,但她饱满的生命热情却在举手投足间流动。她“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她爱生活,但心理却受到压抑;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因此,当年轻英俊的渥伦斯基向她发出爱的呼唤的时候,她最初出于女性的矜持而回避了,但内心深处却渴望奇迹的出现。在舞会上,“她仿佛在竭力克制不露出快乐的迹象,可是这些迹象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她的脸上”。安娜与渥伦斯基在一些貌似无聊的话题中碰撞出火花。为了避免伤害吉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感觉,安娜提前逃回彼得堡。在车站,她又遇上了渥伦斯基,这次她的爱便觉醒了,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一举冲破束缚了多年的封建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的网,挣破了包裹她八年的“人格面具”,摧毁了她原来的价值观念。在摒弃了一切利害的考虑之后,不顾一切地喊出了:“时候到来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的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爱,终于驶出了心灵的避风港。

安娜“像一个得到了食物的饿汉”,新的生活使她的性爱和情爱都得到了满足。她浑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像“黑夜中的大火的可怕的红光”。尽管有时候,她心里混杂着羞耻和恐怖,但是她意识到从前的“一切都完了”,现在除了爱情什么都没有了,可她心底洋溢着欢喜和幸福。她感到眼前的生活是“多么光明啊”!安娜的心理从病态的极度压抑状态发展变化成为健康的、活泼的、充满热情的状态,爱情使安娜获得了新生。

性解放的抗争

觉醒了的安娜经过爱情的跌宕后,在向卡列宁解释赛马场事件时,从容地向卡列宁讲了真话,申明自己爱渥伦斯基这个事实,迈出了追求幸福的、勇敢的一步。她冲破礼教的束缚和家庭的禁锢,大胆地表明爱上贵族年轻军官渥伦斯基。但是安娜的举动遭到上流社会的摧残,腐朽的俄国贵族社会允许公开的淫乱,却不能容忍真正的爱情。整个上流社会浸透着伪善,在他们当中,家庭感情破裂本是普遍现象,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贵族仕女们几乎人人都有外遇,所有“合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补充形式。卡列宁道貌岸然,为了自己的名声,要求安娜用维持表面夫妻关系为代价换取生活自由;那些曾经撮合过安娜和渥伦斯基的上流社会的妇女们劝诫安娜只要注意外界的影响,仍可随意与情人交往。这些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充分表露了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就是维护上流社会的黑暗秩序的。所有这一切,更激起了安娜强烈的憎恶和鄙视,她是个纯真诚挚的女性,坚定地维护自己爱的权利,决不向虚伪屈服,大胆地与丈夫和上流社会决裂,毫不掩饰地公开了自己的选择——爱渥伦斯基,欧洲旅行,乡间同居,剧院看戏等。她不愿随波逐流的举动触犯了表面讲“道德”,实际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招致整个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作为贵族阶级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与整个假仁假义、腐化堕落的上流社会公开进行了大胆的斗争。也就是在这场斗争中,安娜刚烈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真诚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露,使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争取个性解放和为爱情自由而斗争的突出的女性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