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即使是一个真实的演员所说的话,也是当不得真的
问:我是女的,20岁。我发现很多人说的话都是不算数的,即使是在他好像很真诚的时候也一样!
答:嗯。但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随便说说,应付应付,一种是故意欺骗。这两种情况,一个人都明白他在做什么。但还有另一种情况,他不一定明白。
看过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曾经有几个“官二代”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听着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有的“官二代”掉下了眼泪,在谈心得体会时,有人甚至表示,回去不再贪了。
这是不是太假、太会演戏了?
但我可以保证,这些“官二代”说“回去后就不再贪了”,在当时是真的,和他们在会上做廉政报告不是一回事,他们在心理上确实体验到了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的召唤,心灵受到了洗涤。但是,我也可以保证,他们回去后,只要机会许可,照贪不误。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进入了一个“剧场”,这个剧场的情境,是用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营造出来的。“官二代”在心理上体验到了这一情境,使自己的心理结构与这一“剧场”对应,所以,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被召唤出来,他们的贪污有了巨大的道德压力,而流泪、表示不再贪污,正是心理上的真实表现。所以真不是故意,而是在那个“剧场”中,投入地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
然而,千万别忘记了,这种心理只是“剧场心理”。回去后,这个“剧场”消失了,变成了另一个“剧场”——更大的、更真实的“剧场”,他们又会拥有另外的“剧场心理”,扮演另一个真实的角色,或虚假地扮演一个廉洁的角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说话,受到了某种激情、爱心氛围、道德压力的影响,是当不得真的。
因为,他在当时,只是根据心理所体验到的东西来演出。那是一个真实的演员在说话,不是他本人在说。换了另一个情境,这些话他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28、“国家”在心理上,是无数人的“母体”
问:现在“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和“五毛”(网络评论员)在微博上打来打去的,很热闹,你如何评价这两种人?
答:在涉及心理的时候,我只搞技术分析,不想评价谁好谁坏。而涉及政治经济的时候,我只关心问题。所以我对这两种人保持沉默。
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国家”“民族”之类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心理上实际上是一个“母体”,说得形象一点就相当于是“母亲”。你生活在哪个国家、民族里,你对它不可能没有“感情”和“态度”,即是反对呢,还是认同、维护。
好。假设有两种人,相互之间在“国家”“民族”这类概念的背景下攻击性很强,彼此充满恨意,一个是骂,一个是维护,那么,在心理上就可以说:
前者恐惧于和一个“坏母亲”认同,因此把自己给卖了,并攻击“坏母亲”,理想化别人的“母亲”,就相当于是自己的“母亲”一样。
后者呢?是恐惧于得不到爱,而要把自己给卖了,认同一个“坏母亲”,把她认为是“好母亲”。
29、失恋后马上爱上一个人,其实只是要疗伤而已
问:我经常做很多一厢情愿的事情,最后搞得很尴尬和受伤,为什么会这样?怎么避免?
答:你在很多时候沦为心理动物了,经常玩“移情”大法。
什么是移情?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把对某人或外物的情绪、情感、理念、观点、态度、信仰等东西转投到另一人或另一物身上,由此让被投注的此人或此物,取代原先的彼人或彼物。
它的路径是:由A出发,投向B。
比如,你失恋了,有一个男人来关心你,突然你爱上了这个男的。
不奇怪吧?你不一定是真爱上了他。真相可能是:原来的那个男人离开你,让你痛苦,但这个男的,填补了原来那个男人在你心中的位置。他是对你的伤的一种治疗。
30、经验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运气
问:常听人说“我的直觉告诉我……”他的直觉能告诉他什么?
答: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认为心理分析的一个崇高境界就是形成直觉能力,一眼就看穿,马上就直觉到。干了蠢事才后悔,有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有四种常见的直觉。
第一种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
非常之准,至少可以达到99.99%。这是长期的分析训练的结果。原理很简单,比如要得出结论P,我们首先经过了一系列的推理:因为A,推出B,推出C……推出P。但如果经常这样做,只要出现A,所有的推论过程都省略了,我们直接一眼就可以看到或判断出P!
放在对人心的破译上也是一样,我们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人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正是用多了心理分析方法,具有了洞察能力的结果!
第二种,是经验上的。
经验上的直觉是很多人经常有的,比如以前我们经历过A事情,它具有特征a,经历过B事情,也具有特征a,经历过C事情,也具有特征a……然后,某一天,当我们经历P事情时,我们马上就直觉到会有a!
就是说,我们的经验多了,当只要再出现某件事,和过去的经验有点相似,我们的经验就可以用上,马上就形成直觉。
这种直觉有时候是准的,但有时候却不一定,它只属于“碰运气”,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A事情、B事情……一直到P事情,只是有点相似,但并不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只是相似,不是等同,所以,虽然A事情、B事情都有特征a,但P事情真不一定有特征a。我们因为经验,以为现在出现的一件事情,也像过去一样,那就有可能犯错误。这就是经验虽然有些可靠,但并不保险的地方。
一个聪明人,依靠的并不仅仅是经验。毕竟,就算你碰得头破血流,总结出了什么经验,你的人生也可能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无法东山再起。而即使如此,你的经验可能也是靠不住的,一个靠不住的经验,有时候会让我们吃大亏。
所以,我们需要这种直觉,但不能主要依赖于它,因为有些亏我们吃不起,也没那么长的时间去耗。我强烈推荐第一种直觉,虽然要达到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常用的直觉,其实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第三种,就是生命的自我保存本能的直觉。
在电影、电视、书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境:当一个人在月黑风高之夜,走在一个黑暗的地方时,他会感觉到有危险正向他逼近,似乎四周埋伏无数准备对他下手的人,于是马上做出防御性的反应;或者,当一个人和朋友坐在酒馆里喝酒时,外面突然进来了几个大汉,他“下意识”地感觉到了危险。像这些情况的直觉,就是生命保存本能的直觉。
有什么神秘吗?没有。它或者仍然来自于经验,类似的危险情境重新出现了,激活了他心理上的防御;或者,他从情境、人的表情等读到了危险。
第四种直觉,属于“心灵感应”。
说得好像和“第六感”有点类似,但又不全是一回事。所谓“第六感”,指的是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具有超强能力的“心觉”。而无论是我们所说的“心灵感应”还是“第六感”,都确实神秘。据说日本忍者喜欢练“第六感”,具体效果如何,能不能预知未来我没有考证过,不得而知。
对“心灵感应”的经典描述是这样:某一天,A在北京正上班时,突然之间什么都做不下,心里面非常烦闷、担心,预感到在家乡的亲人出事了,比如母亲死了。没过多久,他兄弟打电话过来,说母亲死了,你赶快请假回家吧。
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不知道,反正江湖上流传着这种“心灵感应”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