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想一下,当“穷光蛋”和你扯在一起的时候,你只有在哪种情况下才不受伤,是在你自称“穷光蛋”的时候对不对?因为虽然这三个字给你羞辱,但你都先对自己下手了,对别人有威慑力了,相形之下别人对你的羞辱(骂你是“穷光蛋”)也就没什么威力了。
但这是通过某种轻微的心理变态来做到的,就是以前我说的“在精神上自残”。
自称“丝”,是一种自嘲,含有一点点这个意思,但主要不是这样,它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元素:戏谑、时尚。
先说戏谑。如果我们把很多事搞得很认真,是不是容易受伤?搞得认真的意思,其实就是你真正投入了情感、智力、自我。而不认真呢?就不会受伤了。因为我们越是把实际的生活状态游戏化,在心理上,离真实的自己似乎就越远,自我也难以受到打击。所以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认真对待,这是一种心理保护。
“屌丝”就是这样搞出来的,而且是一种戏谑。
再说时尚。一种东西,无论是高档的,还是低档的,只要和时尚沾边,价值排序并不是最低的,所以无论是自称“屌丝”,还是别人叫自己“屌丝”,虽然含有贬抑性,但都算不上羞辱。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屌丝”抹去了“穷”“富”这些刺激性的字眼,因此不再对应现实中的阶层对立,而变成一种狂欢了。在大家狂欢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是个有点钱的市侩,以骂“穷光蛋”的语气和表情骂“丝”,不觉得自己是个土暴发户吗?
问:为什么单独说“穷”“矮”“丑”,在心理上对一个人有打击能力,但把三个字连在一起搞成“穷矮丑”,怎么感觉就好玩了,没多少打击能力了呢?类似的还有“羡慕嫉妒恨”。为什么?
答:把“穷矮丑”这三个字连起来,构成了一种不适当的夸张,获得时尚、自嘲的效果,也就把单个字对人的心理打击效果弱化了。
“羡慕嫉妒恨”也是如此。当我对你说“我好羡慕你啊”“我好嫉妒你啊”“我好恨你啊”,意味着,在你面前,我心理上、道德上都处于劣势,对吧?
所以,如果我确实羡慕你、嫉妒你、恨你,我可能不敢公开说。
但是,当我把它们连起来变成“羡慕嫉妒恨”后,它们就时尚化、戏谑化了,就给了我保护,成了我可以合法地说出来表达对你的不爽的一个幌子,而你也不会受伤。因为你和我都认同了时尚、戏谑的游戏规则。如果我在说的时候,还玩一种猥琐的形象,那就更是如此。
一个人以开玩笑的方式来合法地攻击另一个人,而对方也不能生气,原理与此相似,即在此游戏规则下,某些话说出来,你是不能认真对待的。
24、我们可能和一个人没什么关系,但我们的存在,会让他在心理上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问:为什么我看到一个五六十岁老太太身材不错,打扮时尚,但脸上实在已经太老(比如晚上在广场上跳舞的那些),就觉得很厌恶?
答:嗯。那你看到的老太太如果身材臃肿、打扮得很普通,你一定没有任何感觉!
知道为什么吧?我来给你解密。
弗洛伊德有一个理论,就是用“性”来解释很多人的心理,这当然太夸张了,但也只是夸张,并不全错。
你不是高僧,也不是柳下惠,所以,当你看到一个身材不错、衣着时尚的女人时,无意识地,你想要干什么?我想,你懂的。
但当你的心理能量被刺激出来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张非常老的脸! 可怕吧?
身材、衣着时尚和脸的这种强烈反差,一定会让你突然泄气!而当一个男人的某种生理—心理能量被激起来的时候,他最恨的就是被打断!这一点,你也懂。
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清楚了,你喜欢对年轻而身材不错的女人YY,为了在生理—心理上保护自己,就不愿意有这种事情发生,即一个人身材好、衣着时尚却有一张苍老的脸!因为她会威胁到你,所以你预先采取了心理保护策略,先厌恶她!所以你一看到这样的老太太,就条件反射般地厌恶起来了。
当然,人家老太太爱穿什么是她的自由,你这种心理是很阴暗的,要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我相信,假如有这种事情发生的话,你不仅是厌恶,而且甚至是怨恨,有被耍的感觉:你正对一个衣着时尚、身材不错的女人YY,她一回头,居然是个老太太!
而你对身材臃肿、衣着普通的老太太之所以没有任何感觉,是因为你完全不用在心理上防御她。
我想,从你这件事中,你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也许和一个人从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的存在本身,使他偏要和我们发生心理上的关系;然后,他在心理上经历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恨我们或喜欢上我们。
25、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不懂人类心理的人
问:为什么我帮了别人,得不到一句“谢谢”就很不舒服?但过后,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又去帮。
答:那是因为,当你开口对别人说话,对别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已经在心理上预设了别人应该如何回应你。
比如,当你友好地和一个人打招呼,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他应该对你报以“你好”之类用语,而不是当你不存在。
同样,你在帮别人的时候,心理上也预设了应该得到一句“谢谢”,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
别人不报以一句“谢谢”,就相当于打破你的心理预设了,显得你一厢情愿,你的自我暴露在了他面前,像一个傻子一样,而别人可以随时嘲弄。这种情况威胁到了你的心理生存,所以你很不舒服,甚至有隐隐的怨恨。
这些不懂得“谢谢”,可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是很讨人恨的。他们不明白别人帮他一次,是冒着一些风险,包括心理上的风险的,他至少有道德义务来解除别人这种心理上的风险。
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预设呢?
有两点:当我们对外界说什么、做什么时,相当于,已经向外界敞开我们的自我了,把它押了上去;同时,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行为,如果不带来效果,类似于一拳打向虚空一样,会有一种挫败感。所以,它们在发生时,需要同时得到心理上的保护,所以在心理上预设了应该得到什么回应。
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不懂人类心理的人,反过来也大致如此。
26、如果有人对你表示失望,你要看一下,是不是他和你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
问:我入职场两年,女的。有一个和我关系一般的朋友,因为我做事讲究原则,对我表示很失望。估计她不再愿意和我来往。我想了一下,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是我的为人真有问题呢?求解答!
答:我估计有你这类困惑的人不少。所以,先让我们看一个心理规律:心理契约。
当一个熟人因为痛苦而向我们倾诉时,他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我们会倾听,值得他信任。
但不仅如此,他实际上还和我们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希望我们能够安慰他、替他保密。
如果我们一脸不以为然,表现得很不屑,或者背后把他的痛苦当笑话说,那就相当于一脸无赖相地对他说:“你太傻了,你看我像可以让你信任的人吗?我反而会耍弄你的痛苦!我可恶吧?哈哈!”
这是对他单方面签订的心理契约的无耻违反。结果,只能是招人恨!
有些心理契约是很明显的,比如,当领导对你说“好好干,我看好你”。他就是在公开地、单方面地和你签订一个心理契约!
如果你的回答是“嗯”或“谢谢领导,我一定好好干”,那你就相当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在这个心理契约上签字了。如果以后你的表现不行,那就等于违约,你知道后果是什么。
但很多心理契约并不明显,要细心捕捉。
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单方面和别人签订心理契约呢?想一想法律上的合同的功能,是用来确定A人和B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不对?心理契约,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单方面地确定他和别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么干,就是一种隐秘的心理保护:A觉得B的存在对他有心理上的意义,甚至比较重要,那么,A害怕B的表现不符合他的希望、期待,从而打击他的心理结构,所以,预先采取了一个心理保护的策略——就是把“你应该符合我的期望,当然啦,我也会以赞扬、信任,甚至帮助回报你的”这一权利义务关系在心理上固定下来,变成合同条款,一旦B违反了,A就有理由豁免自己的责任(本来就是他想要别人怎么样的),而是B的错。他在进行心理保护时,无论是对B埋怨、攻击,还是疏远,都占据了道德优势、心理优势。
你的那个所谓朋友,其实就和你单方面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希望你的表现符合她的期待。但你显然不符合,于是,她表示失望了。
心理契约是A在心理上单方面地希望、期待、要求B如何,在有些情况下,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B确实应该做到A所希望、期待、要求的。比如,父母虽然没有给我们说,但确实希望我们抽空回去看他们,如果我们不回去,他们会很失落。这种心理契约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履行契约是我们的道德义务。
但是,像你这类情况,你对那个所谓的朋友没有什么道德义务要符合她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要去迎合别人?除非他对我们在心理上和利益上都很重要。
我建议你根本无须再理她。因为,她并不尊重你,她在心理上预设了,你只是满足她的价值观、利益立场、趣味、心理需求等的工具。在她的心里,只有你是否让她“失望”的概念,没有你的位置。
我想说,如果一个人真正尊重你,拿你当朋友看,关心你或可以帮你,那么,即使你让他失望,他也不会马上就直接对你说!
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这类人开始失望的时候,马上就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补救,避免他对我们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