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7199800000014

第14章 入乡随俗,基本生活常识要具备(4)

您要买现成的衣服,那比较贵,一件不错的布衫得1000文钱,一件半臂(坎肩)也得400文钱。绫罗制的幞头(裹头巾)100文钱一条,精制鞋子100文钱一双……这种上好的行头,您给自己置办一身,出门时穿一穿就算了。唐朝人还是更习惯自己买布做衣服。

质量较好的绢大概500文钱一匹,给仆人们穿的粗布100文钱就能买一匹。一匹是一尺八宽,四十尺长,做两套衣服应该没问题。

不过,您家里没女人,让男奴缝衣服,估计那两个人会压力很大,那就拿着绢布上外面找裁缝去做好了,一件男式袍衫差不多500文钱能搞定。

第六,出门的代步工具。前面买的或雇的牛车,那是运货用的,您要去平康坊泡妞儿或者结交上流社会的朋友,怎么也得弄匹马骑骑,男奴倒可以在您的马前马后步行。

初唐给马的官方定价是一匹25贯,即2.5万文钱。当然您要拿着不到5两黄金去买“昭陵六骏”那样的宝马,肯定会被人家踹出来。真正的好马叫价千金也不奇怪,您那100两黄金还是不要去凑热闹了。

一副马鞍80文钱,一套嚼子和缰绳500文钱,一根马鞭50文钱。

马要吃草,还要吃料(粮食),每月要供这匹马3石粟、六十围草,还得再弄点儿盐,买粮买草约1300文钱。(别再抱怨油价了,真的……)

骑马的时候,腰里挎一把唐刀才好看,上好的镔铁横刀一口2000文钱,掏钱吧。

第七,赶紧恶补功课。多看看唐代的书,练练毛笔字(否则写张条子都没法拿出去给人家看),熟悉熟悉当时人常用典故什么的,才能附庸风雅地冒充文化人去逛北里妓馆。

学费是很贵的,像佛经这样的书,一部开价1贯钱算少的。一百张白纸要60文钱,更好的纸3文钱一张。毛笔20文钱一管,墨15文1两。

第八,正式开始泡妞!去拜访白莲花,别忘了带些小礼物过去,一双钏子40文钱,一帖轻粉18文钱,一面铜镜2000文钱,一分麝香110文钱,一分沉香60文钱……

您在酒店里喝够了那十大杯扎酒,出门买了奴婢,雇了车,正在街市里东挑西拣地买别的货物,突然听到兵丁的喝道声,一个家奴赶紧扯着您避到一边。

只见一行两列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进过来,前面人骑着马,举着不知啥牌子的旗子,后面有十几个挑夫,挑了满满七八担各色绫罗绸缎,排成一队往前走,还有人在旁边敲锣打鼓,真是热闹。

围观群众就有人议论了,说这又是天子给魏秘监的赏赐吧?魏公胆大敢谏,前几天圣人刚赐了五百匹绢,上个月还有一次赏了一千匹绢,去年还有一回记得是赏了八百匹绢……

“这魏秘监家里是开布店的吗?赏这么多绢布有什么用?”您听得头晕,忍不住嘀咕一句,身边刚买来的奴仆连忙制止您:“阿郎勿浪语,魏秘监出身河北名门,怎能诬人是商贾一流?”

好吧,知道古代歧视商人,我就不多嘴了。不过真的,皇帝赏大臣这么多绢帛是做啥呢?

刚才我们知道了唐朝不能直接用银子买东西,大额交易可以用金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那么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算是中等额度交易常用的货币,就是这绢帛。

您知道古代开采冶炼铜矿、锡矿和铸币的技术都很落后,是吧?每年新铸的铜钱数量说是不少,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民间商业活动的需求。于是从唐初,官府明文规定民间交易要“钱帛兼用”,甚至还规定交易额超过10贯钱了,就得用绢布来支付。

那么一匹绢相当于多少钱呢?上面也说过了,正常的价大约在500文钱,半贯钱。不过这玩意儿也是时代不同,变动得厉害,同时也跟绢布的质量有关,绫、罗、绸、缎、缊、绨、绡、缯……各种布料在各种情况下价格都不一致。拿出来买东西的,还是以绢为主。

所以,皇帝赐大臣绢,其实就等于直接给钱。大臣家里的仆人完全可以拉一车绢上街,边走边用绢直接买粮食买器具。您呢,也完全可以带一堆绸绢去平康坊找红颜知己白莲花。(唉,别自己背啊,那俩奴仆买来是干啥用的?)

到了白莲花家里,您就明白了,过来欣赏她文艺表演的王孙公子们,很多都是带着绫绢来的。白莲花在堂上歌舞的时候,这些郎君就不断送上绫绢,说是“上娘子缠头”用。

很多年以后,白莲花被一个富商买走了,带到江州去安置。夫婿常年在外面经商做生意,白莲花自己守着一艘空船,百无聊赖,夜夜弹着琵琶忆苦思甜。某一天,有个也姓白的江州官员听到了她的琵琶声,请过来聊聊天,白莲花回忆起她韶颜如花的盛年,这样唱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货币这一篇比较复杂,所以说明注释要多一点儿,请想穿越的同学质疑之前先看完下面这些。

一、这一篇里提到的所有物品价格,金、银、钱、粮食、绢布、车马、房屋、奴婢……在资料里都有大量的不同记载,价格相差悬殊还很大。作者鹿取的价格指数,要么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对比认为可信的,要么是自己在不同数值里取了觉得比较合适的中间值,只保证数量级上的准确。换个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东西的价格就可能变化较大。

二、这一篇的主要参考资料,关于货币和金银的是《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和《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加藤繁著),关于古代和现代度量衡换算的是《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郭正忠著),关于各种物价的是《金泥玉屑丛考》(王仲荦遗著,郑宜秀整理)和《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编著)。

三、关于白银和黄金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成为货币,一直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有人认为直到清末民国发行了银元,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之前在明清都只属于以物易物)。唐代白银能不能用来直接买东西,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加藤那本参考书的观点就与本文观点不同。这个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我就不掉书袋了。

四、汉代的大量“赐金”,近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很有可能赐的是黄铜,明确表述为“赐黄金××”的给的才是黄金。而且,有时候“赐金多少”只代表一个价值尺度,也就是宣布的是赐金、铜,但实际上给到被赐人手里的,是价值相等的铜钱或实物。这现象在唐朝也存在。

汉代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一般指“500斤”“800斤”,但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就变成了“500两”“800两”。当然,唐两比汉两大得多。

五、唐朝的1贯钱=1000枚铜钱,是官方法定数值,但是实际上,因为钱荒现象太严重,民间的“短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1贯钱里可能只有七八百文钱,但是大家还都承认它有1贯钱的购买力,用来买东西还可以,不过给官府缴税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官府一般会要求缴税人把少的那部分钱添足。所以正文里所说的1贯钱的重量,实际可能要打个七折八折的。

六、正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唐长安城,所述物价也尽量找长安城或者内地的资料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很多来自文人的笔记小说,夸张、猎奇的性质浓重,很多是不太可靠的。比较可靠的是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账目文书,但是那个地方离长安城又太远了,即使在交通方便的今天,新疆和西安的物价也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文中的各种物价,是把两地资料做了综合,为了行文顺畅,不再一一说明哪个物价是哪里的。

七、正文里根据结构需要,出现了用黄金做等价物,计算唐代铜钱和现代人民币比价的文字[地段不错的房子至少也得卖500贯钱(人民币100万元),主仆三人在长安住一个月,也就1贯钱(人民币2000元)]。这种计算方法,如果真能带着黄金穿越来穿越去,倒也可以成立。但如果您穿越不成功,这方法就是不准确的。

因为从古代到现代,别的物品生产技术飞速提高,而黄金的开采则相对进展迟缓,所以在现代,黄金价值远远比在古代高。举个例子,黄金和白银的比价,现代已经到了1∶40左右,而在汉唐只有1∶5,现代的黄金比汉唐的黄金值钱多了,同学们千万不要从现代买了黄金带在身上穿越到古代去卖,要亏死人的。

比较科学的,能正确反映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货币折算方法,是用大米作为等价物。就是在唐代用1贯钱买了多少大米,带这部分大米穿越。咳,是在现代用人民币购买同等重量的大米,然后计算这些人民币与唐代1贯钱的比价。

以目前的去壳大米每市斤2元计算,安史之乱前的一枚开元通宝,约能购买大米0.57市斤,1文钱约等于1元人民币,1贯钱=1000元人民币。安史之乱后,1文钱约等于人民币1角,1贯钱=100元人民币。

尚书省将出台政策,遏制长安房价过快上涨

住宅

朋友,您想一夜致富吗?您想成为资本神话的主角吗?您想赶上盛唐长安房地产业最后一波暴涨浪潮吗?欢迎报名参加唐穿炒房团!本团特邀长安房地产界资深人士、著名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鹿志屹女士作为导游顾问。她将带领您参观长安城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住宅,有什么问题,请不必客气,随时提。

那位先生您问什么?“岑忙打蒙攻给裂错别一本或没?”对不起,麻烦您说普通话,好吗?“请问大明宫几垒钞票一平方米?”

我谢谢您,皇宫和官府公衙都不进入房地产市场流通,您怎么不去买北京紫禁城啊?我们能参观到的最高级的住宅,也就是宰相府档次的,还得是个已经败落入官,由官府发卖的宰相府,才能空荡荡的没人管,由我们进去看呢。

说走就走,各位请跟我往东北边来。

为什么往东北?因为长安城的三大皇宫区域都在北城,其中最重要的大明宫是在东北角,所以就带动了周围区域成为全城地价最贵、最能彰显身份的居住区。您想想,达官贵人都是以经常进宫朝见皇帝为炫耀资本的,长安城那么大,那时候又没直升机、豪华跑车、地铁……住所离皇宫远的话,进宫一次就得累个半死啊。

所以,长安人以居住地划分特性的话,应该说是“东贵、西富(西半城住了好多胡商)、南贫贱”。北呢?北边住的是皇帝那一家子,谢谢……

现在我们来到了崇仁坊,那边是坊门……哎,那位团友别乱走,要参观的住宅大门在这边。

您问为什么不进坊门?长安城的民宅不都是被围圈在一个个坊里,得先进坊,再进宅吗?嗯,表扬一下,这位团友显然对唐朝的城市和住宅很了解,不过您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前头已经说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第一所房子曾经是一位宰相的府第。唐制规定,王公贵戚和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自己家在坊墙上开大门,不经由坊门,自家出入。所以我们从城内主干道上,就可以直接进宅子的大门啦。

来来,这就是宰相府的外门。怎么啦,各位?为什么大家都一脸失望啊?

嫌这大门不够气派?围墙也太土了,就像个农村地主大院似的。哈哈,别着急,继续跟我走。

您现在看到的外墙,是由黄土一层一层夯筑起来的,什么涂料都没抹,就是夯土的本色。这种外墙一般要绕宅一圈,把整座府第围起来,作为一种保护和界限划分。这墙虽然简陋,但墙内就是宰相家的私人地盘了,乱入要被打死的哦。

大家再看土墙中间的这乌头门,确实也比较简陋,就是三根木柱横竖一搭,像个草字头“艹”形状,其中突出在横梁上面的那两根柱头,通常要雕饰一下并涂成黑色,所以叫乌头门。

各位往前走啊,跟我进门来。往前看,看见前面老远那座飞檐重楼、华丽气派的白墙红大门了吧?那个才是宰相家的正门呢,刚才我们进的只是外门。被骗了吧,哈哈。

别着急往正门奔,大家先看看我们的左手处。这儿有一间挺大的厅房,原来叫“阍室”,就是宰相家门卫的住宿和值班室。当年宰相在位时,有谁要来拜见,得先到这里来通报。

“阍室”后面,夹在外墙和宅墙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通常用作马厩。唐朝的达官贵人没有家里不养马的,代步工具嘛,就跟现代权贵们买豪华跑车一样。如果这院子特别大,那除了马厩以外,还可能在这里建仓库甚至菜园子,然后马夫等奴仆也搭个草棚子住这里。

好了,我们返回去,进正门。

那位走得有点儿喘了啊,这外门和正门之间的空地确实比较大。这也是有原因的,当年宰相权势正盛的时候,每天来谒见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他们大多骑着马带着仆人过来,主人通报以后被让进正门去了,他带的仆人和马匹就得在正门外这块空地上等着。据说最夸张的情形,这么一大块空地被占得满满当当,连个插针的缝儿都寻不着,来晚的人家只能退到乌头门以外去等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宰相被抄家败落以后的情形,空地上已经长满荒草啦。从外门到正门之间的路,原来是砖石铺过的,现在也是砖碎石乱,只能勉强看出个形来。

大家注意看这里,正门外的地面上,这儿有一排长坑,门那边的对称位置也有。这个就是安放“戟架”的地方,也是宰相身份地位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