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边的草原
7197400000011

第11章 永远地牧歌(3)

科尔沁是个蒙汉杂居、半农半牧的地区,在语言、文化上蒙汉之间相互影响,这在科尔沁民歌中也有体现。比如韩秀英、包金花、代小,这些听起来好像汉族女孩的名字,实际上歌中的主人公却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姑娘。另外,象“飘带”、“梧桐树”、“白虎哥哥”这样的汉语词汇都直接进入了蒙语歌词。

科尔沁地区说唱艺术特别发达,是“乌力格尔”(蒙古说书)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区。说唱艺术的叙事特点,使其保留了大量的长篇巨制。乌力格尔与科尔沁叙事民歌相互影响和借鉴,其中许多故事性较强的民歌也被改编成乌力格尔演唱,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等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唱完的大部头作品。“乌力格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说唱歌手,已故的琶杰、毛依罕都是有重要影响的民间艺术大师。“乌力格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胡,精于四胡演奏的说唱艺人在当地被称为“胡尔奇”。

科尔沁民歌在内蒙古各地的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支绚丽的艺术奇葩,我们亟须进行挖掘和整理,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科右中旗为何涌现出众多优秀民歌手

偶然发现,在众多演唱科尔沁民歌的歌手中,有许多是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走出来的。例如被称作科尔沁民歌皇后的白红梅,嗓音甜美迷倒一方的歌手白玉花,年过四十仍旧宝刀不老的白妞,以及有着艰辛“北漂”经历的哈斯其其格……还能举出不少。

然而一个人口不足30万、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县级地域,为何独能在音乐艺术上人才辈出?究其原因,科右中旗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的土壤,人们世代传承,从未间断。

科右中旗原名图什业图旗,已有300年的建旗历史。科右中旗说唱艺术特别发达,是“乌力格尔”(蒙古说书)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区。由于乌力格尔是在广泛吸收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非常适合当地蒙古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人们把“胡尔奇”(拉四胡的说书人),当做贵客请进家中,常常通宵达旦地演唱,一部曲(书)目要数日以至十数日才能演唱完。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科尔沁右翼中旗逐渐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和、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说唱风格的艺术流派。这些有重要影响的民间艺术大师经常在内蒙古各地蒙语广播电台录制节目,受到广大蒙古族群众的欢迎。1995年,科右中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曲艺艺术之乡”;次年,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力格尔艺术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确立了科右中旗蒙古族说唱艺术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正统地位。

乌力格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胡,四胡的制作工艺与乌力格尔艺术相伴而生,在当地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说到科右中旗的四胡制作,不能不提起前辈工匠占巴。早年间,图什业图王府和当地喇嘛庙里都有乐班,他们把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的制作技艺传入了民间,占巴就是王府中制作乐器的能工巧匠。占巴制作的四胡音色优美,当年布仁巴雅尔等乌力格尔大师都使用他制作的四胡。占巴的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不衰,至今科右中旗从事乐器制作的工匠计有百余人。2007年,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传统制作工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右中旗群众学习四胡的热情经久不衰,前不久在白音呼硕的“四胡广场”曾组织了一次千人四胡演奏,场面蔚为壮观。

科右中旗是名副其实的乌力格尔之乡,乌力格尔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当地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开展文化建设,在全旗范围内大力推进“54321工程”,即:在全旗建立50户乌力格尔传承家庭;40个四胡演奏示范村屯;30支安代舞队伍;20支不走的乌兰牧骑;1000名民歌手。同时科右中旗旗广播电视台每天播放半小时乌力格尔节目、全年播出时间不少于280天140小时,使乌力格尔艺术在全旗深入人心,艺人队伍呈现梯形发展的态势。

正是由于这样深厚的历史传承、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政府的积极引导,才出现了科右中旗优秀歌手层出不穷的喜人局面。

悲喜新娘

男女缔结婚姻本是一件使人高兴的事。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人无论民族,历来都是把结婚当成人生一大喜事隆重热烈地庆贺一番。然而对于新娘和她的父母家人来说,结婚却是一件喜中有悲的事情。怎么说呢?女儿自幼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珠,一朝离家而去,到婆家给人做媳妇,怎么能割舍呢?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有“哭嫁歌”,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情。

蒙古族未听说有哭嫁歌,但许多地方都有“送亲歌”。送亲歌的版本多种多样,各地不同,但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鄂尔多斯的送亲歌,这首短调民歌在鄂尔多斯可以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

骑上紫檀色的骏马

去展旦召磕头膜拜;

瞻部洲的万民众生

祝愿你们幸福安逸。

这里说的“展旦召”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一座寺庙,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大概这首送亲歌就是从这个地区产生的。出嫁前,虔诚信佛的姑娘先去庙里参拜祈福,同时也不忘祝愿全天下的众生幸福安逸(按佛教说法,世界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其中南瞻部洲是我们人类居住的世界),透过歌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心地纯真善良的姑娘。

在那沙梁上奔跑的

是前额带霜的骏马;

蟒缎绸子装饰的

是那出嫁的姑娘。

在那冰滩上奔跑的

是银色斑驳的骏马;

白银珊瑚装饰的

可爱的女儿嫁给人家!

每当听到这几句,我心里总是禁不住发酸。虽然新娘身穿华丽的绸缎衣服,装饰着贵重的白银珊瑚,但眼见她骑马远去,做父母的又是多么无奈,只能悲伤地叹息“可爱的女儿嫁给人家!”

三座山丘还没有攀登

我的靴子就已磨烂;

三个月还没有过去,

阿爸阿妈让我日夜思念!

前面一句是比兴,后面一句才是真心要说的——出嫁不到三月,对双亲的思念已经把女儿折磨得日夜不宁。比起爹娘的牵挂,女儿对他们的思念一点也不见得少。

婚礼固然是喜庆的,但在蒙古族婚礼的场面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新娘和她的母亲洒泪相别的情景,有时新娘已经上了马,又俯下身来和妈妈相拥吻别,盛装的新娘哭得梨花带雨一般,宾客无不动容。

鄂尔多斯送亲歌,曲调高亢激越,非常有感染力。我喜欢听乌云苏都和阿丽玛演唱的版本。

浪漫鄂尔多斯

听鄂尔多斯民歌常令我激动不已。《金杯银杯》《送亲歌》《黑缎子坎肩》《圆顶帽子》《图金尚》……曲曲动听,听之使人热血沸腾。我想,能创造出这样美好音乐的鄂尔多斯人,一定在骨子里充满了浪漫。

鄂尔多斯民歌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即使在诉说痛苦的时候也绝不颓丧。《黑缎子坎肩》表现一个姑娘被情人抛弃时的内心情感,按一般常情,该是充满哀怨、悲伤的,但鄂尔多斯的姑娘决不作这种小家子气的呻吟,她唱道:

黑呀黑色的缎子坎肩,是我在夜深人静时为你缝做的

早若知道你丢下我呀,可惜了我那十个手指头!

哎哒我的你呀,为什么离开我?

青呀青色的缎子坎肩,是在心里牵挂你的时候缝做的

早知道你不理睬我呀,不如撕碎它扔在火堆里!

哎哒我的你呀,为什么抛弃我?

最后姑娘仍不忘旧情,似乎又爱又恨地唱道:“哎嗬我的你呀,为什么要抛弃我?”注意这句话里称呼对方为“我的你”,这样的语式在汉语中可能说不通,但在蒙语里却是一种十分亲昵的说法——如果称呼某人是“我的谁谁”,那么与他(她)的关系一定超乎寻常。虽然是一首失恋的歌,但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在这方面鄂尔多斯人表现得多么豁达、大气。

《圆顶帽子》是一首内容类似的鄂尔多斯民歌。一对恋人青梅竹马,但男方后来移情别恋,与另一位姑娘结了婚。然而小伙子婚后仍惦记着原来的女友,不免对妻子三心二意。妻子看出他的心思,对他唱道:

圆顶的帽子头上戴,美好的愿望呦藏在我胸怀。

我看你若敏达来(男子名)憨厚又实在,一块宝石怎能泥土里埋?

赛布尔龙腾花(衬词),把你的秘密说出来!

说出来又有何妨?唱歌跳舞让你乐开怀!

苹果树呦有那么多,能结出果实的有几棵?

认识的人呦有那么多,知心的朋友有几个?

妻子早已洞察到他的秘密,却表现得十分包容、大气。歌里对丈夫的三心二意既有委婉的规劝,又有善意的讽刺调侃,句子多处语带双关,给人以幽默感。《圆顶帽子》曲调节奏欢快,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成为鄂尔多斯地区常用的“酒歌”,宴席中经常是一人唱、众人和,把气氛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