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新搭的白毡房,你要仔细认真观赏;这间白毡房的妙处,我从头给你详细讲!
接着夸赞这座新毡房的漂亮:
用上好的桃木做栋梁,四根栋梁成对成双 每根梁上雕刻了花图样,还有八面哈纳墙。
用红色的檀香木做成乌尼(椽子)上边放 每条乌尼的接口处,珊瑚玛瑙珍珠镶!
然后述说这白毡房的神奇:
请九世的活佛看阴阳,精心选择在这地方 十八洞的神仙都想住,祥瑞的凤凰也叹赏!
按苍天的意愿来搭建,请天上的雷公来守护这白毡房 只要你安心住进去,从此消除病痛不悲伤!
“博”的祝颂相当冗长,不仅称颂这座新毡房的美妙神奇,还向病者(得了相思病的年轻妇女)宣布了“纪律”:她躺进去住着,必须十指向外伸张,不得使任何一根手指向内弯曲,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还会给自己、家人甚至众乡邻带来祸殃。听了这些训诫,那位可怜的女人自然再不敢乱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有宗教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但它却以一种民间歌舞的形式被传承了下来。在科尔沁地区,每逢过年节、祭敖包、那达慕、庆祝丰收、婚嫁迎宾等场合,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往往形成几十上百人共舞的盛大狂欢场面。安代舞这一号称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古老舞蹈,如今又焕发出新的魅力。
科尔沁民歌:给你讲述草原上的故事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本是蒙古部落名称,追根溯源,他们是成吉思汗同母弟哈布图哈萨儿的后裔。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科尔沁部曾被编为科尔沁十旗。后来“旗”这一社会组织形式逐渐演变为地域名称,例如现今还存在的科尔沁左翼二旗、科尔沁右翼二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实际都是县级行政区域。我们现在所称的科尔沁地区,是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赤峰市东部和兴安盟大部的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就是产生科尔沁民歌的土壤。
蒙古民族是艺术天分极高的民族,歌唱之于蒙古人,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游牧的蒙古人生活在大草原上,千里草原地广人稀,牧人对着蓝天白云歌唱,对着清风碧草歌唱,对着牛马羊驼歌唱;歌唱,在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草原音乐艺术。内蒙古被称作歌舞的海洋,民歌尤为发达。内蒙古地域辽阔,从西到东超过2500公里,这就决定了蒙古族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和多样性特点。抛开长调不说,短调歌曲在鄂尔多斯和科尔沁数量较多,内容也最为丰富。科尔沁民歌是一个永远也开发不完的艺术宝库,其题材之广泛,曲调之丰富举世罕见。科尔沁民歌以叙事见长,几乎每一首民歌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听科尔沁民歌,给人一种歌者在讲述故事的感觉。科尔沁民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明确地进行分类。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大致将其分为反映家庭伦理、表达爱情悲欢、赞美山川景物和歌颂民族英雄这样几类。
思念父母,人间至情
思念父母,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是一种至深至诚的感情。在科尔沁民歌中,述说出嫁的女儿思念父母的歌曲尤为突出,《奔贝锡勒》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阿鲁科尔沁旗的姑娘远嫁到西乌珠穆沁草原,多年未能回娘家探望妈妈。一次,终于得到机会回乡省亲,当她走到那熟悉的“奔贝锡勒”(地名)时,想想就快要见到妈妈了,不禁失声痛哭起来。那种急切的心情,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够理解。那么,有着同样急切心情的还有谁呢?答曰:只有自己的妈妈!当她又走了许久,就看见一个人影挥泪迎上来。那是谁?那能是谁?答曰:只有自己的妈妈!
连绵不断的沙漠呦,那是有名的阿拉迪芒哈;
热泪满面地迎上来的,嬷嬷呦,那可是你?
雾气弥漫的大阪呦,那是清凉的玛尼吐坡;
失声痛哭地迎上来的,嬷嬷呦,那可是你?
这首歌听来让人痛断肝肠。儿女依恋母亲是人之天性,反过来还有一首《达亚波尔》,说的是母亲思念离散的幼子的故事,这位母亲思虑成疾几乎产生了幻觉:
登上这金色的兴安岭,放眼眺望朦胧的远方;
若隐若现好像是蒙古津,那是祖辈生活的家乡。
走下这高高的兴安岭,心中好像乌云翻卷;
我那十岁的达亚波尔,好像哭泣在我的身边!
这首歌相传是一位蒙古王妃所作,据说在一次战乱中,因为贵族家庭权利的争斗,这位王妃十岁的男孩达亚波尔在逃难时被迫遭遗弃。这是一位悲伤的母亲所唱的歌。
科尔沁民歌中还有不少是反映孤儿生活的。远在他乡思念父母虽然让人痛苦,但和失去双亲的孤儿相比,毕竟还算是一种幸福。《波茹来》是流行于前郭尔罗斯地区的一首民歌,写了一对孤儿的凄苦生活。波茹来是个孤儿,与大他几岁的姐姐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姐姐被迫去做童养媳,她去婆家之前,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带着自己的小弟弟一起去。这首歌是姐姐在夜晚哄着幼小的弟弟睡觉时所唱的歌,应该算是摇篮曲吧,这是我听过的最令人忧伤的一首摇篮曲了:
山丁子树啊木料好,爸爸给你做过摇篮;在那漆黑的寒夜里,妈妈起来把你照看。
额几当,阿几当,波茹来你别哭了,妈妈还在呀!
夏天的花儿真鲜艳,妈妈为你摘来玩;手中的针线放下了,抱着你东邻西舍逛一遍。
额几当,阿几当,波茹来你别哭了,妈妈还在呀!
姐姐用自己的怀抱给年幼的弟弟带来母爱,并和他一起回忆着父母在世时的幸福时光。虽然她用“爸爸做的摇篮”、“妈妈摘来的鲜花”这些温暖的字眼哄弟弟入睡,但失去父母的恐惧,却深深地抓住了他们的心。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寒夜里,姐姐的心里有多么悲苦,毕竟她也是个孩子啊!在科尔沁地区,这首歌还流传有另外一种版本,其歌词的最后一句是“波茹来你别哭了,妈妈已不在世上……”这样直白的唱法,更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一般。
无郎无妹不成歌
民歌中往往有大量表现爱情的歌曲,正如俗语所说:“无郎无妹不成歌”。科尔沁民歌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尔沁民歌中的爱情歌曲,都是民间艺人根据某一地方的真人真事编写,并通过他们的传唱得以流行。科尔沁民歌中表现爱情的歌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情歌之外,最多的还是诉说爱情婚姻带来的痛苦,从表达的内容上看,这类歌曲鲜有结局美满的,不是离散就是遭遇各种挫折。
《达那巴拉》是通辽周边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首情歌,被称为蒙古版的《梁祝》。歌中的男主人公叫达那巴拉,军务在身的他要出发去打仗了,情人月香姑娘依依不舍地来送别。
月香唱:
高高的梧桐树一旦倒在地上,金翅子的鹦哥鸟儿落在哪里去歌唱?
我那当官兵队长的达那巴拉哥哥,你要出发远方去打仗,啊哈嗬依,
你那俊俏的月香昂嘎呦,我孤单一人度时光。
达那巴拉唱:
梧桐树如果朽烂倒在地上,剪子翅的鹦哥鸟儿也要围着它歌唱;
达那巴拉哥哥啊,明日出发打仗去远方,啊哈嗬依,
明年三月告假回家乡,我来把你探望。
这个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是:由于官长不允达那巴拉告假,来年三月他没能如约回乡看望月香。当战事平息,达那巴拉迫不及待赶回家乡时,月香因父母逼嫁不从,已自尽亡故多时。肝胆欲裂的达那巴拉在月香坟前哭昏过去,也自杀殉情。
这首歌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乡野民间,演唱时都是一男一女对唱,形式上颇有点像汉族人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意思。
在科尔沁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过去也受到封建统治的影响,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造成许多爱情悲剧,这种现象也大量反映在科尔沁民歌中。在这类题材的歌曲中,《隋玲》(又译“水灵”)很有代表性。隋玲是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从小一起长大的舍力布相爱,而父母却贪图钱财,把隋玲嫁给了别人。被拆散了好姻缘的舍力布心中愤愤不平,在隋玲出嫁的那一天,他望着渐渐远去的娶亲车队,内心发出诅咒:
从小相爱的舍力布,失去了隋玲多么惆怅。
我诅咒那娶亲的车啊,途中那车轴从中间折断呦,
娶走我心爱的隋玲的人,路上倒地做死鬼呦!
舍力布无力回天,只能内心发出这样的诅咒,虽然刻毒了些,我们还是可以理解。
追求美好爱情是人的天性,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心中有了爱恋的人,他们就直白地唱出来,希望对方能够听到自己的心声。一个小伙子看上了邻村名叫包金花的姑娘,他忍不住唱道:
太阳宫里漂亮的松树,如果没有枝叶的陪衬多么光秃,
性情温柔的包金花姑娘,如果和她结为夫妻多么幸福!
月亮宫里漂亮的檀香树,如果没有枝叶的陪衬多么光秃,
善良美丽的包金花姑娘,如果和她永不分离多么幸福!
在科尔沁民歌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题材,那就是写喇嘛的爱情。近代以来,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大行其道,千里草原上召庙寺院星罗棋布,大批蒙古族青少年进入寺庙成为喇嘛(佛教僧侣)。然而喇嘛是人而不是神,年轻的喇嘛与寺庙附近村镇上的妇女来往,甚至公开的进行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冬格尔大喇嘛》、《万梨》、《乌尤黛》、《北京喇嘛》等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乌尤黛》这首名曲据说是奈曼旗的一个喇嘛编写的。乌尤黛姑娘的美丽远近闻名,这位年轻的喇嘛心中暗恋着她,因为不能表白,他被痛苦所折磨,以致“泪水涟涟湿衣襟”,实在令人同情:
想念你啊,多么想念你,乌尤黛嗬依,
檀香佛珠里,渗进了我的情和意;
如果我能变成飞舞的蝴蝶,乌尤黛嗬依,
我就落在你的前襟上,永生永世望着你呀,乌尤黛嗬依!
另一首《万梨》则细致描写了宝音贺西格大喇嘛从年轻到衰老的多年间,与少妇万梨(又译万丽)缠绕不清的感情纠葛,歌中既有宝音贺西格喇嘛和万梨的对唱,也有众乡邻幽默的伴唱,仿佛一台小型的舞台剧。
此类歌曲固然讽刺、嘲笑了僧侣们的伪善,但对于喇嘛的这种不守佛门清规戒律的行为,科尔沁民歌中并没有太多的指责,大多只是用幽默的语气进行调侃,甚至还充满同情。
山川万物总关情
科尔沁民歌中有一些表达人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山川景物的歌曲。这些篇章以赞美自然景物起兴,最终都落在对家乡的热爱这一人类共同的感情上,如《吐尔基山》(又译图固勒吉山)、《回去呀,妈妈》、《高高的兴安岭》等。
吐尔基山坐落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吐尔基”在蒙语中是牛犊子的意思,其山状如卧着的一头牛犊。现实中的吐尔基山只是一座类似丘陵的小山,既无黄山之奇、也无峨眉之秀,但在家乡人们的心目中,它却宛如天堂仙境一般:
从西边望去呀,美丽的吐尔基山,鲜艳的花朵开放在山坡上;
从东边望去呀,美丽的吐尔基山,老虎狮子繁衍的地方。
从南边望去呀,美丽的吐尔基山,各种动物不愿离去的地方;
从北边望去呀,美丽的吐尔基山,凤凰百灵鸣唱的地方!
一座普通的山,竟然要从四个方向看过去。著名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他就是科左后旗人)解释说:因为家乡的山看不够。人这辈子就是从各个方向看山。从四个方向看,就唱四遍,歌这个东西,一遍是唱不够的。
《高高的兴安岭》写在外的游子,在雪花飘飞的时候仰望着高高的兴安岭,不由想起自己的家乡和衰老的父母:
仰望高高的兴安岭上,大雪纷飞连绵不断;
思想起何日才能回家转,两袖沾湿泪斑斑!
登上高高的山巅,好像望见了我的家园;
我那衰老的父母双亲啊,怎能不牵动我的心肝!
与一般科尔沁民歌的短调形式不同,这首歌的旋律起伏较大,舒缓而悠长,有点像抒情的长调,这在以叙事为主的科尔沁民歌中是比较少见的。
英雄美名长留草原
在科尔沁民歌中,还有一类题材是歌颂英雄的。科尔沁草原上英雄辈出,著名的嘎达梅林、陶克陶胡起义都发生在科尔沁草原上,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以民歌的形式广为流传。陶克陶胡起义发生在清光绪年间,嘎达梅林起义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两者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起因却是相同的:蒙古族上层贵族勾结官府和军阀出卖旗地,使广大蒙古族牧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牧场,英雄带领蒙古人民揭竿而起,为保护草原而奋勇抗争。正如《嘎达梅林》所唱的: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在《陶克陶胡》中,家乡的人民满怀自豪地唱道:
骑上战马奔赴沙场的陶克陶胡,不是为了贪图钱财和官俸;
为了保护蒙古草原的完整,兄弟十个拿起刀枪闹暴动。
洮儿河的鱼群虽然多又多,碰上了鹭鸟容易被吃光;
洮南府的兵丁虽然多又多,遇上英雄陶克陶胡就得灭亡!
值得指出的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最初都是王府的官吏(梅林相当于旗卫队的队长),他们衣食无忧,本无须聚众造反,其走上起义的道路也是出于不得已。嘎达梅林在军阀部队的围剿下失败,牺牲于西拉木伦河;陶克陶胡失败后远走俄国,最后病死于外蒙古。
上世纪五十年代,作曲家辛沪光根据科尔沁民歌改编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曾经是新中国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